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型发展已成为地方高校专业体系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结合我院新办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重点从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科研平台等多方面,解析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困难,更好地为后续转型发展理清思路。
关键词:转型;交叉学科;交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74-02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极具鲜明工程应用背景的特色交叉学科专业,任务是将交通工程、交通机电、控制技术、智能交通、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集设计型、工程型、技术型为一体的高端人才,有效地解决当前和未来的交通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转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对于转型转什么,地方本科高校必须搞清楚,并付诸实施,才能实现自我“革命”。在转型时期,新专业的发展往往是高校的发展机遇亦是教学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地方高校。因此根据多交叉学科专业情况、结合专业发展需求,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办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特色是首要问题。
一、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办学现状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新专业,目前国内开设的高校仅20余所(道路方向),只有为数不多的毕业生数据分析,较为成熟的办学高校大多是从交通运输类相关专业分方向演变而来。没有较好的借鉴,没有成功的案例。更重要的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从大方向来说,又分为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专业领域较广,又是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缺乏统一指导、不够规范,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及需求设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就没有重复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层次差异较大,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教材建设明显滞后,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人才培养不能准确定位,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就业优势。
二、构建适应地方特色的专业体系
攀枝花学院是教育部布点在川西南、滇西北唯一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植根攀西沃土,服务资源开发,坚持学产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攀枝花学院的办学特色。而攀枝花位于横断山区,攀西裂谷中南段,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山高谷深。攀枝花的交通主要是高速、国道和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居多;高铁、轻轨在攀枝花受地域、人口等条件限制,发展相对滞后。
1.目标定位。鉴于本专业的领域广,攀枝花交通的地域独特性,考虑迎合人才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综合学校的已有条件和实际情况,在开办新专业定位的问题上要大胆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最终专业目标定位为培养道路的交通设备和道路的交通控制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课程建设。根据专业目标定位要求,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本科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要求上,除了满足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完成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素质选修课程,更重要的還是在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设置上。随着教育综合改革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开展,以往课程设置烦琐,专业课程实践技能培养要求不够,专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在重新设置课程就要规避问题,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1)加强学生基础文化与素质修养,在影响大学生素质的诸多因素中,文化修养的高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必要的思想政治类课程、艺术选修类课程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有绝对的体现。(2)建立专业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根据有限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定位与角色,要求学生对交通需求深入理解,对交通理论深入掌握,对相关学科广泛了解,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格局;围绕交通设备、交通控制、交通检测、交通仿真等开设专业理论教学科目。(3)侧重专业实践的培养,根据高校专业转型改革试点的发展要求,从理论的高度分析新技术如何用,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新技术怎么用。专业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践的比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的要求,且比例较以往的培养方案有明显提升,以及明确要求(如企业锻炼)。(4)增加专业限选课程的比例,ITS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跟得上发展需求,就应在新技术上。专业限选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出当前国际国内交通专业人才需求形势,必要的交通设备的集成技术、实用的软硬件技术、大数据时代下的新技术等应该体现出来。不仅对新技术,而且对交通发展研究方向对学生而言都有可选余地。
3.实践平台。厚实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验证,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着力搭建好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训平台,要求对专业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联系都有很高的要求。校内的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可以搭建工程版隧道、监控、收费,工程版的交通信号控制,模拟版的交通沙盘仿真,集交通信号控制、交通检测、交通控制等为一体的交通网络。校内有更好条件的,可以合建实训场地(如结合我院的驾驶实训场地)。
