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h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概说
  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
  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
  2.1.1语音
  2.1.1.1音同形异。如:
  (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
  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如:
  (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如:
  (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
  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有一个文字游戏,老张向老李借钱,欠条写成:“老张借小李Χ元钱。”老张为了赖帐说“借”是“借给”而不是“借走”。 又如:
  (4)我去上课。
  “上课”可以是去“讲课”,主体是老师;也可以是去“听课”,主体是学生。
  单义词也可以造成多种意义的理解。如“红色”是单一地指颜色,放在句子中意义就多了。
  (5)我有一支红色的圆珠笔。
  可以是“红笔芯”,也可以是“红笔杆”。
  2.1.3语法
  从语法角度表现出来的歧义,情况更加复杂。吕叔湘先生将此归为两种情况:分段不同,意义不同;关系不同,意义不同。我们将其细分,列举一些常见情况,如下:
  2.1.3.1词性不同,如:
  (6)自行车没有锁。
  “锁”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又如:
  (7)那篇作文你给我看看。
  “给”可作动词,拿给;也可作介词,为。词性不同要和语音中同形词区别开来,前者是由于改变了句子成分产生歧义,后者是多义引起的歧义。
  2.1.3.2结构关系不同,如:
  (8)你们领导应该到场。
  “你们领导”可以是同位关系,指“你们这些领导”;也可以是偏正关系,指“你们的领导”。
  2.1.3.3结构层次不同,如:
  (9)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可以划分为:“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伊拉克的进攻);“ 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多国部队的进攻)。
  2.1.3.4结构关系、结构层次都不同,如:
  (10)演戏要演好人。
  可以理解为:“演戏要演∣好人”(“好人”为偏正)或“ 演戏要演好∣人”(“演好”为补充)。
  2.1.3.5施受关系不同,如:
  (11)我开刀去。
  可以看成:“我”是医生,“我”主刀;或者“我”是病人,被开刀。
  2.1.3.6领属关系不同,如:
  (12)小王的鞋做得好。
  可以是“小王做的鞋”,也可以是“小王穿的鞋”。如:
  (13)鲁迅的书。
  可以是“鲁迅写的书”,也可以是“写鲁迅的书”。
  2.1.3.7联合词组内外界限不明,如:
  (14)参加大会的有工人、科技人员和专家40余人。
  可以是共40余人,也可以是专家就有40余人。
  2.1.3.8总分不明,如:
  (15)这口新出土的宝剑,一面刻铭文两行十六字。
  如果“两行”是总说,共有十六字;如果“两行”是分说,各有十六字。
  语法产生的歧义类型还有其它,上述仅只列出常见的8种情况。
  2.2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除了语言因素之外,我们在理解、接受话语的过程中还受到环境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如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中说到:
  (16)“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
  曹操在亡命之中,思想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加之生性多疑,所以一听“缚而杀之”便以为吕伯奢要杀他,而误杀了吕一家。其实,吕伯奢家人的对话,对于对话的人来说,没有歧义,他们知道杀的是猪;隔墙而听的曹操,因为不知道对方的语言环境,故误解了对方的好意。
  3.消除歧义的手段
  歧义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看,是因为“语言以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内容,必然出现重合和交叉,就构成了同一语言形式的多义现象。有时候由于受到语境的限制,多义消失了,换句话说多义变成了单义;有时候语境没有消除多义,就是说多义仍存在,我们称之为‘歧义’。”
  语言和词义所引起的歧义,是由于古人在创造汉字和规定读音、词义时用有限的材料来约定俗成表达广泛的内容,这样必然造成了重复,引起歧义。但这种歧义也容易消除。比如语言相同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书面语或口头语的形式来消除。
  而语法产生的歧义则是我们在使用语言单位时产生的,情况多样复杂,下面我们主要研究因语法产生歧义的几种情况和解决方法:
  3.1施受同体
  名词或代词既可以发生动作,又可以接受动作,如:
  (17)孩子不要了。
  不能发出动作的名词作主语、宾语时,就没有歧义,例如:
  (18)东西不要了。
  3.2词语组合对象是两可的,如:
  (19)一中学生
  例中的“中”同哪个先组合?是“一中”还是“中学生”?一个词的组合对象不同,结构关系就有不同。这样的歧义可以通过更换量词或增加结构助词来消除歧义,如“一个中学生”或“一中的学生”。
  3.3动词体现的句法功能两可,如:
  (20)学习文件
  “学习”在这个结构中既可以作定语,形成偏正关系;又可以充当述语,形成动宾结构。
  3.4缺乏必要的标志性词语,如:
  (21)出口服装
  如果是偏正关系可加“的”字;如果是动宾关系,可以加“着、了、过”。
  3.5限定或同一关系两可,如:
  (22)你们领导
  可以加同位语变成“你们这些领导”,也可以加助词理解为“你们的领导”。
  3.6词语的选用不当,如:
  (23)两个商店的经理
  例中的量词“个”选用的不恰当,它几乎可以适应所有的名词,有时它的后边有两个名词,“个”限定哪个名词不易分辨。如果改成“位”,那就是限定表人的名词(经理);如果改成“家”,那就是限定表物的名词(商店)。
  3.7词语位置不当
  有些歧义是由于词语位置不当引起的。如:
  (24)弟弟和妹妹的朋友
  如果是弟弟和妹妹共有的朋友,可以改变句式:朋友是弟弟和妹妹的;如果朋友是妹妹的,可以改变联合短语的顺序:妹妹的朋友和弟弟。
  总之,歧义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消除歧义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应该用哪种好呢?一般地说,应该根据产生歧义的原因去考虑消除歧义的方法。一种歧义类型可能只有一种改法,也可能有不止一种改法,我们应该在不违背作者原意的前提下,灵活掌握,不拘泥于原句句式。
