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积累ABC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46399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的提高离不开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丰富的积累。我认为写作文的积累主要从语言积累、情感积累和生活积累三方面人手。
  
  第一,积累语言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语言的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相反语言积累贫乏,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语言是写文章的建筑材料,要有意识的积累,建立自己的“名言佳句”簿,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累中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在书前“说明”中指出:“多数课文后面介绍一则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或小资料,小言论,小趣闻等),以便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随便读读,不检查,不考试。”确实如此,课本的大多数课文的后面,都有一段被学生称为“花边文学”(放在小花方框中)的文字。如在《紫藤罗瀑布》后有一段唐弢关于生命的名段;《梅岭三章》后加上了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句“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在每一篇古文后基本上都有典故,可以丰富我们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些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已足以应付一般性的作文需要了。
  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真所谓“就地取材”。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才能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才能文思如泉涌,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二,积累情感
  语文素养,不仅包含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伴随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发展的过程而孕育,并随之发展。情感,不仅是热爱母语的情感,还有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还有人类共同的高尚的情感,如富有同情心、爱心、真善美等。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真人,从童真的角度去看世界;在阅读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在指导表达时,既要指导学生做到表达语言流畅,又要表达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和人文价值观。情真始能意切,情真始能洞察人的心灵,情真才能创造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纷繁生活。
  “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语言的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唐代诗人元稹说:”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磋,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盛事,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衰余,悲欢合散,疾痒穷身,悼怀惜逝,凡所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揭示了写作的心理体验,即在生活中每有情感“异于常者”,便抓住不放,便想写诗。他在多种生活景象中,无不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积累多了,写诗情感就多了。人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平时积累了这七情,写作时便能根据需要自然的流淌。这样的文字,是浸透了感情的文字,也是有生命的文字。
  “无情未必真豪杰”,平时对观察的事物赋予浓烈的情感,赋予真情、深情、纯清、至情,写作时就能情真意切,字字动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堪称千古绝唱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景仰者的极度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泪满襟”的“英雄”是谁?回答不难,首先应该是诗人自己。
  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
  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李清照“坦荡春光寒食天”一词,虽不着一“情”字,然情采毕出,情味无穷;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词,虽未言一“愁”字,然谁不知词人的满腹的“愁”滋味呢?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何以取得如此好的艺术效果,其中之一是情感的魅力所致。
  
  第三,积累生活
  宋朝著名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工夫,也就是需要生活实践。学诗如此,学文何尝不是?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
  生活的一大内容是读书。美国的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从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不少的现代作家随身带着一个素材本,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日后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据说,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口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谈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因而对生活“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清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总之,写作积累,始终要依赖两条:一是深入生活,心入生活,这是开源;二是阅读,广泛读书,这是引流。两者结合,就是传统经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积累愈厚实,写作就愈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了,我们就不必感叹了,学生也会得心应手的。
  (责编 李 晔)
其他文献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这种积极的学习不是来自于教师的作业布置的外推力,而是产生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内驱力,也就是学生自身兴趣使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主动参与至关重要,新教材的使用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力促进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强烈兴趣,便会为之付出极大努力,在积极探究中,又会产生一种乐趣。这样由趣至乐,便会
后天努力
期刊
随着教科书编纂的发展,教材中插图的数量也在明显增加。就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而言,六册书共计包括了彩页插图50幅,黑白插图134幅,如此之多,这在以往的初中教材中是没有的。可见,插图越来越成为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对插图“关心”甚少,存在对插图认识上的偏差,却是不争的事实。纠正偏差,无论对教科书编者还是使用者都大有裨益。下面仅就重正文轻插图、重整体轻细节等四个方面略陈管见,以期专家指正。
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开车回乡下去看望奶奶。车窗外,一栋栋乡村别墅格外醒目。听着熟悉的歌曲“常回家看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到了奶奶家。  一下车,我便看见叔叔在奶奶房子右侧的空地上测量。他看到我和爸爸妈妈后,便停下手头的活,对我们说:“这两年左邻右舍都建新房子了,咱家的房子都住了快二十年了,另外,这几年省吃俭用,我也攒了些钱,我想给妈建个小别墅。”  爸爸一听,非常赞同叔叔的想法。于是,大家围坐着
【摘 要】 亲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家园与归宿,但在张爱玲与爱米莉的笔下,亲情被抛弃、异化、消融,就连人们世代歌颂的无私的父爱母爱也被写得异常怪诞,匪夷所思。仇恨、谎言、算计、争夺、欺凌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常态,取代了互相关爱互相扶持,在主人公的一系列复杂的亲情关系中作者充分展现了人物灵魂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 亲情 关系 灵魂 深度 广度    张爱玲女士生于20世纪,长于殖民地上海;爱米莉·
午夜的钟声刚刚敲响,小镇上的人们大多都已进入了梦乡。窗外的雪花静静地飘着,壁炉里的火焰烧得正旺。椅子上坐着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他身穿红袍、头戴红帽,喝完了最后一口汤。他站起身刚准备出门,突然“吱呀”一声,小卧室的房门开了,走出来一位小男孩。男孩大约八九岁的模样,他一看见老爷爷的打扮,就兴奋地叫了起来,因为他知道爷爷又要去送礼物了。   “爷爷,我知道,给小朋友们送礼物的日子又到了,今年您带我一块去吧
阿笠警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回答:“泽西,我是在等你的爸爸。我遇到一个难题,他也许能给我些启示。”  令人遗憾的是,码头工作人员通知,泽西爸爸乘坐的船需要推迟到明天早上才能抵达。泽西询问舅舅自己能否帮上忙。  阿笠警长寻思片刻,说道:“好吧,我相信你这个小小数迷,但你要答应我一定要保密。在世界各地制造了多起网络诈骗案的团队首领和7名核心成员,一年前躲到了这里。现在他们频繁接触,似乎有新的计划。经过缜
【摘 要】 优秀教师善于创设以下5种教学情境:1.运用优美的导语创设情境;2.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3.通过巧妙说话创设情境;4.联系生活创设情境;5.依托课堂活动创设情境。  【关键词】 情境 导语 多媒体 联系 依托    善创教学情境是优秀语文教师的特征。优秀教师总是善于营造“绿色”课堂氛围,创立浓厚的、诗意般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感受“美”中轻松快乐地学习。优秀教师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有以下
【摘 要】 高中语文教材的改革基本完成,普遍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但是,新教材还有应该完善的地方。选文的代表性和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导向性、教材内容的粘连性等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教材改革应当不断完善,精益求精。  【关键词】 语文教材 改革 完善    自2000年秋季起,国家教育部正式发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及与其配套的语文新教材(人教版,以下同),在全国高中的起始年级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英语应该算是最枯燥的科目了。特别在初二年级,分化现象往往十分明显,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成绩,同时也阻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防止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成绩,是我认为值得研究讨论并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    一、及时帮助,以防为主    初中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争取做到人人基本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