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赶超战略的反思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1839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前苏联赶超战略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和经验教训分析,赶超战略通过扭曲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以动员资源和降低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成本,并建立相应的资源计划配置体系和剥夺企业自主权以保证资源优先配置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样,赶超战略与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结构的内在冲突性,难以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从而不可能使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地发展。前苏联工业化的历史事实反映赶超战略的实践是不成功的。
  【关键词】赶超战略 反思
  一、前苏联赶超战略的历史渊源
  俄国从彼得一世起,在认识到与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便提出要搞工业化,其主要目的是为对外扩张服务。这一发展经济与搞工业化的政策延续到十月革命前。十月革命后的最初时期,列宁提出并实施经济革命改造的设想与政策,后来因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战争被迫终止,转入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战争结束后,列宁在总结军事共产主义经验教训基础上施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由于施行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基本上完成经济的恢复工作,1925年农业基本上达到战前水平,但并没有改变经济严重落后的局面。为迅速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苏联施行赶超战略(即赶超技术发展经济)代替新经济政策加速工业化,“当它(指新经济政策)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1]力图尽快在经济上赶上乃至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实际情况而言,苏联工业化是用三个五年计划(共13年)完成的。为了解苏联工业化的水平,对1940年的部分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列表显示。
  二、前苏联赶超战略的主要特征
  苏联工业化的实质是施行赶超战略。这种赶超战略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它是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实施的赶超战略。为迅速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当时苏联从上到下存在着强烈的工业化快速发展冲动,苏联政府施行赶超战略推行工业化,追求工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政府的首要目标。为动员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推动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宏观层面上,以提高积累率筹集资金;在微观层面上,对产量、投入和存货实行严格的计划。在此体制下,企业只是被动接受计划指令的行政附属物,缺乏经营自主权,劳动者也没有职业选择权,大部分消费品实行定额供应,价格起核算工具的作用,市场机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发挥调节经济作用。为筹集所需的建设资金,苏联政府一方面通过人为地压低消费,提高积累率,实行有利于加快工业化速度的国民收入分配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使农业部门为工业的发展供给积累资金。计划部门再根据工业部门发展的优先顺序重新分配由政府筹集的经济资源,以实现既定的工业发展目标。
  第二,它是经济结构倾斜型的赶超战略。赶超战略凭借集中使用经济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快速发展所要求的较快的经济结构变动,在较短时期内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摆脱对外国经济的依赖。由于资金匮乏,在实践中采取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在重工业中确立以钢铁工业为中心,经济资源根据工业各部门的发展顺序实行计划分配,优先发展工业部门得到经济资源供应以保障其发展;非优先发展的工业部门只能获得剩余的经济资源,发展速度就不可避免缓慢。农业因不断扩大的价格“剪刀差”而丧失积累能力,发展速度缓慢。这样赶超战略片面地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必然出现严重的消费品供应危机,人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短缺经济。例如排长队和抢购是苏联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的农村市场需求,对生活消费品不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此状况下,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会影响广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赶超战略实质上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等产业部门的缓慢发展为代价的。
  第三,它是粗放型的赶超战略。为集中使用有限的经济资源,苏联政府凭借粗放型赶超战略较快地改变旧的产业结构,在较短时间内实行工业化。粗放型赶超战略的突出特征是追求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方式,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不断提高产品数量。为施行粗放型赶超战略,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施行详细的经济资源分配计划和有利于加快工业化速度的国民收入分配方式。这种粗放型赶超战略虽然使工业高速发展,但经济资源浪费大而经济效益低。例如,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到二战后的1950年不到美国的30%,一直到苏联解体前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指标为55%;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停留在20%~25%这个水平上。
  赶超战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日益显露。例如,经济结构不合理,高积累和高投入与低效益和低产出相关联,经济资源浪费严重等。由此可知:赶超战略难以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不可能使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地发展。
  三、前苏联赶超战略的经验教训
  苏联推行赶超战略的工业化模式为经济增长路径提供不少启示:
  第一,必须解决好农业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绝不能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在条件不成熟的状况下,用行政的手段改变农业生产关系,“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2]
  第二,农轻重必须平衡协调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苏联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等产业部门的缓慢发展为代价。实际上,欧美五个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共同特点:轻重工业相互依存,互相补充,互相推进。[3]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保证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其理论根据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马克思作为扩大再生产原理提出的,但马克思提出此理论是从社会再生产过程出发的。任何社会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与再生产的其他因素相互协调与平衡,“社会产品的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能够而且应当比第Ⅱ部类(消费品的生产)发展得快。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完全不依赖消费品的生产而发展,也不能说二者毫无联系……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4]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是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不变资本的生产,从来不是为了不变资本本身而进行的,而只是因为那些生产个人消费品的生产部门需要更多的不变资本。”[5]这显示那种不扩大消费资料生产而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做法失去社会经济意义。简而言之:“真想建设重工业,就必须建设轻工业。”[6]
  四、结论
  作为决策主体的政府实施赶超战略的主观意图,是想突破技术水平低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克服资本密集型产业(重工业)薄弱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使国民经济尽快增长,进而用最短的时间达到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通过扭曲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以动员资源和降低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成本,并建立相应的资源计划配置体系和剥夺企业自主权以保证资源优先配置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样,赶超战略与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结构的内在冲突性,难以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从而不可能使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地发展。前苏联工业化的历史事实反映赶超战略的实践是不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斯大林全集[M]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P15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P33.
  [3]李宗禹等.斯大林模式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P123.
  [4]列宁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P4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p340.
  [6]毛泽东传[M](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p481.
  作者简介:黄文正(1974-),男,福建仙游人,广东金融学院经贸系,讲师,博士。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全球化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文化素质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核心素养”一词渐渐融入人们的视野,对核心素养的培育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现代社
【摘要】本文将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经济活动人口两部分,估算了陕西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和显性剩余劳动力总量,并对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陕西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为661.29万人,农村剩余经济活动人口数量为743.19万人。考虑城市化率和人口变动因素,要实现既定的城市化目标,陕西省农民工数量约为700~900万人。  【关键词】农村
期刊
@@
企业政工宣传工作在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企业政工宣传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为此,文章以煤矿企业为例,就新
教学反思又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改进教学行为,探索合适的方式,激活教学的创新意识,进而提
【摘要】土地产权明晰之后,农民会长久合理地最大化自己土地的使用价值,促使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农村本身就能吸纳自己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流动就更加少了,人口处于均衡状态。  【关键词】土地产权明晰 农村人口流动 均衡状态  一、土地与社会发展简述  (一)农民和城市居民对土地依赖程度不一  农业经济体中的农民更依靠土地进行生产和生活,即对农民来说土地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而
目的:探讨采用经阴道无张力尿道悬吊术(TV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护理。方法:我院对13例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行TVT术。术前充分准备,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腹内压升高的诱因;术后密
【摘要】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是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抗旱安全的保障,也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近些年,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召开会议,出台相关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对农田水利进行信贷支持,“十一五”期间涉农金融机构在农田水利设施贷款项目上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重点对节水灌溉、中低产田改造、防洪等方面进行了支持。但金融服务相对滞后,金融产品单一等问题仍有待解
同志们: 这次全会,主要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十五”工作,研究确定“十一五”和今年工作任务,统
尊敬的全国政协陈宗兴副主席,陕西省委王侠副书记、朱静芝副省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朋友,亲爱的校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西安美术学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