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要更加注重心理学的价值。
关键词 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引导人的心灵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被人们所接受,一个必要条件是遵循人的心理规律,要按人的心理规律来进行。因而,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
一、心理发展艰难复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万能模式
心理学上,作为群体的人类,其心性演化经历了艰难的跋涉,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形成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人的社会化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同时,人的还受着外在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心理发展制约因素问题上,有很多理论: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等等,这些理论只片面地从某一方面强调外在因素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而人的心里发展是复杂生活环境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遗传生理因素,人从母体遗传的素质是否成熟、优秀,这是心理发展最基本性的东西。第二,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母体环境和地理环境,胎儿在母体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出生后的地理环境对其心理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社会生活因素,指教育、社会环境,它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领域。第四,主体活动因素,学习、阅历、活动。第五,内在心理因素,心里互动、能动性。这些内在的、外在的制约因素,制约着人的心理发展,可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社会化经历了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人的心理发展又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正由于不同年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的教育模式,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统一的、万能的模式。
二、走出自我盲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无的放矢
心理学对人自身的自我研究理论很多:詹姆斯的主我、客我、库利的镜中自我、弗洛伊德的ego自我等等,而周海利的自我盲区理论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下面的图表就是周海利的自我盲区理论——周海利之窗。
其中(1)区是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区域,是明亮的。(2)区是他人已知、自己未知通过镜中自我(别人眼中自我)了解的,是朦胧的。(3)区是他人未知、自己最了解的区域,是模糊的。(4)区是他人不知、自己也不知道的区域,叫盲区,这个区域是最黑暗的。那么如何走出自我盲区,实现自我价值呢?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更多了解(2)区朦胧中的自我。还可以通过评价他人来比较自我,因为(3)区这一区域自己最了解,只有自我分析,自我鉴赏才能提升自我,给自我找一个合适的生态位,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实现最宽、最适、最优的协调,提高我们的生存力、发展力、竞争力。
周海利的自我盲区理论告诉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光靠外部的灌输,要强调自我教育,走出自我盲区,重视自我认知,激励受教育者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自我教育,不能无的放矢。
三、情感功能巨大,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忽视育情教育
心理学十分强调人的情感研究,情感分为情绪、情感、情操。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内心感受,具有两极性、情境性、短暂性,特定情境能感染人的内心情绪;情感主体与交往对象关系的内心感受,它具有非理性、方向性感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失误,用理性支配情感,而不是去唤醒人们内心真正的情感;情操是主体对自己与他人行为操守的内心体验,操守做事时对履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的一种情况。情操和操守二者有很大差别,操守只重视行为表现,是理性的,而情操是内心的真情实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不应该只重视操守而忽视内心感受——情操的培育。
思想政治工作应进行育情教育,情绪思政教育的背景因素,情感则是动力性因素,情感因素一旦调动起来,会产生无边的动力,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撼,情操则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追求的目标。育情教育不容忽视。
通过以上三个心理学方面的分析,当前我们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学校教育应改变过去那种价值观高度统一、“一刀切、一言堂”的强罐式做法。家庭教育也要去掉盲目性,不能按照固有模式来教育一个“规矩”的孩子。心理学要求我们改变认知视角:人是人,而不是泥巴。只有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了解教育对象,从而优化教育资源,切实掌握教育过程,真正提高教育效能,才能真正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误的怪圈。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胡锦涛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醒目。□
(作者:燕山大学文法学院08级研究生)
关键词 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引导人的心灵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被人们所接受,一个必要条件是遵循人的心理规律,要按人的心理规律来进行。因而,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
一、心理发展艰难复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万能模式
心理学上,作为群体的人类,其心性演化经历了艰难的跋涉,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形成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人的社会化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同时,人的还受着外在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心理发展制约因素问题上,有很多理论: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等等,这些理论只片面地从某一方面强调外在因素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而人的心里发展是复杂生活环境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遗传生理因素,人从母体遗传的素质是否成熟、优秀,这是心理发展最基本性的东西。第二,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母体环境和地理环境,胎儿在母体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出生后的地理环境对其心理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社会生活因素,指教育、社会环境,它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领域。第四,主体活动因素,学习、阅历、活动。第五,内在心理因素,心里互动、能动性。这些内在的、外在的制约因素,制约着人的心理发展,可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社会化经历了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人的心理发展又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正由于不同年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的教育模式,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统一的、万能的模式。
二、走出自我盲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无的放矢
心理学对人自身的自我研究理论很多:詹姆斯的主我、客我、库利的镜中自我、弗洛伊德的ego自我等等,而周海利的自我盲区理论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下面的图表就是周海利的自我盲区理论——周海利之窗。
其中(1)区是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区域,是明亮的。(2)区是他人已知、自己未知通过镜中自我(别人眼中自我)了解的,是朦胧的。(3)区是他人未知、自己最了解的区域,是模糊的。(4)区是他人不知、自己也不知道的区域,叫盲区,这个区域是最黑暗的。那么如何走出自我盲区,实现自我价值呢?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更多了解(2)区朦胧中的自我。还可以通过评价他人来比较自我,因为(3)区这一区域自己最了解,只有自我分析,自我鉴赏才能提升自我,给自我找一个合适的生态位,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实现最宽、最适、最优的协调,提高我们的生存力、发展力、竞争力。
周海利的自我盲区理论告诉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光靠外部的灌输,要强调自我教育,走出自我盲区,重视自我认知,激励受教育者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自我教育,不能无的放矢。
三、情感功能巨大,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忽视育情教育
心理学十分强调人的情感研究,情感分为情绪、情感、情操。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内心感受,具有两极性、情境性、短暂性,特定情境能感染人的内心情绪;情感主体与交往对象关系的内心感受,它具有非理性、方向性感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失误,用理性支配情感,而不是去唤醒人们内心真正的情感;情操是主体对自己与他人行为操守的内心体验,操守做事时对履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的一种情况。情操和操守二者有很大差别,操守只重视行为表现,是理性的,而情操是内心的真情实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不应该只重视操守而忽视内心感受——情操的培育。
思想政治工作应进行育情教育,情绪思政教育的背景因素,情感则是动力性因素,情感因素一旦调动起来,会产生无边的动力,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撼,情操则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追求的目标。育情教育不容忽视。
通过以上三个心理学方面的分析,当前我们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学校教育应改变过去那种价值观高度统一、“一刀切、一言堂”的强罐式做法。家庭教育也要去掉盲目性,不能按照固有模式来教育一个“规矩”的孩子。心理学要求我们改变认知视角:人是人,而不是泥巴。只有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了解教育对象,从而优化教育资源,切实掌握教育过程,真正提高教育效能,才能真正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误的怪圈。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胡锦涛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醒目。□
(作者:燕山大学文法学院08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