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10月18日,98名热血青年告别大上海,志愿来到江西省德安县,在荒无人烟的鄱阳湖畔搭起茅棚,开始了英勇壮丽的垦荒事业。
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这年11月在上海检查工作时,听说有这样一支志愿垦荒队,感到十分欣慰,一贯关心支持青年工作的他,当即决定要去看望垦荒队员。他经浙江赶到南昌,再换乘吉普车专程去德安。29日下午,车到九仙岭附近铁路边,前行无路,改搭乘一台拖拉机,继续前进。一到垦荒队,胡耀邦就沿着山间小道登上荒坡,一一查看队员们住的茅草棚。晚上,他和队员们嚼着咸萝卜干、黑泥豆,一起喝了顿稀粥,边吃边聊,他关心地问:“茅草棚住得惯吗?”
队员们说:“住得惯。”一个队员补充一句,说:“茅草棚是我们亲手盖的,我们要永远住下去。”还有一个队员兴奋地喊了一声:“茅草棚万岁!”
耀邦同志笑着说:“茅草棚是临时的,不能永久住下去,它只能三岁,不能万岁,将来要盖更好的房子。”
喝完粥,耀邦同志问他们有什么要求,垦荒队员说:“我们这儿还没名字。”他沉吟道:“噢,还没名字,那就起个名吧,叫‘共青社’怎么样?”
队员们纷纷叫好,要求耀邦同志为他们写社名。可是垦荒队有纸有墨却没有笔,一个叫王宝华的女队员从厨房找来一根筷子,利索地抄起把小刀,在筷子一头劈了个口子,夹上一团药棉,又从被子上扯下一根线缠住刚劈开的裂口。耀邦接过一看,夸奖说:“这笔做得有创造性。”说罢,蘸饱了墨汁,写下了“共青社”三个遒劲的大字。接着应队员们的请求,分别在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题词签名。
那一夜,伴着远处传来狼和野猪的嗥叫声,耀邦和队员们促膝谈心,谈理想,谈明天,一直谈到鸡鸣时分。临别时,耀邦嘱咐队员们:“战胜困难,多想办法,一定要把‘共青社’办好。”
耀邦回到北京后,用自己的稿费为队员们买了篮球、排球、胡琴、喇叭及其他文体用品,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斗志。
“文革”时耀邦被打倒,有人说“共青社”是他树的典型,宣布“共青社”下马,并入人民公社。共青人说:你们不承认,我们承认,下不下马由不得你们说。他们将“共青社”的牌子更高地挂在电线杆上,将创业之歌唱得更加高亢,垦荒事业更加红红火火,“共青社”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为拓荒者向往的地方。
1978年秋天,时任中组部部长的胡耀邦应共青人的请求,为他们题写了场名“共青垦殖场”。
“共青社”(场)的队员们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在荒芜的水洼山丘插秧种树,在泥塘湖畔捕鱼养鸭,白手起家,埋头苦干,硬是把当年钉螺为患的血吸虫病高发区,发展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垦殖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相结合的综合型发展基地。在“鸭鸭”牌羽绒衣、板鸭、啤酒和瘦肉型猪等拳头产品的带动下,经济全面发展,昔日的小小垦荒队的“共青社”,如今变成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的新型城市。
1984年12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第三次前往江西德安县,看望共青人。他感慨万千地对当年的垦荒队员说:“今天是12月12日,历史上有过西安事变,张学良是有志者事不成。如今不同了,你们是有志者事竟成。”已是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的垦荒队员于继忠,拿出29年前耀邦同志题有“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笔记本,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作为牢记耀邦同志的鼓励和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
视察结束时,耀邦同志第三次为共青人欣然挥毫,题写了“共青城”三个大字。
胡耀邦同志为“共青人”的三次题字,时空跨度达30年。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算短暂,可“共青人”的创业精神可歌可泣。胡耀邦同志对“共青人”的三次题字,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再到“共青城”,三出其名,既是对“共青人”艰苦拼搏,不断创造新的业绩的肯定,又彰显了“共青人”的光荣历程。
责编/文波
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这年11月在上海检查工作时,听说有这样一支志愿垦荒队,感到十分欣慰,一贯关心支持青年工作的他,当即决定要去看望垦荒队员。他经浙江赶到南昌,再换乘吉普车专程去德安。29日下午,车到九仙岭附近铁路边,前行无路,改搭乘一台拖拉机,继续前进。一到垦荒队,胡耀邦就沿着山间小道登上荒坡,一一查看队员们住的茅草棚。晚上,他和队员们嚼着咸萝卜干、黑泥豆,一起喝了顿稀粥,边吃边聊,他关心地问:“茅草棚住得惯吗?”
