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爽(1986—),女,辽宁抚顺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学科教学(思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高中生养成教育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训练实现德育目的。但传统的高中生养成教育往往暴露出柔韧性、沟通性和整体性的缺失的弊端。如何将“柔性管理”这一机制引入其中,如何冲破传统的“刚性管理”的束缚,在新课改条件下的高中生养成教育体系中呈现出日渐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养成教育;高中生;柔性管理
1柔性管理概述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于上个世纪末提出的。“刚性管理”强调从严管理、重视考核、奖罚分明,从而体现制度的公平和威严。而“柔性管理”则通过“平等、解放、民主”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使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一般地说,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郑其绪.柔性管理[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92]。其主要特征就是:以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为依据,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何使各项工作获得兼容性、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潜能和积极性,这不仅是企业管理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也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步伐走入到学校之中。
2高中生养成教育进行柔韧管理的必要性
高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伴随着以性成熟为标志的生理成长,他们的生理、心理、观念形成及习惯养成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针对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高中生进行德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众所周知,德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并和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唯物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等诸多理论。环境不同,学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认知并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需求。在这种道德需求的指引下,学生通过道德行动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产生道德评价和道德信念,最终形成道德习惯。而这种道德习惯又可以对下一轮的德育过程产生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工作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已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更多的则是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管理,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养成教育意义重大,已经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然而,现行的高中生养成教育体系中却暴露出一些缺陷。
2.1过于强调制度性
我们经常会把养成教育误认为是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做,并制定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仪规范》、《宿舍规范》、《校自行车管理规定》等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都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他们认真实践和养成习惯的重要依据。然而这些规章制度往往流于空洞和抽象,缺少具体化内容。这些规章制度只给出了学生养成教育应达到的具体目的,而没有对实现目的的方法与途径进行阐述。这种目的性过强的规章制度,只能向学生呈现过于空泛的形式,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学生一旦对这些规章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就会将其视为命令或是呵斥,更甚则会与今后的养成教育相抵抗。
2.2缺少沟通性
传统的养成教育方法缺少沟通,主要表现在“学校制定规范学生遵守、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惩罚学生和学生接受惩罚。”
1)学校在制订规范时,只考虑到自己的主管愿景,对学生实际的接收情况和遵守程度缺乏考量,极少倾听学生的声音。当学生的实际状况与施教者主观愿望发生冲突时,如果施教者不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往往会造成“民怨载道”的局面。
2)教师经常充当施训者的角色。教师批评学生时,往往占据主体地位,与之相对的就是学生的客体地位。教师多数情况只会告诉学生“你做错了,你必须改”。但至于学生为什么会做错、是什么因素致使学生犯错、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往往被教师所忽视。教师在学生犯错时,很少会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同一高度去与之促膝谈心。因此,“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成为我们最常见的情况。
3)当养成教育出现问题或是难以进行时,学校和教师往往最先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认为是他们故意不愿接受。既然出现问题,就应该一分为二的看,既要从养成教育的对象中发现原因所在,又要找出施教者的问题所在。
2.3缺乏整体性
通常的观点,将学生的养成教育视作学校教务处、班主任和政治课的责任。显然这过于片面。
1)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是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事情。现在的养成教育却常常将社会和家庭割离出养成教育的环境体系。
2).仅仅将养成教育寄希望于思想政治课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学生爱国爱家爱社会的良好情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金钱不卑不亢的正确价值观念和行得正站得直的行为方式不能离开各个学科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努力而存在。
3)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后勤工人,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并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责任。但现实中,哪个学生犯了错误,就要把责任全部归于班主任,而不考虑其他相关人员有无产生积极影响。
高中生正处于初中与大学的衔接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时期的养成教育做不好,学生将会把一些不适合的行为习惯带入大学和社会并产生严重后果。高中生养成教育中所暴露出来的过于强调制度性、缺少沟通性和缺乏整体性的弊端,强烈呼唤一种能够克服“刚性管理”的管理手段进入到养成教育体系之中。因此,高中生养成教育中的“柔性管理必”不可少。
3高中生养成教育柔性管理的原则
3.1刚柔并济原则
养成教育中“柔性管理”固然重要,若离开了“刚性管理”的辅助很容易形成散沙局面。只有做到“刚柔并济,以柔化刚”才能使得养成教育获得最佳成效。
1)刚中带柔。刚性环境的创设应该包含柔性管理思想。例如在教学楼前设立校史角,用每一个字去书写学校的历史,让每一段话都传递出精神语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爱校爱家爱班级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实现德育的目的。
2)以柔化刚。在进行“柔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国情、社会现实和学校实际,将国家的法律法规、传统文化、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融入其中。通过这种拉近学生与制度的距离、拉近学生与教师及学校距离的方法,让学生在更人性化的氛围中实现养成教育的最优目标。
3.2民主性原则
