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评价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胃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胃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内镜止血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保守止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止血有效率、转手术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止血总有效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62.2%),其中观察组即时止血率为93.3%,后来36h内再次出血3例(6.7%),再次行内镜止血后成功止血2例,还有1例止血无效而选择手术治疗。对照组即时止血率为66.7%,48h后再次出血7例(15.6%),经治疗后仍有5例止血无效,最后选择内镜止血或者手术治疗。结论:内镜止血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胃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降低患者再次出血风险,可作为临床治疗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急性;非静脉曲张胃出血;内镜止血治疗;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52-02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胃出血是临床消化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危急症,该病的病因机制较为复杂,由多种因素所致,内镜下息肉摘除术、溃疡、肿瘤均可能诱发非静脉曲张性胃出血[1]。该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据相关数据统计[2],我国每年新增的非静脉曲张性胃出血患者多达50-150/10万,该病的病死率为6%-10%左右。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时,病情非常危急,必须采取紧急止血措施。过去临床上主要采用传统的药物保守治疗,药物吸收速度较慢,起效较慢,止血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内镜检查治疗在急性非静脉曲张胃出血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一致认可。为进一步探讨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胃出血的临床效果,本文对我院90例患者分别行常规保守治疗和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胃出血患者,现将所有入选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患者年龄24-62岁,平均(39.8±2.6)岁;出血原因:胃癌5例,胃切除后吻合口出血者10例,胃窦部溃疡者13例,消化性溃疡者17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患者年龄23-61岁,平均(40.1±2.7)岁;出血原因:胃癌6例,胃切除后吻合口出血者9例,胃窦部溃疡者11例,消化性溃疡者1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出血原因等基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待患者入院就诊后,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主要检查项目包括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以及X线胸片和彩色B超等。积极采取补液、禁食、质子泵抑制剂、止血剂、胃黏膜保护剂等治疗措施,抑制胃酸产生,保护胃粘膜免受损伤,必要时应采取输血治疗。在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脉搏、体温、呼吸、血压等指标变化。若经保守药物治疗无效,应立即采取内镜止血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1.2.2 观察组。所有患者采取内镜止血治疗,待患者入院后,与对照组传统内科治疗一样,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若患者发现存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症状,应首先纠正患者休克症状,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再采取内镜检查。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冰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出血点进行止血治疗,若患者为大出血,无法准确定位出血点,临床医师应先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判断大致出血部位,并注射肾上腺素,同时应在其表面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待患者急性出血症状得到一定控制后,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最适宜的止血方案。在内镜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首先应将金属钛夹内镜活检管道送到病灶处,直接垂直接触病灶,然后钳夹,机械止血病灶部显露血管。金属钛夹的数量应根据患者病灶具体情况确定,通常放置1-4 枚,必要时可以放置7枚。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止血总有效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62.2%),其中观察组即时止血率为93.3%,后来36h内再次出血3例(6.7%),再次行内镜止血后成功止血2例,还有1例止血无效而选择手术治疗。对照组即时止血率为66.7%,48h后再次出血7例(15.6%),经治疗后仍有5例止血无效,最后选择内镜止血或者手术治疗。如表1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急诊胃镜检查已经成为临床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临床诊断正确率可达到80%-90%左右[3]。非静脉曲张胃出血属于上消化道出血中最为常见的类型,通过胃镜辅助检查,不仅可以直接观察上消化道病变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查明出血原因,明确出血部位,可准确划分出血病灶类型,进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局部药物注射、氩气刀、钛夹、高频电、激光、射频、微波等多种止血治疗手段,可达到快速、有效止血的目的,提高急诊手术的成功率,有利于降低出血复发率和病死率[4]。根据国外相关文献报道,首次采用内镜止血治疗的即时止血率可达到85%左右,再出血患者经再次内镜止血治疗后成功率可达到10%,因此最后止血无效患者仅为5%,需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本次研究患者的出血原因大多是由于消化性溃疡所致,可能是由于动脉假瘤形成被硬物划破或者是溃疡底部的动脉被侵蚀而导致出血。传统的内科药物治疗对于严重大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欠佳,但是经内镜检查治疗,可快速识别出血部位,准确判断出血严重程度,也可对治疗后的结果进行预测,止血治疗方案会更加合理。局部注射药物或者在出血点喷洒止血药物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这种止血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并不需要很先进的治疗仪器,只要通过一个内镜注射针进行注射即可,见效较快,止血简便。其次电热凝固止血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止血手段,主要是使局部温度急剧升高,破坏组织正常结构,使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利用金属钛夹机械方式止血主要是将病灶部显露出来的破裂血管残端或者血管直接钳夹,通过机械的外界力量来紧箍病灶及其附近组织,将血流截断。据临床相关文献报道,该种止血方式的有效率高达97%-100%。本组患者主要采取药物注射以及金属钛机械止血,经两次治疗后,止血总有效率达到91.1%。比刘德良等研究结果偏低,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钛夹容易脱落,很难将深肌层血管夹闭,导致止血失败有关。
综上所述,内镜止血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胃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操作简单、简便、安全、可反复操作等优点,有利于降低患者再次出血风险,可作为临床治疗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09,杭州)[J]. 中华内科杂志,2012,8( 10) : 891.
[2] 龚裕强,王教常,黄朝宗,等. 局部注射肾上腺素高渗氯化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12,25 ( 3) :220-221.