4.师资与管理。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專业本身就是一个多交叉学科,交控专业的师资力量是融合了计算机、信息、电子控制等多学科的人才。在管理上与其他学科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如何有效地结合师资力量,也是管理上的一个创新点。
5.科研。正因为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身的多学科交叉特性,注定了与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相关的科研,一般都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它需要一个团队的力量。
三、交控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交通的未来发展方向变幻莫测,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定论,自然就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拿来绝对地借鉴。新学科的发展,配合着转型发展的需求,往往需要不断的摸索过程。师资方面,目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在国内有较大缺口,地方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有较大难度;校内现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师,只有从交叉学科的方向上解决专业教师问题,大多数为其他专业的转型教师,在适应新专业的发展上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的专业教师,首先在专业理论上就要不断地更新、扩充知识,专业领域上就需要不断地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在专业实践能力上,也需要不断地深入到交通一线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能力锻炼。不断地为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科研能力奠定基础,做足功课。科研方面,多学科背景的科研团队也需要有较为明确的科研方向,如何找到多学科人才构成的科研团队的一个结合点,如何能利用这个结合点找到一个或某个交通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个交通的发展方向还是目前所需要的有研究意义的。一系列的问题,都非常地具体,非常地有发展难度。实践方面,就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其他专业就有明显的不同。如汽车专业与交通专业实验室相比较,汽车专业实验室可以将汽车结构无限细分地设置成专业实验室,分解成机械的或电子的,都可以形成专业实验室;而交通专业实验室却是要将无限多的交通元素:交通路口、交通检测、交通设备、交通网络等都聚集在同一个实验室的环境下,方才能实现实验项目的开展。完全相反的设置理念注定了交通专业实验室的大小设置等方面就与普通专业实验室有很明显的不同,交通元素的缺乏也绝对决定着交通实验的开展。另一方面,交通专业的现场实践能力培训对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受地域限制的,安全隐患较大。目前只能做一些普通的交通调查、交通参观类实训项目;牵涉到实地的交通检测几乎无法开展,交通网络方面更无法验证。
转型发展下的专业,应做好办学理念的转型,办学定位上的转型,专业上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转型,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转型,教学模式上的转型,科学研究上的转型,资源配置上的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以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行业,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办出特色,围绕地方产业调整发展专业,才能更好地适应转型发展要求下的专业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亮,王光雄.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优化[J].教师教育研究,2015,(06).
[2]谢艳娟.地方高校专业转型发展述评及改进策略[J].河池学院学报,2015,(03).
[3]徐立清,钱国英,马建荣.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
关键词:转型;交叉学科;交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74-02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极具鲜明工程应用背景的特色交叉学科专业,任务是将交通工程、交通机电、控制技术、智能交通、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集设计型、工程型、技术型为一体的高端人才,有效地解决当前和未来的交通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转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对于转型转什么,地方本科高校必须搞清楚,并付诸实施,才能实现自我“革命”。在转型时期,新专业的发展往往是高校的发展机遇亦是教学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地方高校。因此根据多交叉学科专业情况、结合专业发展需求,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办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特色是首要问题。
一、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办学现状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新专业,目前国内开设的高校仅20余所(道路方向),只有为数不多的毕业生数据分析,较为成熟的办学高校大多是从交通运输类相关专业分方向演变而来。没有较好的借鉴,没有成功的案例。更重要的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从大方向来说,又分为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专业领域较广,又是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缺乏统一指导、不够规范,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及需求设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就没有重复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层次差异较大,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教材建设明显滞后,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人才培养不能准确定位,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就业优势。
二、构建适应地方特色的专业体系
攀枝花学院是教育部布点在川西南、滇西北唯一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植根攀西沃土,服务资源开发,坚持学产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攀枝花学院的办学特色。而攀枝花位于横断山区,攀西裂谷中南段,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山高谷深。攀枝花的交通主要是高速、国道和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居多;高铁、轻轨在攀枝花受地域、人口等条件限制,发展相对滞后。