在养成教育中,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将学生视为养成教育的主体,为学生创造作为养成教育的主人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民主性原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共议能力和团队精神,最终形成优良的学校氛围和班级风气。每一片树叶都不是相同的,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也不尽相同,学校和教师应该用兼容并包的态度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认同感,为养成教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3.3激励原则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内心强烈渴望被认可,因此适当的激励在养成教育中尤为重要。应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的身心条件对其制定一套适应性强、灵活多变且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为他们营造一个轻快多彩的精神环境。
4高中生养成教育柔性管理的具体内容
4.1密切学校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
学校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和体验。例如参加街道大清扫或清理野广告活动,可以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组织学生参观敬老院和孤儿院,可以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美德。
此外,还可以通过精心安排的家访活动与家长沟通,借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互融。当学生的成长出现问题时,把家长请到学校去的做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惧怕的情绪。如果学校转变方式,让每一位领导和老师带着一种温和解决问题的态度深入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真正的把自己和学生及家长放到同一高度去平等谈心,可以减少学生和家长的压力,在轻松的气氛中共同参与学生的养成教育。
4.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这也是“柔性管理”的重要特征。过去学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主要采用接受固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学习固定教材的方式,很少去了解学生的需求。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开始开设选修课,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更宽广的空间。高中生的养成教育,应给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和选择余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作用。
4.3加强养成教育的教学环境优化
养成教育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组织状况、学校的校风校训、班风班貌、师生关系、社会通行的传统观念与习俗等等。在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模式与策略的选择,都要直接或间接的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养成教育教学环境的诸要素是养成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它们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效果的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如何将养成教育的教学环境优化,关系到养成教育的成败。教育者应该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或创设适合高中生的养成教育教学环境。
总之,将“柔性管理”机制引入到高中生的养成教育之中,是基于长期以来束缚养成教育的“刚性管理”机制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必将给新课程改革条件下高中生养成教育带来勃勃生机,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德育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3]李东,郑庆贤.深化教学环境研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6卷第4期:86-93
[4]郑其绪.柔性管理[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92.
[5]诸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9.
[6]关鸿羽.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1995,(2)42—45
[7]王平.养成教育方法初探[J].榆林高专教育学报,第7卷第4期
摘要:高中生养成教育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训练实现德育目的。但传统的高中生养成教育往往暴露出柔韧性、沟通性和整体性的缺失的弊端。如何将“柔性管理”这一机制引入其中,如何冲破传统的“刚性管理”的束缚,在新课改条件下的高中生养成教育体系中呈现出日渐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养成教育;高中生;柔性管理
1柔性管理概述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于上个世纪末提出的。“刚性管理”强调从严管理、重视考核、奖罚分明,从而体现制度的公平和威严。而“柔性管理”则通过“平等、解放、民主”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使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一般地说,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郑其绪.柔性管理[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92]。其主要特征就是:以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为依据,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何使各项工作获得兼容性、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潜能和积极性,这不仅是企业管理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也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步伐走入到学校之中。
2高中生养成教育进行柔韧管理的必要性
高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伴随着以性成熟为标志的生理成长,他们的生理、心理、观念形成及习惯养成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针对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高中生进行德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众所周知,德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并和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唯物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等诸多理论。环境不同,学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认知并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需求。在这种道德需求的指引下,学生通过道德行动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产生道德评价和道德信念,最终形成道德习惯。而这种道德习惯又可以对下一轮的德育过程产生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工作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已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更多的则是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管理,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养成教育意义重大,已经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然而,现行的高中生养成教育体系中却暴露出一些缺陷。
2.1过于强调制度性
我们经常会把养成教育误认为是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做,并制定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仪规范》、《宿舍规范》、《校自行车管理规定》等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都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他们认真实践和养成习惯的重要依据。然而这些规章制度往往流于空洞和抽象,缺少具体化内容。这些规章制度只给出了学生养成教育应达到的具体目的,而没有对实现目的的方法与途径进行阐述。这种目的性过强的规章制度,只能向学生呈现过于空泛的形式,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学生一旦对这些规章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就会将其视为命令或是呵斥,更甚则会与今后的养成教育相抵抗。
