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培养兴趣 启发思维 掌握方法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自学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
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也曾指出:“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能否帮助学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哪些途径呢?
1.以“境”引趣
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三峡》时,先用声色俱佳的多媒体再现书中所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的情境,播放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的“三峡风光”图片及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
2.以“读”生趣
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以“疑”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基因畅想》一文,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什么是基因?为什么要进行畅想?畅想的结果怎样?基因技术到目前为止,有没有成功地应用于人类?原因何在?假如使用于人类,作者的想象会成功吗?他做了哪些大胆的设想?”等等。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了这篇文章的脉络。
二、启发思维,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其实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1.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条理性,要能够让学生摸准思路,能够让学生沿着几个连续性的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处;问题要由易到难,不能出得太大、太空、太繁。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子。比如,“为什么”的问题,一般是先考虑原因,后考虑结果;“哪几方面”、“哪几点”的问题,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虑,然后考虑哪一方面先说,哪一方面后说,怎么连起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并要提示学生不要急于抢答。久而久之,学生回答起问题来就会很有条理性。
2.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要依据教材,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慢慢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从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描写自己“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学生能领会到字面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要追问一下,或教会学生自己问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头发越来越少呢?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课文的主旨就联系起来了。通过平时不断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就会慢慢变得深刻。
3.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敢于对课文及教师的话提出疑问,说出自己独特的意见,营造一种互相争辩的氛围;设置一些创造性议题,让学生求异发散,进行正向、背向、逆向、纵向、横向、对比等思维活动,引导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让他们为自己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欢欣雀跃,从而唤起学生猎取新知的欲望。
三、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终身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渡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
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变教师讲为学生学,让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他们归纳总结,这样,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每天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培养兴趣 启发思维 掌握方法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自学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
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也曾指出:“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能否帮助学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哪些途径呢?
1.以“境”引趣
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三峡》时,先用声色俱佳的多媒体再现书中所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的情境,播放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的“三峡风光”图片及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
2.以“读”生趣
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以“疑”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基因畅想》一文,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什么是基因?为什么要进行畅想?畅想的结果怎样?基因技术到目前为止,有没有成功地应用于人类?原因何在?假如使用于人类,作者的想象会成功吗?他做了哪些大胆的设想?”等等。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了这篇文章的脉络。
二、启发思维,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其实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1.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条理性,要能够让学生摸准思路,能够让学生沿着几个连续性的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处;问题要由易到难,不能出得太大、太空、太繁。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子。比如,“为什么”的问题,一般是先考虑原因,后考虑结果;“哪几方面”、“哪几点”的问题,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虑,然后考虑哪一方面先说,哪一方面后说,怎么连起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并要提示学生不要急于抢答。久而久之,学生回答起问题来就会很有条理性。
2.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要依据教材,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慢慢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从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描写自己“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学生能领会到字面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要追问一下,或教会学生自己问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头发越来越少呢?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课文的主旨就联系起来了。通过平时不断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就会慢慢变得深刻。
3.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敢于对课文及教师的话提出疑问,说出自己独特的意见,营造一种互相争辩的氛围;设置一些创造性议题,让学生求异发散,进行正向、背向、逆向、纵向、横向、对比等思维活动,引导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让他们为自己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欢欣雀跃,从而唤起学生猎取新知的欲望。
三、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终身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渡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
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变教师讲为学生学,让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他们归纳总结,这样,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每天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