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朱子语类 释氏》中的反佛思想

来源 :学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88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子论佛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朱子语类.释氏》篇中,朱子早年虽然有学佛的经历,佛学对其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看,朱子是反佛的,其反佛的要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朱子认为佛教之说多是世人附会老庄之学而成的,新意甚少;二是朱子认为佛教入华以后脱离了它的本旨;三是释氏的“空”把一切都空掉了,变成了纯粹的虚无,佛言空,儒言实;四是佛教败坏了人伦纲常。 Zhu’s thinking on Buddhism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ategory of Zhuzi, Shih, whose early year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thinking although they had the experience of studying Buddhism. However, on the whole, The main points of their anti-Buddhism mainly focus on the following points: First, Zhu believes Buddhism is mostly attached to the world Lao Zhuang made, with little new meaning; Second, Zhu believes Buddhism after its departure from its essence; three It is Shi’s “empty ” empty everything, into a pure nothingness, empty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Fourth, Buddhism corrupted the routine of human relations.
其他文献
分类学关系、主题关联和基于情景的“填充槽”联系是重要的概念联系类型,它们在概念组织中表现出的倾向性差异,反映了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受语言、经验和文化背景影响的差异
现代美学的发展离不开试验与实证方法,实践美学也不例外.西方实验美学的三种理论模式与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观点密切相关并相互对应:心理动力学模式-中国古代的
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某些偏差,反映在学术理论界,就是存在学术精神沉寂消散、渐趋失落的现象。胡锦涛总书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学术始终将道德伦理与社会政治作为话语主题之核心,儒家乐论即呈现出鲜明的伦理政治型特征.儒家认为乐"与政通",能折射出政治之得失与
马克思力图运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进行历史和社会建构,马克思的名字在思想史上以创建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结合著称.按理说,这与政治和政治哲学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
人们批评罗尔斯(Rawls)的正义论,说它要求把诸如收入和财富这样的基本生活要素纳入分配过程,从而使最少受惠者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改善,就是说,它不管是否"每个人造出适合自己睡
在哲学的视域中,“同”意味着无差别的绝对同一,与之相对,“和”的内在含义首先表现为多样性的统一。从社会领域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和”往往具体化为和谐的观念或价值原
科学范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范式,不同的科学范式具有不同的认识思维方式、自然观和文化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建立起天地人三才并立的总体框架,在自然观上是
乌江流域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交互影响、不断抗争和协调相处,逐渐沉积了大量的内涵独特、
本文从《老子》与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的关联和不同之处入手,进而论证在现实社会中推行"以人为本"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