队员们说:“住得惯。”一个队员补充一句,说:“茅草棚是我们亲手盖的,我们要永远住下去。”还有一个队员兴奋地喊了一声:“茅草棚万岁!”
耀邦同志笑着说:“茅草棚是临时的,不能永久住下去,它只能三岁,不能万岁,将来要盖更好的房子。”
喝完粥,耀邦同志问他们有什么要求,垦荒队员说:“我们这儿还没名字。”他沉吟道:“噢,还没名字,那就起个名吧,叫‘共青社’怎么样?”
队员们纷纷叫好,要求耀邦同志为他们写社名。可是垦荒队有纸有墨却没有笔,一个叫王宝华的女队员从厨房找来一根筷子,利索地抄起把小刀,在筷子一头劈了个口子,夹上一团药棉,又从被子上扯下一根线缠住刚劈开的裂口。耀邦接过一看,夸奖说:“这笔做得有创造性。”说罢,蘸饱了墨汁,写下了“共青社”三个遒劲的大字。接着应队员们的请求,分别在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题词签名。
那一夜,伴着远处传来狼和野猪的嗥叫声,耀邦和队员们促膝谈心,谈理想,谈明天,一直谈到鸡鸣时分。临别时,耀邦嘱咐队员们:“战胜困难,多想办法,一定要把‘共青社’办好。”
耀邦回到北京后,用自己的稿费为队员们买了篮球、排球、胡琴、喇叭及其他文体用品,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斗志。
“文革”时耀邦被打倒,有人说“共青社”是他树的典型,宣布“共青社”下马,并入人民公社。共青人说:你们不承认,我们承认,下不下马由不得你们说。他们将“共青社”的牌子更高地挂在电线杆上,将创业之歌唱得更加高亢,垦荒事业更加红红火火,“共青社”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为拓荒者向往的地方。
1978年秋天,时任中组部部长的胡耀邦应共青人的请求,为他们题写了场名“共青垦殖场”。
“共青社”(场)的队员们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在荒芜的水洼山丘插秧种树,在泥塘湖畔捕鱼养鸭,白手起家,埋头苦干,硬是把当年钉螺为患的血吸虫病高发区,发展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垦殖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相结合的综合型发展基地。在“鸭鸭”牌羽绒衣、板鸭、啤酒和瘦肉型猪等拳头产品的带动下,经济全面发展,昔日的小小垦荒队的“共青社”,如今变成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的新型城市。
1984年12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第三次前往江西德安县,看望共青人。他感慨万千地对当年的垦荒队员说:“今天是12月12日,历史上有过西安事变,张学良是有志者事不成。如今不同了,你们是有志者事竟成。”已是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的垦荒队员于继忠,拿出29年前耀邦同志题有“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笔记本,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作为牢记耀邦同志的鼓励和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
视察结束时,耀邦同志第三次为共青人欣然挥毫,题写了“共青城”三个大字。
胡耀邦同志为“共青人”的三次题字,时空跨度达30年。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算短暂,可“共青人”的创业精神可歌可泣。胡耀邦同志对“共青人”的三次题字,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再到“共青城”,三出其名,既是对“共青人”艰苦拼搏,不断创造新的业绩的肯定,又彰显了“共青人”的光荣历程。
责编/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