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流行音乐文化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在艺术文化领域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对现代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及对现代观念的运用都是其特色,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色,借鉴其观念从而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思潮 中国风 美学价值 观念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流行音乐经过西方的传播,以及中国港台和内地的吸收和发展,已经形成了拥有大量欣赏群体的流行音乐文化思潮。这种音乐文化思潮虽然具有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倾向,然而它通过多样的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以及传播手段的科技性和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机制成为中国典型的艺术文化传播。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迅速发展不仅仅代表中国流行艺术文化的传播,也是社会现实、社会整体的素质和文化的反映,如何引导以及借鉴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及其美学价值,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尤其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得一个途径。中国流行音乐的文化理论已经发展的相当充分,受商业化的影响,流行音乐的理论整体质量并不如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然而中国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开始塑造着青少年的人生意识。相对而言,中国民族音乐自改革开放以后呈现出衰落的趋势。某种艺术文化的发展和衰落反映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整体文化状态。中国流行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效果上、表现方式上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所表现出来的是艺术文化的美学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内在差异。中国民族音乐在美学上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是借鉴中国流行音乐的特点,并且中国流行音乐对中国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吸取中国流行音乐的时代特色是很有必要的。中国流行音乐在借鉴中国民族音乐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风格音乐的出现。艺术的发展是通过借鉴、继承、创新三个步骤发展而来的,民族音乐的发展也不例外。通过借鉴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和现代流行音乐的艺术特色促进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发展,在运用流行音乐特色发展民族音乐这方面的实践虽然很少,但是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发展的领域。
一 中国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借鉴及其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借鉴中国流行音乐的理论和实践的内容虽然比较少,但是中国流行音乐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理论、乐器实践的借鉴成果比较突出。中国流行音乐从大众文化审美趋向的角度发展,形成了自身的流行音乐文化系统,其中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流行音乐的“中国风”风格。比如许嵩的《庐州月》、《清明雨上》、《城府》,王力宏的《西厢》,陶的《苏三说》等中国风流行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中国流行音乐寻找自身发展渠道的表现,更代表着中国流行音乐开始注重大众内心体验的民族性回归,也是借鉴中国民族音乐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表现,对我国流行音乐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通过从形式上丰富中国流行音乐的内容和内涵,在审美上体现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情结。一方面,中国流行音乐通过创新性的对中国古代文化及其乐器的全面运用使得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内涵增加,对中国民族音乐理论和乐器的演奏充分吸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流行音乐,使之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另一方面,中国流行音乐符合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和大众的心理特征。比如周杰伦的《娘子》、《千山万水》、《霍元甲》,后弦的《唐宋元明清》等对中国古代戏剧、民乐旋律的融入,并且结合现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曲调,实现了中国流行音乐曲调与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戏剧文化的融合,编曲体现出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现代性,从“中国风”流行歌曲的节奏上看,其流行的节奏,能够把古老的旋律变得更加现代化。对中国乐器作为主旋律在歌曲中运用,并且跟西方乐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与古代的融合。中国流行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的运用,有助于促进艺术文化的融合、创新和发展。
二 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
