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成形术后直肠尿道瘘的处理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king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肛门成形术后直肠尿道瘘的手术方式,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6例肛门成形术后直肠尿道瘘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孩;年龄1~16岁,平均5.6岁。46例中44例为肛门成形术后残留直肠尿道瘘,另2例为肛门手术时损伤尿道所致的医源性直肠尿道瘘。患儿均表现为排尿时自肛门漏尿或尿液中混有大便,其肛门外观和排便功能良好,肛门术后临床评分均在4分以上。所有患儿术前常规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m,VCUG)和下消化道造影,以了解瘘管情况及直肠形态。其中有36例经上述检查发现尿道瘘,其余10例未显示瘘管。本组依据直肠内瘘口距肛门口位置高低选择术式,行经前会阴入路手术患儿44例,经肛门入路手术1例,经后矢状入路手术1例。

结果

术后常规随访6个月。46例患儿中43例尿瘘一期愈合,3例术后尿瘘复发,其中1例黄连素溶液坐浴1个月后尿瘘自行愈合。

结论

肛门成形术后直肠尿道瘘多为中位尿瘘,适宜经前会阴入路手术;对于直肠内瘘口位置较低的患儿,可采用经肛门入路手术。以上2种手术操作简便易行且效果满意,无需结肠造瘘。对于直肠内瘘口位置较高的患儿,可采用后矢状入路手术,但应先行结肠造瘘粪便转流。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研究miR-142-3p靶向调控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 HMGB1)及其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顺铂(CDDP)化疗敏感性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①构建神经母细胞瘤耐药细胞株SH-SY5Y/CDDP,RT-PCR检测细胞内miR-142-3p的表达水平;②CCK8和Elisa检测过表达miR-142-3p对耐药细胞株SH-SY5Y/CDDP
目的通过血清差异性蛋白的筛选和鉴定,寻找一种早期、无创的术前区分神经母细胞瘤及神经节细胞瘤的方法,以期能够为治疗方式的选择带来更明确的指导。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47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以及24例神经节细胞瘤患儿的术前血清样本,通过蛋白质组学相关的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血清中的差异性蛋白质进行筛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质谱技术对其进行纯化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治疗一穴肛畸形手术中运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05年11月至2010年12月间首都儿科研究所普外科治疗一穴肛患儿7例。该组患儿术前通过会阴瘘口造影、横结肠远端造瘘口造影及盆腔核磁共振检查确定直肠肛门、阴道及尿道关系,实施腹腔镜肛门成形术、尿道成形、阴道成形术,肛门、尿道及阴道成形同时完成。患儿年龄6个月~15岁,平均(2.9±5.4)岁。手术均采用3孔法,术中气腹压为8~12
目的了解先天性肛门闭锁前庭瘘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an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ASARP)术后排便功能情况及影响其术后排便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2年5月至2012年11月诊治并填写排便功能问卷的71例先天性肛门闭锁前庭瘘(anorectal malformation vestibular fistulae,ARMVF)患儿的就诊及随访
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