  4.歧义的运用
  传统语法很早就注意到了歧义的问题。但那时是作为消极的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提出来的,要求大家尽可能地避免歧义,使语言的表达准确无误。歧义可以造成交际中的严重障碍,因此提倡消除歧义。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歧义有时也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有许多聪明的人都能够巧用“歧义”,利用特定的语言环境,巧妙地选择歧义的表达,有意识地保留歧义因素,使消极的语言现象化为积极的表达手段,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祝枝山写对联的故事就是故意运用歧义、达到讽刺效果的绝好例证:
  (25)相传祝枝山给一个刻薄的富翁新造的一座高楼题写过对联。祝边吟边写:“此屋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富翁听了很高兴,就把对联贴了出去,但路过的人,就读成了“此屋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
  祝枝山巧用断句,改变了词语的位置,使口头语和书面语在理解上产生了歧义,既戏弄了富人,还得到不少的润笔费。
  文学作品中的歧义,还可以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读者在自己咀嚼或相互争论中去领略作品的意义。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文题就有歧义:是联合词组“荷塘和月色”,还是偏正词组“荷塘的月色”?从作品中看,两种答案都有体现。是作者故意如此,还是作者误用,自己去想吧,没有必要找到标准答案。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语言运用不一定时刻中规中矩,只要合乎交际、表达的需要,某些消极的语言现象在特殊的背景下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僵化单一的语言表达变得活泼、生动。
  
  参考文献:
  [1]柳广民.歧义类型研究[J].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5,(4):86.
  [2]黄德玉.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J] .安庆师院学报(社科版),1991,(4):96.
  [3]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98:49.
  [4]罗贯中.三国演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24.
  [5]彦迈.汉语的歧义现象[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2):36.
  
  (刘 涛,江苏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合成了可紫外光固化的低黏度环氧丙烯酸酯树脂,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对树脂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综合热分析仪(DSC—TG)对树脂固化膜的耐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MS/MS)测定克氏原螯虾中二甲戊灵残留的分析方法。用含0.1%(v/v)乙酸的乙酸乙酯溶液提取克氏原螯虾中的二甲戊灵,于35℃旋蒸至干,经含0.
对于反复这种修辞格,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是这样定义的: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的,名叫反复辞。[1]反复的形式特征就是某一言语片段至少重复一次,这个言语片段小到一个词,大到一个自然段。从形式看,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就是反复的成分是连续出现的,而间隔反复,指的是反复的单位,被其他的单位分割开了的反复。[2]反复不仅可以深化语意、加强语气,强调情感
双关是一个传统辞格,是指“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让同一话语兼有两种意义。” ①双关的存在基础是语言材料的多义现象和表层虚假信息与深层真正的信息之间的某种相关性。汉字是世界上独立发展的文字系统,具有许多和其它民族文字不同的特点,是汉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本身就可以形成独特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回文等,在运用中能获得非常好的修辞效果,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  汉字又叫“方块字”,是由笔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使用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流。为了追求交际中的高效率,人们总是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输最大的信息量,即在表义明确的前提下,使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传输信息。于是缩略语应运而生。缩略语是由固定说法经过压缩、截略或者统括而形成的词语[1]。数字缩略语是缩略语中的一种。因为数字简单的书写形式以及数字缩略语高度的简洁性和概括性,使得数字缩略语更好地适应了人们交际中省时省力的经济原则
以三聚氰胺(MEL)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Fe3O4@SiO2磁性材料为载体,制备得到三聚氰胺磁性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ME
建立了基于分子络合的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方法,以磷酸三丁酯为萃取剂,以甲醇为分散剂,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检测了环境水样中麦草畏和2,4-二氯苯氧乙酸(2,4-D酸)2种苯氧羧酸类除
本文主要分析了湖南临湘市城关镇方言中的重叠式。内容包括:各种重叠式的类型以及对其结构特点的分析。
以八苯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为原料通过溴代,格氏试剂与丙酮加成等反应制备了八多羟基苯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并对产物进行了FTIR表征。采用该产物改性环氧树脂,并通过热失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