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
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维。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列这一章节时,介绍了几种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有这样的一道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调查生活中几种常用的储蓄,并用数学知识说明储蓄的利与弊,课题以课外作业的形式给出,在课堂交流研究的 成果并展开讨论。
一对夫妇为了给他们的独生子女支付将来上大学的学费,从婴儿一出生,每年生日都到银行储蓄一笔钱,如学费每年3,500元,为了使孩子到18岁上大学时存款额能达到这水平,问每年需存多少?
分析:学费共3500×4=14000元,设每年存x元,则18年后本利为18x+x×[10.98%×(18+17+…+2+1)]= 14000,于是,可以解得,x≈380.69元,因此,只需每年储蓄380.69元即可。第二种储蓄方法称为复利问题。
解:设每年存x元
第一年存x元,一年后本利和为x(1+10.98%)元,取出再存一年,二年后本利和为[x•(110.98%)]•(1+10.98%)=x(1+10.98%)2元,以此类推,18年后本利和为x(1+10.98)18元。
同样,第二年存入的x元,当孩子18岁时本利和为x(1+10.98)17元,所以可得到等式
x(1+10.98)18+x(1+10.98)17+…+x(1+10.98)=14000,为解这个方程,可设(1+10.98)=14000×[(1+1098%)-1][](1+1098%)19-(1+1098%)
≈25082元
因此,只需每年存250.82元即可。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活动之中。
例: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如图(1),在纸上画△ABC,点O以及与△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A″B″C″。
如图(2)过点O任画一条直线,画出△ABC关于此直线对称的△A′B′C′。
再观察△A′B′C′与△A″B″C″,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可能隐藏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学生做对任何一项,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都给予肯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与交流开拓思路。
例:组织学生做如下活动:
1.用硬纸片制作一个角;
2.把这个角放在白纸上,描出∠AOB(如图);
3.把这个硬纸片绕着点O旋转180°,并画出∠A′OB′;
4.探索从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每个学生都能发现一个或几个以上结论,在同学中又进行交流,教师给予表扬鼓励,学生不仅能主动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维。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列这一章节时,介绍了几种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有这样的一道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调查生活中几种常用的储蓄,并用数学知识说明储蓄的利与弊,课题以课外作业的形式给出,在课堂交流研究的 成果并展开讨论。
一对夫妇为了给他们的独生子女支付将来上大学的学费,从婴儿一出生,每年生日都到银行储蓄一笔钱,如学费每年3,500元,为了使孩子到18岁上大学时存款额能达到这水平,问每年需存多少?
分析:学费共3500×4=14000元,设每年存x元,则18年后本利为18x+x×[10.98%×(18+17+…+2+1)]= 14000,于是,可以解得,x≈380.69元,因此,只需每年储蓄380.69元即可。第二种储蓄方法称为复利问题。
解:设每年存x元
第一年存x元,一年后本利和为x(1+10.98%)元,取出再存一年,二年后本利和为[x•(110.98%)]•(1+10.98%)=x(1+10.98%)2元,以此类推,18年后本利和为x(1+10.98)18元。
同样,第二年存入的x元,当孩子18岁时本利和为x(1+10.98)17元,所以可得到等式
x(1+10.98)18+x(1+10.98)17+…+x(1+10.98)=14000,为解这个方程,可设(1+10.98)=14000×[(1+1098%)-1][](1+1098%)19-(1+1098%)
≈25082元
因此,只需每年存250.82元即可。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活动之中。
例: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如图(1),在纸上画△ABC,点O以及与△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A″B″C″。
如图(2)过点O任画一条直线,画出△ABC关于此直线对称的△A′B′C′。
再观察△A′B′C′与△A″B″C″,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可能隐藏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学生做对任何一项,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都给予肯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与交流开拓思路。
例:组织学生做如下活动:
1.用硬纸片制作一个角;
2.把这个角放在白纸上,描出∠AOB(如图);
3.把这个硬纸片绕着点O旋转180°,并画出∠A′OB′;
4.探索从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每个学生都能发现一个或几个以上结论,在同学中又进行交流,教师给予表扬鼓励,学生不仅能主动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