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心肌酶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期间入住我院的新生儿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是无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观察组为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检测血常规、尿常规、总胆红素、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比较分析观察组治疗前和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心肌酶谱的变化以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i)和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值、心肌酶谱中的各项指标显著性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观察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和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对新生儿心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时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对新生儿的心肌损伤。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酶;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3.0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1056-01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粘膜等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1]。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出现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的产生常常不是单一原因引起的而是由多种原因造成,如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摄取或结合胆红素功能下降,有文献报道[2],若发生急性期胆红素脑病其急病死率可达50%-70%,生理性黄疸对机体最为严重的影响是是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近年来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神经系统损害的报道相对较多而对心肌损害的报道较少[3],因此,为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心肌酶的影响,我院收集了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期间入住我院的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进行了血清胆红素和心肌酶的检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了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期间入住我院180例新生儿患儿的临床资料,均为足月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是无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观察组为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其中对照组男56例,女34例,出生3-27天,观察组男55例,女35例,出生4-28天,两组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理性黄疸的诊断①出生后二十四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21μmol/L,早产儿大于257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有先关资料表明,小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小于171μmol/L,即可发生胆红素脑病;③足月儿的黄疸持续时间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或再度进行性加重;⑤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μmol/L,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为病理性黄疸[4]。
1.3方法察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股静脉采血2ml,立即送生化室进行检验,对照组同样采血2ml,送检,做血常规、尿常规、总胆红素、肝肾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a-羟丁酸脱氢酶(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和心电图检测。观察组进行蓝光光疗并静脉滴注白蛋白进行治疗。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无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比较观察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观察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心肌酶谱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心肌酶谱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a-羟丁酸脱氢酶(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i)和心肌酶谱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和心肌酶谱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胆红素产生增加,胆红素排泄减少所导致,或同时出现,因此黄疸的出现是多种疾病的征象[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引起足够重视,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新生儿脑损伤,继而导致脑瘫。目前,胆红素对心肌损害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与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争夺血浆蛋白,影响其他物质代谢等因素有关,胆红素过多时可造成心肌损害,使心肌酶谱升高[6]。本实验研究表明,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与治疗前相比出现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肌酶主要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a-羟丁酸脱氢酶(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心肌酶是心肌受损的重要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肝脏、肾脏、骨骼肌、心肌内含量丰富,红细胞内AST约为红细胞10倍,CK是人体中重要的能量调节酶,主要存在于需大量耗能的器官物质中,红细胞中几乎没有,CKMB可以反映心肌受損的程度[7],本研究表明,与观察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AST、LDH、CK、CKMB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当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时可对心肌造成损害。
综上所述,当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对新生儿心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时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对新生儿的心肌损伤。
参考文献
[1]张玉侠,汪水城,杨柏柳,等.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心肌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6):578-580.
[2]郑素梅.黄疸对新生儿心肌影响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09,3(20):2774-2775.
[3]赵奇萍,朱 航,李怡帆,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过程中心肌酶变化及与临床心肌损害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9):3212-3214.
[4]高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心肌酶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826-1827.
[5]WeberM,Rau M,MadlenerK,et al.Diagnostic utility of new immunoassays for the cardiacmakers cTn I,myoglobin and CK-MB mass[J].Clin Biochem,2005,38(11):1027-1030.
[6]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4.
[7]程钦,陆军.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心肌酶变化的关系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0,6(4):45-46.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酶;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3.0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1056-01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粘膜等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1]。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出现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的产生常常不是单一原因引起的而是由多种原因造成,如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摄取或结合胆红素功能下降,有文献报道[2],若发生急性期胆红素脑病其急病死率可达50%-70%,生理性黄疸对机体最为严重的影响是是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近年来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神经系统损害的报道相对较多而对心肌损害的报道较少[3],因此,为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心肌酶的影响,我院收集了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期间入住我院的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进行了血清胆红素和心肌酶的检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了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期间入住我院180例新生儿患儿的临床资料,均为足月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是无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观察组为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其中对照组男56例,女34例,出生3-27天,观察组男55例,女35例,出生4-28天,两组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理性黄疸的诊断①出生后二十四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21μmol/L,早产儿大于257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有先关资料表明,小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小于171μmol/L,即可发生胆红素脑病;③足月儿的黄疸持续时间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或再度进行性加重;⑤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μmol/L,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为病理性黄疸[4]。
1.3方法察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股静脉采血2ml,立即送生化室进行检验,对照组同样采血2ml,送检,做血常规、尿常规、总胆红素、肝肾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a-羟丁酸脱氢酶(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和心电图检测。观察组进行蓝光光疗并静脉滴注白蛋白进行治疗。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无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比较观察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观察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心肌酶谱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心肌酶谱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a-羟丁酸脱氢酶(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i)和心肌酶谱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和心肌酶谱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胆红素产生增加,胆红素排泄减少所导致,或同时出现,因此黄疸的出现是多种疾病的征象[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引起足够重视,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新生儿脑损伤,继而导致脑瘫。目前,胆红素对心肌损害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与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争夺血浆蛋白,影响其他物质代谢等因素有关,胆红素过多时可造成心肌损害,使心肌酶谱升高[6]。本实验研究表明,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与治疗前相比出现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肌酶主要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a-羟丁酸脱氢酶(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心肌酶是心肌受损的重要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肝脏、肾脏、骨骼肌、心肌内含量丰富,红细胞内AST约为红细胞10倍,CK是人体中重要的能量调节酶,主要存在于需大量耗能的器官物质中,红细胞中几乎没有,CKMB可以反映心肌受損的程度[7],本研究表明,与观察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AST、LDH、CK、CKMB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当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时可对心肌造成损害。
综上所述,当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对新生儿心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时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对新生儿的心肌损伤。
参考文献
[1]张玉侠,汪水城,杨柏柳,等.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心肌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6):578-580.
[2]郑素梅.黄疸对新生儿心肌影响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09,3(20):2774-2775.
[3]赵奇萍,朱 航,李怡帆,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过程中心肌酶变化及与临床心肌损害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9):3212-3214.
[4]高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心肌酶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826-1827.
[5]WeberM,Rau M,MadlenerK,et al.Diagnostic utility of new immunoassays for the cardiacmakers cTn I,myoglobin and CK-MB mass[J].Clin Biochem,2005,38(11):1027-1030.
[6]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4.
[7]程钦,陆军.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心肌酶变化的关系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0,6(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