中国流行音乐不同于严肃音乐文艺体裁的艺术文化,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内涵。首先,中国流行音乐蕴含着一种先天性的“平民意识”,即其受众具有平民性,这也是中国流行音乐审美价值取向发展方向之一。这种取向并不意味着迎合,而是更接近于表达群众对艺术、现实的呼声。中国流行音乐表现更多的是普通大众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的真实情感。这种平民性朴素地表达了劳动人民内心对生活的感触、对爱情的理解、对友情亲情的呼吁,具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比如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表达出人们对梦想、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乐观精神。其次,中国流行音乐通过改变音乐的形式、风格表达出个性的“叛逆性格”,促进了叛逆文化的发展。这种反叛性文化是大眾反省自我存在价值和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理解、一种抗争,同时又是中国流行音乐一种特殊形式的展现。表现出现代都市生活的深刻认识,形成一种独特的都市音乐文化。这些对社会、个人内心情感体验的音乐表现形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社会价值,它们是新世纪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再次,中国流行音乐在表现手法和表现风格上还具有非同一般、别具一格的“前卫”“时尚”意识,即现代社会所说的“新潮意识”。新潮意识通过对都市生活、商业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方式和艺术性表达,通过流行音乐独特的表现形式构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精神与审美追求。
二 中国民族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吸收
与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相比,中国流行音乐的欣赏群体最广,社会需求量最大,参与群体最多。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如果从美学意义上来认识中国流行音乐,那么对音乐存在的方式正确理解就显得十分必要。美学意义上的差异性是中国流行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本质区别所在,通过借鉴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意义和价值是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途径之一。长期以来,音乐存在方式这一反映音乐特殊性的问题,一直是音乐学界争论较多的基础理论课题,自律论和他律论一直是问题的焦点。西方美学的自律论和他律论,源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种哲学理论,德国音乐学家菲力克斯·卡茨将其引用到音乐学中。所谓“他律论”,即是说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来自音乐之外,音乐本身体现了某种外在音乐的客观实在,主要是人类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容。而自律论则认为音乐的法则和规律源于音乐本身,它不能反映任何外在的客观实在,也包括人类的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音响的结构。在我国众多富有成果的讨论中,修海林先生的音乐存在“三要素”说是特别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他提出构成音乐存在的三要素为:行为、形态、观念。行为是从事音乐的行为方式,形态是外化了的乐音音响形态,观念是人的审美意识、思想和情感,音乐的存在方式正是由这三点构成。这三点观念在中国民族音乐借鉴中国流行音乐美学价值上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我们首先从行为和观念两方面对现代中国流行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上的不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审美上的影响作出具体的比较分析,从而使中国民族音乐在借鉴中国流行音乐理论上有更强的方向性。
1 行为方面
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行为不仅仅包括关于音乐艺术的表演和欣赏,而且还包含了所有与音乐紧密相关的人类音乐活动,比如对乐器的使用、对音乐风格的创新、音乐的社会效益等等,既包括创作者,也包括接受者。现代中国流行音乐的表演和参与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的民族音乐、民间音乐行为方式是建立在传统社会观念、社会思潮、社会生产力、政治的基础上的,而在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的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无论是传统的音乐行为还是现代中国流行音乐行为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狭小、封闭的社会环境之中,其创作目的更是反映了大众审美的需求和对社会公平现实情感的反映。在现代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近现代电子技术大发展的状态下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内容。中国民族音乐首先应该在技术上实行硬件的转变和强化,对高科技的充分运用,可以使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价值更加能够浅显地为大众所吸收。事实上,从高科技在音乐制作和演出过程中的应用等环节上看,各种传统音乐行为也落在了流行音乐的后面。例如,为加强一个声部的厚度,传统乐器只能采取乐器数量叠加的办法,使乐器演奏人员所占物理空间增大,而在MIDI音乐中只要进行一下数据的时间处理就可以了,无须扩大发音体的数量,这体现了现代“音乐生产力”的日益丰富。这种行为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在审美特点上流行音乐本体具有较大的运动性和灵敏性,在审美活动过程上的简捷性和便利性;而传统音乐本体则相对表现出了更多的保守性和迟滞性,以及审美活动过程的复杂性和难解性。
2 观念方面
