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是人一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为关键的承上启下的阶段。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意识;终身体育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在人的一生中都实施体育。学校的体育教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呢?
一、培养的学生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1.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
2. 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
学校体育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1)出于条件限制,将就着教与学。在很多学校(尤其农村学校),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乏,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2)学校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善。在很多学校,师生都认为体育是所谓的副课,教师和学生都不予重视。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排除这些干扰,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首要动因。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了解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并有目的的巩固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接受体育教育有别,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兴趣的倾向性也不一样。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体育学习中来。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巩固某些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发展,培养一批有所特长的学生,让他们去带动其他的学生,使有特长的学生的兴趣的倾向性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 巩固学生兴趣的持续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或某项体育专项的兴趣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有些学生对于体育的教学活动缺乏稳定的兴趣,这往往是由于他们起初就对体育学习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和深刻的认识,多为一时的好奇心。而有些学生选择了某项体育或参加了体育锻炼活动,并对其有着相当稳定的兴趣,持久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都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就要从教与学两方面同时进行兴趣的引导和开发。巩固学生兴趣的持续性,这里不仅有智力上的开发,也有体能、素质方面的开发。
三、培养的学生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体育教师要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教学多样化,课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要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使之自觉地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体育能力培养可以从下面几点进行:
1.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从提高学生对该项目的兴趣入手,在教学中注重教会他们练习的技巧和窍门,做到饶有兴趣的苦练和巧练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上下工夫,从而更好地达到体育的锻炼目的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活动能力和学习效果,结合教师的评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增进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和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适应、交流能力
体育课上的各种活动都会反映个体之间相互交流、交际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从自身行为出发,在同学生的交往中调整改进教学,培养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真挚的交往中培养良好的体育情操,强化体育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又一重要环节。学校体育教研室、学生会、团委等部门,要积极有效地组织丰富多彩、小型的体育知识讲座、黑板报、专刊或各种运动会、体育比赛等,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体育比赛。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且这种较量是出于参与者自觉自愿的,因此他们也就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单是指运动会等一类的竞赛,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等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一切非正式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参与面、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场地器材也不受条件限制。这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
总之,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而且还要育心。因此,体育教育应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通渭县马营镇黑燕山学校)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意识;终身体育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在人的一生中都实施体育。学校的体育教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呢?
一、培养的学生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1.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
2. 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
学校体育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1)出于条件限制,将就着教与学。在很多学校(尤其农村学校),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乏,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2)学校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善。在很多学校,师生都认为体育是所谓的副课,教师和学生都不予重视。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排除这些干扰,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首要动因。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了解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并有目的的巩固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接受体育教育有别,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兴趣的倾向性也不一样。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体育学习中来。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巩固某些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发展,培养一批有所特长的学生,让他们去带动其他的学生,使有特长的学生的兴趣的倾向性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 巩固学生兴趣的持续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或某项体育专项的兴趣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有些学生对于体育的教学活动缺乏稳定的兴趣,这往往是由于他们起初就对体育学习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和深刻的认识,多为一时的好奇心。而有些学生选择了某项体育或参加了体育锻炼活动,并对其有着相当稳定的兴趣,持久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都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就要从教与学两方面同时进行兴趣的引导和开发。巩固学生兴趣的持续性,这里不仅有智力上的开发,也有体能、素质方面的开发。
三、培养的学生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体育教师要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教学多样化,课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要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使之自觉地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体育能力培养可以从下面几点进行:
1.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从提高学生对该项目的兴趣入手,在教学中注重教会他们练习的技巧和窍门,做到饶有兴趣的苦练和巧练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上下工夫,从而更好地达到体育的锻炼目的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活动能力和学习效果,结合教师的评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增进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和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适应、交流能力
体育课上的各种活动都会反映个体之间相互交流、交际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从自身行为出发,在同学生的交往中调整改进教学,培养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真挚的交往中培养良好的体育情操,强化体育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又一重要环节。学校体育教研室、学生会、团委等部门,要积极有效地组织丰富多彩、小型的体育知识讲座、黑板报、专刊或各种运动会、体育比赛等,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体育比赛。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且这种较量是出于参与者自觉自愿的,因此他们也就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单是指运动会等一类的竞赛,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等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一切非正式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参与面、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场地器材也不受条件限制。这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
总之,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而且还要育心。因此,体育教育应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通渭县马营镇黑燕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