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探索。
一、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的变革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目前的普遍做法是利用多媒体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演示。这是必要的,因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CAI课件远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但又是不够的,因为课件的演示,使用权在教师手中,学生仍然是被动的观众,是教学情境的旁观者。要进一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特别是发挥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整合的优势。
(1)虚拟现实情境。
信息技术为我们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在课堂里模拟现实世界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创造了条件。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数学“统计”一课时,首先演示教科书情境的多媒体课件,再现道路上过往车辆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怎样统计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各开过多少辆。
通过讨论,使学生都认识到:车子开过很快消失,必须抓紧时间及时记录。交流中有的学生提议,小组内四人分工,每人统计一种汽车;有的说想好四种符号,分别表示四种汽车,出现一辆汽车,就记一个表示这种汽车的符号;有的学生认为,先画表,写好汽车名称,统计时出现一辆就记一个。

重播过往车辆的情境让学生用各自想到的方法进行尝试性统计实践。然后交流比较哪种方法便于及时记录,怎样记录便于统计。学生基本达成共识:画好表,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又快又便于统计。
再次播过往车辆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次记录。
这一过程,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亲身经历了动态统计的数据收集过程,这是采用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在课堂上获得的。虚拟现实情境背后的构想是,通过让眼睛获得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使学习者沉浸其中,使学习活动具有实践特征,成为一种虚拟实践,成为建构动态统计意义的感性经验基础。
(2)模拟教学实验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验,能够在课堂上很方便地拓展学生的感知范围,增强学习的效果。
例如,学习“可能性”,让学生动手做抛硬币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一般能切实感受到哪一面朝上是不确定的。但即使把全班学生的实验结果累加起来,也常常难以反映正反面出现概率的规律性。
采用CAI技术,通过课件的演示,让计算机模拟1000次,2000次……抛硬币实验,使学生信服抛硬币事件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各占一半,而且印象深刻。他们初步领略到计算机模拟实验的魅力,短短几分钟,就能完成成千上万次单调、枯燥的抛硬币动作,显示出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内在规律性。
这里,根据媒体服务于教学,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采用动手实验与计算机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也克服了手工实验的局限性,有助于学生认识随机现象的数学本质。
二、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呢?
(1)掌握基本技能,奠定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过程、组织方式及学习质量都和使用工具密切相关。每一项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每一项新的教学工具的使用,都会给教学活动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使教学活动得到丰富和提升。因此,让学生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技能,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物质基础,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2)引导网上学习,构建自主式学习的环境。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让他们到网上去学习,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去学会捕捉信息、提取信息、收集资料,开阔视野,促进发展。
(3)应用信息技术,扩展探索式学习的空间。
课堂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冲击着、改变着学生原已习惯了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学生正在尝试着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借助网络特性,提供协作式学习的平台。
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素质的培养。信息技术为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学生可以采用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的模式进行交流。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的变革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目前的普遍做法是利用多媒体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演示。这是必要的,因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CAI课件远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但又是不够的,因为课件的演示,使用权在教师手中,学生仍然是被动的观众,是教学情境的旁观者。要进一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特别是发挥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整合的优势。
(1)虚拟现实情境。
信息技术为我们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在课堂里模拟现实世界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创造了条件。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数学“统计”一课时,首先演示教科书情境的多媒体课件,再现道路上过往车辆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怎样统计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各开过多少辆。
通过讨论,使学生都认识到:车子开过很快消失,必须抓紧时间及时记录。交流中有的学生提议,小组内四人分工,每人统计一种汽车;有的说想好四种符号,分别表示四种汽车,出现一辆汽车,就记一个表示这种汽车的符号;有的学生认为,先画表,写好汽车名称,统计时出现一辆就记一个。

重播过往车辆的情境让学生用各自想到的方法进行尝试性统计实践。然后交流比较哪种方法便于及时记录,怎样记录便于统计。学生基本达成共识:画好表,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又快又便于统计。
再次播过往车辆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次记录。
这一过程,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亲身经历了动态统计的数据收集过程,这是采用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在课堂上获得的。虚拟现实情境背后的构想是,通过让眼睛获得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使学习者沉浸其中,使学习活动具有实践特征,成为一种虚拟实践,成为建构动态统计意义的感性经验基础。
(2)模拟教学实验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验,能够在课堂上很方便地拓展学生的感知范围,增强学习的效果。
例如,学习“可能性”,让学生动手做抛硬币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一般能切实感受到哪一面朝上是不确定的。但即使把全班学生的实验结果累加起来,也常常难以反映正反面出现概率的规律性。
采用CAI技术,通过课件的演示,让计算机模拟1000次,2000次……抛硬币实验,使学生信服抛硬币事件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各占一半,而且印象深刻。他们初步领略到计算机模拟实验的魅力,短短几分钟,就能完成成千上万次单调、枯燥的抛硬币动作,显示出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内在规律性。
这里,根据媒体服务于教学,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采用动手实验与计算机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也克服了手工实验的局限性,有助于学生认识随机现象的数学本质。
二、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呢?
(1)掌握基本技能,奠定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过程、组织方式及学习质量都和使用工具密切相关。每一项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每一项新的教学工具的使用,都会给教学活动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使教学活动得到丰富和提升。因此,让学生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技能,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物质基础,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2)引导网上学习,构建自主式学习的环境。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让他们到网上去学习,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去学会捕捉信息、提取信息、收集资料,开阔视野,促进发展。
(3)应用信息技术,扩展探索式学习的空间。
课堂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冲击着、改变着学生原已习惯了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学生正在尝试着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借助网络特性,提供协作式学习的平台。
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素质的培养。信息技术为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学生可以采用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的模式进行交流。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