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严肃音乐才能表达严谨和高尚的审美感情,而流行音乐则只是具有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亚文化特征和具有商品性通过商业化运作机制活动的低俗文化。流行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直观地反映社会文化的文化构成,“听”的选择即喜好的选择以及供其选择的系统便在一定层面上展现了文化与社会生活的面貌。例如女子十八乐坊充分结合了现代流行音乐的乐器、中国民族音乐的曲调深得大众的喜爱。因此中国流行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乐本体内形态和行为元素构成比例的消长。通过协调这种音乐本体内形态和行为元素的构成比例,可以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在风格上的转变和发展。在生产和生活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流行音乐往往因其韵律、风格的“简单”而展示了强大的社会适应性。李岚清同志曾说:“我不懂音乐,不过我感到通俗音乐之所以流行总有它的优点,好像通俗音乐比较容易学,容易上口,另外它有现代生活节奏的一些特点,等等。”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不同特点的文艺体裁,没有不同等级的文艺体裁,而且文艺本体的不同特点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适应力是不同的。诚如有的论者所言:“如果看不到这种雅俗定性的相对性、变异性,雅俗转化的绝对性,就不能客观地把握雅俗文化展衍的整体脉络。”因此,在觀念方面我们不仅仅要转变过去对中国流行音乐的看法,而且要辩证地看待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如今中国流行音乐的欣赏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我们应当以全面而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趋向、美学价值以及艺术特点,充分运用中国流行音乐表现出的创造性、独特性以及其关注社会深度、对人类内心情感的深刻表现、艺术特色等优点,实现在音乐观念上的转变,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新思想、新思潮的出现。
当然,中国流行音乐审美意象独特性的美学意义是两面性的,其在美学价值、艺术价值上的缺憾也是明显存在的。由于中国流行音乐创作的过于商业化、肤浅性、自由化,又使得中国流行音乐形象存在缺陷,因此我们需要客观、辩证地去借鉴其理论和实践成果,虽然我们无法预测这样的发展事态最终会怎样,但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用音乐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并给予评价,让中国民族音乐驾着流行音乐的翅膀腾飞。
注: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系列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 李晓妍:《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民族音乐研究》,2009年第6期。
[2] 赵舜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 张会艳:《论通俗音乐的美学意义》,《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 周怡:《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分层世界的另一种语境》,《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5] 姚思远:《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6] 明言:《新时期大众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探析》,《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3期。
作者简介:陈曦,女,1970—,唐山丰润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关键词:思潮 中国风 美学价值 观念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流行音乐经过西方的传播,以及中国港台和内地的吸收和发展,已经形成了拥有大量欣赏群体的流行音乐文化思潮。这种音乐文化思潮虽然具有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倾向,然而它通过多样的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以及传播手段的科技性和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机制成为中国典型的艺术文化传播。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迅速发展不仅仅代表中国流行艺术文化的传播,也是社会现实、社会整体的素质和文化的反映,如何引导以及借鉴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及其美学价值,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尤其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得一个途径。中国流行音乐的文化理论已经发展的相当充分,受商业化的影响,流行音乐的理论整体质量并不如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然而中国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开始塑造着青少年的人生意识。相对而言,中国民族音乐自改革开放以后呈现出衰落的趋势。某种艺术文化的发展和衰落反映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整体文化状态。中国流行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效果上、表现方式上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所表现出来的是艺术文化的美学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内在差异。中国民族音乐在美学上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是借鉴中国流行音乐的特点,并且中国流行音乐对中国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吸取中国流行音乐的时代特色是很有必要的。中国流行音乐在借鉴中国民族音乐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风格音乐的出现。艺术的发展是通过借鉴、继承、创新三个步骤发展而来的,民族音乐的发展也不例外。通过借鉴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和现代流行音乐的艺术特色促进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发展,在运用流行音乐特色发展民族音乐这方面的实践虽然很少,但是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发展的领域。
