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附加题的复习经过了一轮复习,已经对文言文阅读、材料概括分析进行过专题复习,名著阅读也已经经过漫长的原著阅读、重点内容阅读,那么从一轮后直到高考前这有限的时间里该如何进行有效的附加题的二轮复习下面针对各个专题加以分析。
一、文言文阅读部分
1.文言文阅读命题分析
(1)文言文选文都是偏向议论性文段,如08年的沈括《梦溪笔谈》,09年的杜牧《答庄充书》,10年的章学诚《文史通义》,11年的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和12年萧统《<陶渊明集>序》和必考中的文言文偏向记叙性相辅相成,多角度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六处断句基本上四五处相对较容易,只有一两处相对困难。
(3)简答题中和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查是重点,也有涉及选文内容理解的题目。
2. 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提示
(1)文言文断句题的二轮复习需要更加强化语感的培养和基本方法指导。
文言断句方法性很强,属于训练有效题,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首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行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有很大帮助。
(2)文言文简答题的二轮复习应更加做到有的放矢。简答题的形式与内容更加灵活多变,学生应注重文学、文化常识,特别是古典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要熟练掌握;文学、文化常识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从四年高考来看,08年“黄老”“六经”学派名称、《史记》篇目名称,09年《说苑》《新序》作者,10年“四部”类别名称、《文史通义》的作者,11年“春秋笔法”,12年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都稍有难度,有些年份难度还较大,需要学生有厚重的文学积淀。对于文学常识,要加强针对性复习。当然,文学常识浩若烟海,二轮复习的时候老师应尽量选择和文学评论、文学态度等相关的常识让学生记忆,太简单的一般不考,可以大胆舍去。
二、名著名篇阅读部分
1.名著名篇阅读命题分析
(1)名著名篇阅读题目设置涉及十部名著中的七部,统计五年高考,《红楼梦》、《三国演义》每年出现,是必考名著,而且在简答题中肯定出现,估计以后也是。其余八篇中《欧也妮?葛朗台》、《边城》、《呐喊》各考了四次,《雷雨》、《哈姆雷特》、《老人与海》各考了三次,《女神》、《家》各考了两次。名著名篇考查估计涉及篇目还会是七部甚至更多,还会更全面了解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
(2)从《考试说明》来看,“了解”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对于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对体现个性特征的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对整本书的情节梗概的了解。对“艺术特色”的理解是指考查考生对整本书的主题意蕴的了解,对名著名篇的鉴赏评价能力,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探究性阅读能力。以考查人物形象、情节内容、艺术手法为主,其中人物和情节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前五年选择题中十项错误题干有五项涉及人物,有四项涉及情节。十道问答题有六道涉及人物,有四道涉及情节。
2. 名著名篇阅读二轮复习提示
(1)名著名篇的二轮复习不能忽视知识网络的建构。一轮复习时经过了泛读与精读结合,对于十部名著名篇,考生已经先进行了原汁原味的通读,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人物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二轮复习考虑到时间紧,对主要人物及涉及的主要故事情节要精读,可以采取列表记忆、比较归纳等方法。熟悉名著内容是顺利答题的基础。备考中,我们要注重对名著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如《三国演义》中涉及数字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曹操三笑三哭、七擒孟获等。《家》中三男四女(觉新、觉民、觉慧,梅、瑞珏、琴、鸣凤)等。只有这样对名著知识作了充分的准备,最好是建立知识网络图,才能在解题时依据积累的知识很好地回答有关问题。
(2)名著名篇的二轮复习应该让学生熟悉简答题的基本题型。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其他模拟题目,名著名篇简答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情节型。即针对名著中较为重要的故事情节作简明扼要的梳理、介绍。命题对象可以是一个章节,也可以是一个重要事件或精彩场面。侧重考查我们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
第二类是人物型。即不但要求记住名著中的各类人物,还要针对名著中重要的人物形象的某一典型性格作简洁明了的分点举例描述。命题对象既可以是关于主人公的,也可以是关于次要角色的,还可以是围绕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件列举。 侧重考查我们对名著人物的认识、理解以及对典型情节的识记、复述和理解能力。
第三类是鉴赏型。即针對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与评价。侧重考查我们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
三、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题
1.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题命题分析
(1)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题选文题材较为广泛,侧重于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体裁选取偏向于论述类,突出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论述。
(2)命题完全切中考试说明要求,即“对所提供文本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对所论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艺术性进行鉴赏”。其中09年全部指向“鉴赏”,当年的试卷题目就是“材料分析鉴赏题”,其余年份则是“材料概括分析题”,有差异!