2.2缺少沟通性
传统的养成教育方法缺少沟通,主要表现在“学校制定规范学生遵守、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惩罚学生和学生接受惩罚。”
1)学校在制订规范时,只考虑到自己的主管愿景,对学生实际的接收情况和遵守程度缺乏考量,极少倾听学生的声音。当学生的实际状况与施教者主观愿望发生冲突时,如果施教者不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往往会造成“民怨载道”的局面。
2)教师经常充当施训者的角色。教师批评学生时,往往占据主体地位,与之相对的就是学生的客体地位。教师多数情况只会告诉学生“你做错了,你必须改”。但至于学生为什么会做错、是什么因素致使学生犯错、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往往被教师所忽视。教师在学生犯错时,很少会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同一高度去与之促膝谈心。因此,“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成为我们最常见的情况。
3)当养成教育出现问题或是难以进行时,学校和教师往往最先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认为是他们故意不愿接受。既然出现问题,就应该一分为二的看,既要从养成教育的对象中发现原因所在,又要找出施教者的问题所在。
2.3缺乏整体性
通常的观点,将学生的养成教育视作学校教务处、班主任和政治课的责任。显然这过于片面。
1)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是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事情。现在的养成教育却常常将社会和家庭割离出养成教育的环境体系。
2).仅仅将养成教育寄希望于思想政治课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学生爱国爱家爱社会的良好情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金钱不卑不亢的正确价值观念和行得正站得直的行为方式不能离开各个学科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努力而存在。
3)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后勤工人,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并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责任。但现实中,哪个学生犯了错误,就要把责任全部归于班主任,而不考虑其他相关人员有无产生积极影响。
高中生正处于初中与大学的衔接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时期的养成教育做不好,学生将会把一些不适合的行为习惯带入大学和社会并产生严重后果。高中生养成教育中所暴露出来的过于强调制度性、缺少沟通性和缺乏整体性的弊端,强烈呼唤一种能够克服“刚性管理”的管理手段进入到养成教育体系之中。因此,高中生养成教育中的“柔性管理必”不可少。
3高中生养成教育柔性管理的原则
3.1刚柔并济原则
养成教育中“柔性管理”固然重要,若离开了“刚性管理”的辅助很容易形成散沙局面。只有做到“刚柔并济,以柔化刚”才能使得养成教育获得最佳成效。
1)刚中带柔。刚性环境的创设应该包含柔性管理思想。例如在教学楼前设立校史角,用每一个字去书写学校的历史,让每一段话都传递出精神语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爱校爱家爱班级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实现德育的目的。
2)以柔化刚。在进行“柔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国情、社会现实和学校实际,将国家的法律法规、传统文化、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融入其中。通过这种拉近学生与制度的距离、拉近学生与教师及学校距离的方法,让学生在更人性化的氛围中实现养成教育的最优目标。
3.2民主性原则
在养成教育中,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将学生视为养成教育的主体,为学生创造作为养成教育的主人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民主性原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共议能力和团队精神,最终形成优良的学校氛围和班级风气。每一片树叶都不是相同的,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也不尽相同,学校和教师应该用兼容并包的态度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认同感,为养成教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3.3激励原则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内心强烈渴望被认可,因此适当的激励在养成教育中尤为重要。应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的身心条件对其制定一套适应性强、灵活多变且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为他们营造一个轻快多彩的精神环境。
4高中生养成教育柔性管理的具体内容
4.1密切学校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
学校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和体验。例如参加街道大清扫或清理野广告活动,可以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组织学生参观敬老院和孤儿院,可以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美德。
此外,还可以通过精心安排的家访活动与家长沟通,借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互融。当学生的成长出现问题时,把家长请到学校去的做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惧怕的情绪。如果学校转变方式,让每一位领导和老师带着一种温和解决问题的态度深入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真正的把自己和学生及家长放到同一高度去平等谈心,可以减少学生和家长的压力,在轻松的气氛中共同参与学生的养成教育。
4.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这也是“柔性管理”的重要特征。过去学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主要采用接受固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学习固定教材的方式,很少去了解学生的需求。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开始开设选修课,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更宽广的空间。高中生的养成教育,应给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和选择余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作用。
4.3加强养成教育的教学环境优化
养成教育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组织状况、学校的校风校训、班风班貌、师生关系、社会通行的传统观念与习俗等等。在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模式与策略的选择,都要直接或间接的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养成教育教学环境的诸要素是养成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它们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效果的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如何将养成教育的教学环境优化,关系到养成教育的成败。教育者应该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或创设适合高中生的养成教育教学环境。
总之,将“柔性管理”机制引入到高中生的养成教育之中,是基于长期以来束缚养成教育的“刚性管理”机制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必将给新课程改革条件下高中生养成教育带来勃勃生机,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德育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3]李东,郑庆贤.深化教学环境研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6卷第4期:86-93
[4]郑其绪.柔性管理[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92.
[5]诸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9.
[6]关鸿羽.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1995,(2)42—45
[7]王平.养成教育方法初探[J].榆林高专教育学报,第7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