一 中国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借鉴及其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借鉴中国流行音乐的理论和实践的内容虽然比较少,但是中国流行音乐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理论、乐器实践的借鉴成果比较突出。中国流行音乐从大众文化审美趋向的角度发展,形成了自身的流行音乐文化系统,其中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流行音乐的“中国风”风格。比如许嵩的《庐州月》、《清明雨上》、《城府》,王力宏的《西厢》,陶的《苏三说》等中国风流行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中国流行音乐寻找自身发展渠道的表现,更代表着中国流行音乐开始注重大众内心体验的民族性回归,也是借鉴中国民族音乐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表现,对我国流行音乐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通过从形式上丰富中国流行音乐的内容和内涵,在审美上体现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情结。一方面,中国流行音乐通过创新性的对中国古代文化及其乐器的全面运用使得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内涵增加,对中国民族音乐理论和乐器的演奏充分吸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流行音乐,使之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另一方面,中国流行音乐符合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和大众的心理特征。比如周杰伦的《娘子》、《千山万水》、《霍元甲》,后弦的《唐宋元明清》等对中国古代戏剧、民乐旋律的融入,并且结合现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曲调,实现了中国流行音乐曲调与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戏剧文化的融合,编曲体现出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现代性,从“中国风”流行歌曲的节奏上看,其流行的节奏,能够把古老的旋律变得更加现代化。对中国乐器作为主旋律在歌曲中运用,并且跟西方乐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与古代的融合。中国流行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的运用,有助于促进艺术文化的融合、创新和发展。
二 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
中国流行音乐不同于严肃音乐文艺体裁的艺术文化,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内涵。首先,中国流行音乐蕴含着一种先天性的“平民意识”,即其受众具有平民性,这也是中国流行音乐审美价值取向发展方向之一。这种取向并不意味着迎合,而是更接近于表达群众对艺术、现实的呼声。中国流行音乐表现更多的是普通大众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的真实情感。这种平民性朴素地表达了劳动人民内心对生活的感触、对爱情的理解、对友情亲情的呼吁,具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比如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表达出人们对梦想、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乐观精神。其次,中国流行音乐通过改变音乐的形式、风格表达出个性的“叛逆性格”,促进了叛逆文化的发展。这种反叛性文化是大眾反省自我存在价值和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理解、一种抗争,同时又是中国流行音乐一种特殊形式的展现。表现出现代都市生活的深刻认识,形成一种独特的都市音乐文化。这些对社会、个人内心情感体验的音乐表现形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社会价值,它们是新世纪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再次,中国流行音乐在表现手法和表现风格上还具有非同一般、别具一格的“前卫”“时尚”意识,即现代社会所说的“新潮意识”。新潮意识通过对都市生活、商业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方式和艺术性表达,通过流行音乐独特的表现形式构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精神与审美追求。
二 中国民族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吸收
与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相比,中国流行音乐的欣赏群体最广,社会需求量最大,参与群体最多。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如果从美学意义上来认识中国流行音乐,那么对音乐存在的方式正确理解就显得十分必要。美学意义上的差异性是中国流行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本质区别所在,通过借鉴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意义和价值是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途径之一。长期以来,音乐存在方式这一反映音乐特殊性的问题,一直是音乐学界争论较多的基础理论课题,自律论和他律论一直是问题的焦点。西方美学的自律论和他律论,源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种哲学理论,德国音乐学家菲力克斯·卡茨将其引用到音乐学中。所谓“他律论”,即是说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来自音乐之外,音乐本身体现了某种外在音乐的客观实在,主要是人类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容。而自律论则认为音乐的法则和规律源于音乐本身,它不能反映任何外在的客观实在,也包括人类的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音响的结构。在我国众多富有成果的讨论中,修海林先生的音乐存在“三要素”说是特别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他提出构成音乐存在的三要素为:行为、形态、观念。行为是从事音乐的行为方式,形态是外化了的乐音音响形态,观念是人的审美意识、思想和情感,音乐的存在方式正是由这三点构成。这三点观念在中国民族音乐借鉴中国流行音乐美学价值上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我们首先从行为和观念两方面对现代中国流行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上的不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审美上的影响作出具体的比较分析,从而使中国民族音乐在借鉴中国流行音乐理论上有更强的方向性。
