高中物理新授课高效教学的探究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
  1、 什么是有效教学与高效教学?
  对于“有效”有人指出,所谓“效”包括有“效果”“效率”“效益”;有效教学就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笔者认为:一堂有效的课,应该还要包括一个心理的指标,就是“效能感”。可见,“有效教学”不但是指一堂达成教学预设目标的教学效果,体现教学投入与产出的教学效率,和教育活动的价值效益的课,更应该是一堂使师生感到愉快,有教学效能感的课。所谓“有效教学”应该指的是在科学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学习规律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应用恰当的策略与技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活动的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尽可能大,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并促进全面发展的学习效果的过程。而有效课堂教学又分为高效和低效两种情况,高效教学是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然而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达到高效教学呢?
  二、实施高效教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基础要素
  高效教学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低,那么他就总认为:
  “我的教学水平就是这样了,况且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有高有低,我哪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学习。”“物理就是那么难学,怎么教也不可能超越重点学校。”从而也就会放弃对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可见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体现教师的价值追求与职业道德,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确保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呢?
  1、 要有好学的精神,构建丰富立体的知识体系
  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把握教与学的心理。有的教师只重视物理学科有关的本体性知识,
  忽视与了教育与心理学知识的摄取,这是很片面的认识。有效教学在教学设计上注重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学习心理的知识,特别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它是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关系。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不一定是合格的中学教师,不是吗?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的那样: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够理解。
  2、 要有善于反思的意识,不断总结经验
  有教育家说,教育的成功来自经验活动加反思。反思实质上属于一个自我监控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知识水平并不是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而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则是决定其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善于自我监控,善于反思。有一篇“记录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文章指出:聪明的教师善用写“教后”经验的方法来为自己积累工作的财富。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曾写出了这么一个公式:“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说明了反思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第一,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在每一堂物理课结束后,如果教师能多问问自己:这堂课有没有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呈现的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了吗?教学内容突出了课程的重点和主干知识了吗?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等等。并及时地把这一反思过程写下来,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不断地巩固自己好的方面,防止原有问题的重新出现并加以改善那么就会多一份额外的提高。要知道了解自己和发挥潜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笔者所在学校近两年要求教师每节课后在教案后写下用几句话教学反思,而每学期末则要求每位老师写一篇该学期的教学反思,并召开交流会共同研讨。
  三、实施高效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核心要素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赫尔巴特认为:在兴趣的状态下可以产生两种心理活动,一种是专心,另一种是审思。而专心是一种“集中任何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思想的一种心理活动。审思必须在专心的基础上才能形成。”⑶可见,当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时才能激发學习的动机,才能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根据米切尔的兴趣结构模型,情景兴趣分为引发性兴趣和维持性兴趣两种。教师不妨从中下点功夫:
  1、 高效教学策略的第一步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效教学也是一种策略,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兴趣是教师的功底。兴趣是激发学习意向
  的源泉。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主要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点:
  第一:营造教学情景,巧设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十足的去学习。课例1:讲“气压与体积
  的关系”一节可用一玻璃瓶装大半瓶水,瓶口用一有小孔的胶塞塞住,然后倒转瓶,只见流出小量水后,不再流出。教师此时巧设疑问:“是谁挡住了水流的路呢?”由此引发学生求知欲。
  第二,建立联系,引发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教师可以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学生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激励学生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的兴趣。
  例如讲“圆周运动”时,通过激发学生思考日常生活经验的一些常见现象:如公路转弯处为什么有限速;汽车转弯时乘客为什么身体会向一边倾斜等。讲“刹车距离”时请同学们想想高速公路旁的车距确认牌有什么作用?这类问题来帮助学生建立经验与学习的联系,激发探索的兴趣。
  但值得注意的是,兴趣的引发虽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却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因而教师还必须在维持兴趣方面下大功夫。
  2、 高效教学策略的第二步是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古德的研究,意义性和自我卷入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首先,对中学生来说,“意义性”似乎是他们具有理解问题能力的同义词。而“自我卷入”则是指学生所感到的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程度。教师可根据这两点来建设教学的环境,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设意义建构的教学环境。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
  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为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就要看准目标,选准材料,注意课程的深浅要适合学生的程度。例如:静力学、动能定理的使用、动量守恒定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等问题不求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因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四、实施高效教学,课堂建立起真正高效的教学方式和科学的时间调控是关键要素
  一堂高效的课离不开学生的活动,如何科学的安排一节只有四十分钟的课,提高这节课的效率是作为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一.为了达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目的,可以安排新课前三分钟训练。训练的内容可以是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前一学习阶段的内容,只要和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都可以作为训练的素材。教师在安排训练内容和分量是有讲究的,不能多,因为时间只有三分钟,超时的话会影响的本节新课内容的学习;不能难,难的话就会使一半以上的同学不会做,等着老师讲或等着抄答案。这就要求了教师要提前精选课前三分钟的练习题,可以是填空或者是计算量较少的计算题。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以独特的优势进入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利用网络学习教育思想,收集教学资料,交流进行经验,改变教学手段,促进教师个人成长。网络充当了重要的角色,真正成为教师的好帮手,让网络成为教师的好帮手  关键词:网络技术 教学资源 帮助 专业成长  一、在网络上寻找收集各种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对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渗入语文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教学迈向现代化。语文教师通过现代教育多媒体教学设计,使教育信息能够快捷、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促使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面对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从而优化现代语文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  一、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