1.目标定位。鉴于本专业的领域广,攀枝花交通的地域独特性,考虑迎合人才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综合学校的已有条件和实际情况,在开办新专业定位的问题上要大胆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最终专业目标定位为培养道路的交通设备和道路的交通控制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课程建设。根据专业目标定位要求,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本科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要求上,除了满足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完成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素质选修课程,更重要的還是在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设置上。随着教育综合改革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开展,以往课程设置烦琐,专业课程实践技能培养要求不够,专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在重新设置课程就要规避问题,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1)加强学生基础文化与素质修养,在影响大学生素质的诸多因素中,文化修养的高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必要的思想政治类课程、艺术选修类课程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有绝对的体现。(2)建立专业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根据有限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定位与角色,要求学生对交通需求深入理解,对交通理论深入掌握,对相关学科广泛了解,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格局;围绕交通设备、交通控制、交通检测、交通仿真等开设专业理论教学科目。(3)侧重专业实践的培养,根据高校专业转型改革试点的发展要求,从理论的高度分析新技术如何用,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新技术怎么用。专业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践的比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的要求,且比例较以往的培养方案有明显提升,以及明确要求(如企业锻炼)。(4)增加专业限选课程的比例,ITS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跟得上发展需求,就应在新技术上。专业限选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出当前国际国内交通专业人才需求形势,必要的交通设备的集成技术、实用的软硬件技术、大数据时代下的新技术等应该体现出来。不仅对新技术,而且对交通发展研究方向对学生而言都有可选余地。
3.实践平台。厚实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验证,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着力搭建好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训平台,要求对专业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联系都有很高的要求。校内的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可以搭建工程版隧道、监控、收费,工程版的交通信号控制,模拟版的交通沙盘仿真,集交通信号控制、交通检测、交通控制等为一体的交通网络。校内有更好条件的,可以合建实训场地(如结合我院的驾驶实训场地)。
4.师资与管理。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專业本身就是一个多交叉学科,交控专业的师资力量是融合了计算机、信息、电子控制等多学科的人才。在管理上与其他学科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如何有效地结合师资力量,也是管理上的一个创新点。
5.科研。正因为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身的多学科交叉特性,注定了与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相关的科研,一般都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它需要一个团队的力量。
三、交控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交通的未来发展方向变幻莫测,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定论,自然就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拿来绝对地借鉴。新学科的发展,配合着转型发展的需求,往往需要不断的摸索过程。师资方面,目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在国内有较大缺口,地方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有较大难度;校内现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师,只有从交叉学科的方向上解决专业教师问题,大多数为其他专业的转型教师,在适应新专业的发展上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的专业教师,首先在专业理论上就要不断地更新、扩充知识,专业领域上就需要不断地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在专业实践能力上,也需要不断地深入到交通一线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能力锻炼。不断地为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科研能力奠定基础,做足功课。科研方面,多学科背景的科研团队也需要有较为明确的科研方向,如何找到多学科人才构成的科研团队的一个结合点,如何能利用这个结合点找到一个或某个交通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个交通的发展方向还是目前所需要的有研究意义的。一系列的问题,都非常地具体,非常地有发展难度。实践方面,就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其他专业就有明显的不同。如汽车专业与交通专业实验室相比较,汽车专业实验室可以将汽车结构无限细分地设置成专业实验室,分解成机械的或电子的,都可以形成专业实验室;而交通专业实验室却是要将无限多的交通元素:交通路口、交通检测、交通设备、交通网络等都聚集在同一个实验室的环境下,方才能实现实验项目的开展。完全相反的设置理念注定了交通专业实验室的大小设置等方面就与普通专业实验室有很明显的不同,交通元素的缺乏也绝对决定着交通实验的开展。另一方面,交通专业的现场实践能力培训对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受地域限制的,安全隐患较大。目前只能做一些普通的交通调查、交通参观类实训项目;牵涉到实地的交通检测几乎无法开展,交通网络方面更无法验证。
转型发展下的专业,应做好办学理念的转型,办学定位上的转型,专业上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转型,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转型,教学模式上的转型,科学研究上的转型,资源配置上的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以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行业,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办出特色,围绕地方产业调整发展专业,才能更好地适应转型发展要求下的专业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亮,王光雄.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优化[J].教师教育研究,2015,(06).
[2]谢艳娟.地方高校专业转型发展述评及改进策略[J].河池学院学报,2015,(03).
[3]徐立清,钱国英,马建荣.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