(3)08、10、11、12年考题的最后一问都侧重“分析”,都要求学生能密切的关注社会,并能有自己的积极的思考,甚至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2.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题二轮复习提示
(1)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题的二轮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迁移。
这类题目中“归纳”和“鉴赏”方向的题目和必考部分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大同小异。因此,二轮复习时可以和现代文阅读进行方法的迁移。具体参考如下:
① 要点摘录法。即抓住文本材料中概括性的语句特别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加以摘录,用来归纳内容要点。在文本材料中,有一定的概括性的语句,概括性的语句是作者对具体叙写、阐述或说明的观点或态度上的澄清和确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善于从中作摘录。对于弄懂文意和解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 层次分析法。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本中作者的思路,对其作层次上的分析,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握各自的内容要点,从而达到解题目的。
③ 由矛及盾法。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文本材料中表述的要点内容来进行反向思考以解答问题。
(2)二轮复习中要强化学生的要点归纳能力。要点归纳是个难点,很多同学都能得分,但是都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①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本材料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本材料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
② 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只要题干不作特别要求(“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都应该尽量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避免归纳的不准确。
③ 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总之,附加题的二轮复习还要进一步强化《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研究,注重知识内容的梳理和归纳,强化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再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附加题的复习效率。
一、文言文阅读部分
1.文言文阅读命题分析
(1)文言文选文都是偏向议论性文段,如08年的沈括《梦溪笔谈》,09年的杜牧《答庄充书》,10年的章学诚《文史通义》,11年的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和12年萧统《<陶渊明集>序》和必考中的文言文偏向记叙性相辅相成,多角度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六处断句基本上四五处相对较容易,只有一两处相对困难。
(3)简答题中和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查是重点,也有涉及选文内容理解的题目。
2. 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提示
(1)文言文断句题的二轮复习需要更加强化语感的培养和基本方法指导。
文言断句方法性很强,属于训练有效题,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首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行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有很大帮助。
(2)文言文简答题的二轮复习应更加做到有的放矢。简答题的形式与内容更加灵活多变,学生应注重文学、文化常识,特别是古典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要熟练掌握;文学、文化常识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从四年高考来看,08年“黄老”“六经”学派名称、《史记》篇目名称,09年《说苑》《新序》作者,10年“四部”类别名称、《文史通义》的作者,11年“春秋笔法”,12年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都稍有难度,有些年份难度还较大,需要学生有厚重的文学积淀。对于文学常识,要加强针对性复习。当然,文学常识浩若烟海,二轮复习的时候老师应尽量选择和文学评论、文学态度等相关的常识让学生记忆,太简单的一般不考,可以大胆舍去。
二、名著名篇阅读部分
1.名著名篇阅读命题分析
(1)名著名篇阅读题目设置涉及十部名著中的七部,统计五年高考,《红楼梦》、《三国演义》每年出现,是必考名著,而且在简答题中肯定出现,估计以后也是。其余八篇中《欧也妮?葛朗台》、《边城》、《呐喊》各考了四次,《雷雨》、《哈姆雷特》、《老人与海》各考了三次,《女神》、《家》各考了两次。名著名篇考查估计涉及篇目还会是七部甚至更多,还会更全面了解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
(2)从《考试说明》来看,“了解”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对于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对体现个性特征的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对整本书的情节梗概的了解。对“艺术特色”的理解是指考查考生对整本书的主题意蕴的了解,对名著名篇的鉴赏评价能力,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探究性阅读能力。以考查人物形象、情节内容、艺术手法为主,其中人物和情节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前五年选择题中十项错误题干有五项涉及人物,有四项涉及情节。十道问答题有六道涉及人物,有四道涉及情节。
2. 名著名篇阅读二轮复习提示
(1)名著名篇的二轮复习不能忽视知识网络的建构。一轮复习时经过了泛读与精读结合,对于十部名著名篇,考生已经先进行了原汁原味的通读,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人物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二轮复习考虑到时间紧,对主要人物及涉及的主要故事情节要精读,可以采取列表记忆、比较归纳等方法。熟悉名著内容是顺利答题的基础。备考中,我们要注重对名著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如《三国演义》中涉及数字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曹操三笑三哭、七擒孟获等。《家》中三男四女(觉新、觉民、觉慧,梅、瑞珏、琴、鸣凤)等。只有这样对名著知识作了充分的准备,最好是建立知识网络图,才能在解题时依据积累的知识很好地回答有关问题。
(2)名著名篇的二轮复习应该让学生熟悉简答题的基本题型。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其他模拟题目,名著名篇简答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情节型。即针对名著中较为重要的故事情节作简明扼要的梳理、介绍。命题对象可以是一个章节,也可以是一个重要事件或精彩场面。侧重考查我们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
第二类是人物型。即不但要求记住名著中的各类人物,还要针对名著中重要的人物形象的某一典型性格作简洁明了的分点举例描述。命题对象既可以是关于主人公的,也可以是关于次要角色的,还可以是围绕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件列举。 侧重考查我们对名著人物的认识、理解以及对典型情节的识记、复述和理解能力。
第三类是鉴赏型。即针對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与评价。侧重考查我们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
三、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题
1.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题命题分析
(1)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题选文题材较为广泛,侧重于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体裁选取偏向于论述类,突出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论述。
(2)命题完全切中考试说明要求,即“对所提供文本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对所论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艺术性进行鉴赏”。其中09年全部指向“鉴赏”,当年的试卷题目就是“材料分析鉴赏题”,其余年份则是“材料概括分析题”,有差异!
(3)08、10、11、12年考题的最后一问都侧重“分析”,都要求学生能密切的关注社会,并能有自己的积极的思考,甚至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2.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题二轮复习提示
(1)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题的二轮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迁移。
这类题目中“归纳”和“鉴赏”方向的题目和必考部分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大同小异。因此,二轮复习时可以和现代文阅读进行方法的迁移。具体参考如下:
① 要点摘录法。即抓住文本材料中概括性的语句特别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加以摘录,用来归纳内容要点。在文本材料中,有一定的概括性的语句,概括性的语句是作者对具体叙写、阐述或说明的观点或态度上的澄清和确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善于从中作摘录。对于弄懂文意和解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 层次分析法。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本中作者的思路,对其作层次上的分析,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握各自的内容要点,从而达到解题目的。
③ 由矛及盾法。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文本材料中表述的要点内容来进行反向思考以解答问题。
(2)二轮复习中要强化学生的要点归纳能力。要点归纳是个难点,很多同学都能得分,但是都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①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本材料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本材料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
② 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只要题干不作特别要求(“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都应该尽量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避免归纳的不准确。
③ 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总之,附加题的二轮复习还要进一步强化《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研究,注重知识内容的梳理和归纳,强化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再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附加题的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