1 行为方面
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行为不仅仅包括关于音乐艺术的表演和欣赏,而且还包含了所有与音乐紧密相关的人类音乐活动,比如对乐器的使用、对音乐风格的创新、音乐的社会效益等等,既包括创作者,也包括接受者。现代中国流行音乐的表演和参与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的民族音乐、民间音乐行为方式是建立在传统社会观念、社会思潮、社会生产力、政治的基础上的,而在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的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无论是传统的音乐行为还是现代中国流行音乐行为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狭小、封闭的社会环境之中,其创作目的更是反映了大众审美的需求和对社会公平现实情感的反映。在现代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近现代电子技术大发展的状态下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内容。中国民族音乐首先应该在技术上实行硬件的转变和强化,对高科技的充分运用,可以使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价值更加能够浅显地为大众所吸收。事实上,从高科技在音乐制作和演出过程中的应用等环节上看,各种传统音乐行为也落在了流行音乐的后面。例如,为加强一个声部的厚度,传统乐器只能采取乐器数量叠加的办法,使乐器演奏人员所占物理空间增大,而在MIDI音乐中只要进行一下数据的时间处理就可以了,无须扩大发音体的数量,这体现了现代“音乐生产力”的日益丰富。这种行为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在审美特点上流行音乐本体具有较大的运动性和灵敏性,在审美活动过程上的简捷性和便利性;而传统音乐本体则相对表现出了更多的保守性和迟滞性,以及审美活动过程的复杂性和难解性。
2 观念方面
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严肃音乐才能表达严谨和高尚的审美感情,而流行音乐则只是具有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亚文化特征和具有商品性通过商业化运作机制活动的低俗文化。流行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直观地反映社会文化的文化构成,“听”的选择即喜好的选择以及供其选择的系统便在一定层面上展现了文化与社会生活的面貌。例如女子十八乐坊充分结合了现代流行音乐的乐器、中国民族音乐的曲调深得大众的喜爱。因此中国流行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乐本体内形态和行为元素构成比例的消长。通过协调这种音乐本体内形态和行为元素的构成比例,可以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在风格上的转变和发展。在生产和生活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流行音乐往往因其韵律、风格的“简单”而展示了强大的社会适应性。李岚清同志曾说:“我不懂音乐,不过我感到通俗音乐之所以流行总有它的优点,好像通俗音乐比较容易学,容易上口,另外它有现代生活节奏的一些特点,等等。”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不同特点的文艺体裁,没有不同等级的文艺体裁,而且文艺本体的不同特点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适应力是不同的。诚如有的论者所言:“如果看不到这种雅俗定性的相对性、变异性,雅俗转化的绝对性,就不能客观地把握雅俗文化展衍的整体脉络。”因此,在觀念方面我们不仅仅要转变过去对中国流行音乐的看法,而且要辩证地看待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如今中国流行音乐的欣赏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我们应当以全面而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趋向、美学价值以及艺术特点,充分运用中国流行音乐表现出的创造性、独特性以及其关注社会深度、对人类内心情感的深刻表现、艺术特色等优点,实现在音乐观念上的转变,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新思想、新思潮的出现。
当然,中国流行音乐审美意象独特性的美学意义是两面性的,其在美学价值、艺术价值上的缺憾也是明显存在的。由于中国流行音乐创作的过于商业化、肤浅性、自由化,又使得中国流行音乐形象存在缺陷,因此我们需要客观、辩证地去借鉴其理论和实践成果,虽然我们无法预测这样的发展事态最终会怎样,但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用音乐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并给予评价,让中国民族音乐驾着流行音乐的翅膀腾飞。
注: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系列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 李晓妍:《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民族音乐研究》,2009年第6期。
[2] 赵舜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 张会艳:《论通俗音乐的美学意义》,《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 周怡:《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分层世界的另一种语境》,《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5] 姚思远:《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6] 明言:《新时期大众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探析》,《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3期。
作者简介:陈曦,女,1970—,唐山丰润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