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没有问题,创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对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变师问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起着积极的作用。
那么,在数学课堂中要如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奇”引“问”,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是保证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用心、用情创设奇异生动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问题悬念,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例如,教学“倒数”一课时,一位教师在揭题后提出:“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都能很快说出与它相乘得1的另一个数,试试看。”学生个个欲试,但老师对答如流,“奇异”之心被唤起,“问题”喷涌而出:“老师为什么能对答如流?相乘得1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方法能尽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其主动性得到了发挥,质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二、质“疑”导“问”,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学贵有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新潜力的重要标志。学生有了质疑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动机,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学会提问题,提出不懂、疑惑之处。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解、疑惑的地方,有一位学生提出:“梯形面积S梯=(a+b)h÷2;三角形面积S△=ah÷2;那么,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到这些图形间的转化关系,含有创新成分。经过老师的引导,发现这些公式教师可能统一归纳为梯形的面积公式。可见,由有疑到敢问,由敢问到联想,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
其次,教师要树立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价值更大的观念。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节课的成功不仅要看解决了多少个问题,更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提出了多少个高质量的问题,哪怕有的问题是一、二节课甚至一、两年都解决不了的。教师都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在教学中努力克服自己的思维定势,决不能因为学生提及的问题远离“试题”套路而谢绝解答。
三、激“活”发“问”,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解决数学问题是在数学问题中进行探索,进行再创新,归根结底是使学生学会思维。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掌握学习方法,必然会消耗内力,折损锐气。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时间,鼓励他们敢于大胆发问,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敢于争辩。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一个广阔驰骋的想象空間,才能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看问题,发现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例如,一位教师在一节“工程问题”的课上提出一道这样习题:完成一项工程,由一队单独完成,甲队需10天,乙队需5天,现由甲队先做5天后,剩下的由乙队独做,乙队还需要做几天?教师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再进行求解。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提出:①乙队完成剩下工程的几分之几?得出:(1-(1/10)×5)÷(1/5);5×(1-(1/10)×5);②乙队完成这项工程的时间是甲队的几分之几?得出:(10-5)×((1/10)÷(1/5));(10-5)×(5÷10),这时,一位学生提出:“甲队完成一半,乙队完成一半,时间也该是5天的一半吗?”从而得出“5÷2”的简便解法。可见,思维无定区,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出格”和“瞎想”,提倡思维无“禁区”,提倡学生向老师“发难”,提倡争论和辩解,使他们各自的问题意识得以加强,创新潜能和全面素质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那么,在数学课堂中要如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奇”引“问”,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是保证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用心、用情创设奇异生动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问题悬念,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例如,教学“倒数”一课时,一位教师在揭题后提出:“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都能很快说出与它相乘得1的另一个数,试试看。”学生个个欲试,但老师对答如流,“奇异”之心被唤起,“问题”喷涌而出:“老师为什么能对答如流?相乘得1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方法能尽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其主动性得到了发挥,质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二、质“疑”导“问”,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学贵有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新潜力的重要标志。学生有了质疑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动机,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学会提问题,提出不懂、疑惑之处。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解、疑惑的地方,有一位学生提出:“梯形面积S梯=(a+b)h÷2;三角形面积S△=ah÷2;那么,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到这些图形间的转化关系,含有创新成分。经过老师的引导,发现这些公式教师可能统一归纳为梯形的面积公式。可见,由有疑到敢问,由敢问到联想,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
其次,教师要树立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价值更大的观念。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节课的成功不仅要看解决了多少个问题,更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提出了多少个高质量的问题,哪怕有的问题是一、二节课甚至一、两年都解决不了的。教师都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在教学中努力克服自己的思维定势,决不能因为学生提及的问题远离“试题”套路而谢绝解答。
三、激“活”发“问”,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解决数学问题是在数学问题中进行探索,进行再创新,归根结底是使学生学会思维。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掌握学习方法,必然会消耗内力,折损锐气。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时间,鼓励他们敢于大胆发问,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敢于争辩。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一个广阔驰骋的想象空間,才能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看问题,发现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例如,一位教师在一节“工程问题”的课上提出一道这样习题:完成一项工程,由一队单独完成,甲队需10天,乙队需5天,现由甲队先做5天后,剩下的由乙队独做,乙队还需要做几天?教师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再进行求解。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提出:①乙队完成剩下工程的几分之几?得出:(1-(1/10)×5)÷(1/5);5×(1-(1/10)×5);②乙队完成这项工程的时间是甲队的几分之几?得出:(10-5)×((1/10)÷(1/5));(10-5)×(5÷10),这时,一位学生提出:“甲队完成一半,乙队完成一半,时间也该是5天的一半吗?”从而得出“5÷2”的简便解法。可见,思维无定区,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出格”和“瞎想”,提倡思维无“禁区”,提倡学生向老师“发难”,提倡争论和辩解,使他们各自的问题意识得以加强,创新潜能和全面素质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