[3] 沈琰,孔梅,夏金荣. 内镜止血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1,7(2) : 53-54.
[4] 刘德良,霍继荣,吴小平,等. 经内镜皮圈套扎治疗Dieulafoy 病变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2,25(3) : 134-137.
关键词:急性;非静脉曲张胃出血;内镜止血治疗;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52-02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胃出血是临床消化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危急症,该病的病因机制较为复杂,由多种因素所致,内镜下息肉摘除术、溃疡、肿瘤均可能诱发非静脉曲张性胃出血[1]。该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据相关数据统计[2],我国每年新增的非静脉曲张性胃出血患者多达50-150/10万,该病的病死率为6%-10%左右。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时,病情非常危急,必须采取紧急止血措施。过去临床上主要采用传统的药物保守治疗,药物吸收速度较慢,起效较慢,止血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内镜检查治疗在急性非静脉曲张胃出血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一致认可。为进一步探讨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胃出血的临床效果,本文对我院90例患者分别行常规保守治疗和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胃出血患者,现将所有入选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患者年龄24-62岁,平均(39.8±2.6)岁;出血原因:胃癌5例,胃切除后吻合口出血者10例,胃窦部溃疡者13例,消化性溃疡者17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患者年龄23-61岁,平均(40.1±2.7)岁;出血原因:胃癌6例,胃切除后吻合口出血者9例,胃窦部溃疡者11例,消化性溃疡者1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出血原因等基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待患者入院就诊后,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主要检查项目包括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以及X线胸片和彩色B超等。积极采取补液、禁食、质子泵抑制剂、止血剂、胃黏膜保护剂等治疗措施,抑制胃酸产生,保护胃粘膜免受损伤,必要时应采取输血治疗。在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脉搏、体温、呼吸、血压等指标变化。若经保守药物治疗无效,应立即采取内镜止血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1.2.2 观察组。所有患者采取内镜止血治疗,待患者入院后,与对照组传统内科治疗一样,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若患者发现存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症状,应首先纠正患者休克症状,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再采取内镜检查。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冰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出血点进行止血治疗,若患者为大出血,无法准确定位出血点,临床医师应先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判断大致出血部位,并注射肾上腺素,同时应在其表面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待患者急性出血症状得到一定控制后,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最适宜的止血方案。在内镜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首先应将金属钛夹内镜活检管道送到病灶处,直接垂直接触病灶,然后钳夹,机械止血病灶部显露血管。金属钛夹的数量应根据患者病灶具体情况确定,通常放置1-4 枚,必要时可以放置7枚。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止血总有效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62.2%),其中观察组即时止血率为93.3%,后来36h内再次出血3例(6.7%),再次行内镜止血后成功止血2例,还有1例止血无效而选择手术治疗。对照组即时止血率为66.7%,48h后再次出血7例(15.6%),经治疗后仍有5例止血无效,最后选择内镜止血或者手术治疗。如表1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急诊胃镜检查已经成为临床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临床诊断正确率可达到80%-90%左右[3]。非静脉曲张胃出血属于上消化道出血中最为常见的类型,通过胃镜辅助检查,不仅可以直接观察上消化道病变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查明出血原因,明确出血部位,可准确划分出血病灶类型,进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局部药物注射、氩气刀、钛夹、高频电、激光、射频、微波等多种止血治疗手段,可达到快速、有效止血的目的,提高急诊手术的成功率,有利于降低出血复发率和病死率[4]。根据国外相关文献报道,首次采用内镜止血治疗的即时止血率可达到85%左右,再出血患者经再次内镜止血治疗后成功率可达到10%,因此最后止血无效患者仅为5%,需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本次研究患者的出血原因大多是由于消化性溃疡所致,可能是由于动脉假瘤形成被硬物划破或者是溃疡底部的动脉被侵蚀而导致出血。传统的内科药物治疗对于严重大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欠佳,但是经内镜检查治疗,可快速识别出血部位,准确判断出血严重程度,也可对治疗后的结果进行预测,止血治疗方案会更加合理。局部注射药物或者在出血点喷洒止血药物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这种止血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并不需要很先进的治疗仪器,只要通过一个内镜注射针进行注射即可,见效较快,止血简便。其次电热凝固止血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止血手段,主要是使局部温度急剧升高,破坏组织正常结构,使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利用金属钛夹机械方式止血主要是将病灶部显露出来的破裂血管残端或者血管直接钳夹,通过机械的外界力量来紧箍病灶及其附近组织,将血流截断。据临床相关文献报道,该种止血方式的有效率高达97%-100%。本组患者主要采取药物注射以及金属钛机械止血,经两次治疗后,止血总有效率达到91.1%。比刘德良等研究结果偏低,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钛夹容易脱落,很难将深肌层血管夹闭,导致止血失败有关。
综上所述,内镜止血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胃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操作简单、简便、安全、可反复操作等优点,有利于降低患者再次出血风险,可作为临床治疗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09,杭州)[J]. 中华内科杂志,2012,8( 10) : 891.
[2] 龚裕强,王教常,黄朝宗,等. 局部注射肾上腺素高渗氯化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12,25 ( 3) :220-221.
[3] 沈琰,孔梅,夏金荣. 内镜止血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1,7(2) : 53-54.
[4] 刘德良,霍继荣,吴小平,等. 经内镜皮圈套扎治疗Dieulafoy 病变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2,25(3) : 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