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帅哥并用于封面,侵权吗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iao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12月3日,通用汽車的资深财务分析师克拉伦斯·亚林顿突然发现自己“火”了。他的同事告诉他,周末版的《纽约时报》封面刊登了一张他的彩色全身照,照片上的他手插在裤子口袋里,穿越第五街,俊朗体面而风度翩翩。封面标题醒目地写着:“黑人中产阶级成功了。”那么难题来了,这是言论自由的合理表达,还是对隐私权的侵犯呢?

财务分析师被疑兼职当模特


  被《纽约时报》称为“成功的黑人中产阶级”的亚林顿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过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家住在纽约市郊蒙特维农(Mount Vernon)的富人区。不过,他对登上《纽约时报》封面丝毫没有做好准备。意外“火”了之后,他的邻居、朋友、堂亲和同僚纷纷来电,询问他为什么工作之余还兼职做杂志社的模特。因为在他们看来,杂志社不可能未经他本人同意就刊登照片,原因只能是亚林顿同意杂志社做那篇报道的模特。
  然而事实上,亚林顿工作非常繁忙,不可能有时间去做什么兼职模特。他本人对那照片也是一无所知的。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故事要从1978年秋说起。当时,《纽约时报》的员工们正为他们的年终刊号做准备,这份年终刊号据说在全美销量很大——超过了150万份。主编爱德华·克莱恩也努力寻找那些“尚未受人瞩目,但是因为极其重要,终将会为人所关注的议题”。此时,他发现了一篇由威廉·布莱斯勒撰写的报道,文中提及了作者发现的一种社会趋势——黑人中产阶级的崛起。
  布莱斯勒描述了新兴黑人中产阶级已经全面崛起的事实。主编克莱恩读罢,意识到了上述报道作为封面报道的重要性。为隆重向大众推出这则报道,他在封面照片上大做文章,极尽吸引大众眼球之能事,要把封面照片做得“独树一帜”,从感官上刺激读者阅读杂志内容的兴趣。为此,《纽约时报》美术部门接洽自由摄影师吉安法兰克·乔格尼,请他拍摄“街上穿着体面的黑人”。乔格尼为此也颇下功夫,给《纽约时报》递交了超过百张的彩色幻灯片作品。杂志从中选取了一张身着笔挺西装的黑人气宇轩昂阔步穿越马路的照片作为《纽约时报》的封面。摄影师乔格尼后来回忆说,“我从来没有询问过照片中的主角是否同意拍照”。自然,也没有任何一个《纽约时报》的员工询问过照片中的主角,是否同意被刊登在杂志的封面上。当然,这位“幸运儿”就是通用汽车的资深财务分析师亚林顿。

《纽约时报》:对公共话题该有新闻自由


  布莱斯勒在文章中称,应该重新思考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种族的种种预设。从教育、职业与薪资的统计来看,黑人“新兴中产阶级”正有崛起的趋势。文章还详细地描写新兴黑人中产阶级如何沉溺于赚取金钱,购买昂贵的住宅、衣服和轿车。这篇报道也指出有些新黑人中产阶级的“富人”一直“保持上进”,为黑人儿童工作,使黑人邻居远离毒品。文章继续写道,“但是,黑人中产阶级对黑人下层阶级有同情,更有强烈的抵制”。
  不过,照片主角亚林顿并不认同文章的观点。他说,“我认为不需要特别将黑人中产阶级从美国中产阶级中区分出来”。即使黑人中产阶级能被划分出来,他也不认为他们都是如同文章所描述的那般拜金。“这件事深深伤害了我”。他说。事实上,对该报道提出抗议的不止亚林顿一人。编辑部收到雪花般的抗议信件,纷纷批评该篇文章对于黑人成功者的“刻板印象”与“讽刺”。由于备受负面影响,亚林顿起诉了《纽约时报》。一位纽约州律师免费代理了这一诉讼请求。
  然而,纽约州的法律并不支持亚林顿和那些抗议的公众。纽约州确有一部保护隐私权的法令,不过它禁止的主要是未经许可使用个人之“姓名、肖像与照片……作为公开广告或商业之用”。然而,《纽约时报》辩称,他们并不是在进行广告或商业行为,而是在进行严肃的社会观点讨论。根据纽约法院的早先判例,只要报道内容具有“合法的公共利益”,而使用的照片与主题有“合理的联系”,照片并非作为广告宣传或商业之用,即是被允许的。《纽约时报》援引了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国会)不得通过法令剥夺言论自由或新闻自由”,并且表示不得限制“街拍”。
  亚林顿与《纽约时报》就第1条修正案中赋予媒体新闻自由权利的问题争执不下。亚林顿声称,他并没有试图阻止媒体拍摄人群或公共事件,只不过他不应该被特别挑出来,作为一篇自己根本一无所知的报道的插图。《纽约时报》虽考虑到了本案将引起的民情影响,但仍然主张宪法第1条修正案赋予了他们使用亚林顿照片的权利,如果因为亚林顿一案就开一个口子,那么必定会影响到新闻的理念,使新闻媒体的工作陷入瘫痪。令亚林顿惊讶的是,《纽约时报》的主张得到了纽约州法院的支持:初审法院肯定了宪法第1条修正案的基本原则,认为照片“与符合公共利益的报道主题具有合理的联系”,因而属于新闻自由的保护范围。

“你没有隐私,也许就是生存于自由社会的代价”


  1982年2月11日,案件的上诉审议在纽约州上诉法院开庭审理。4月7日,法院作出判决。福克斯伯格法官代表法院撰写了判决书。他分析道:本案中有两个关键点,即“具有合法的公共利益”“与报道主题具有合理的联系”。很明显,这两个语汇在隐私权法令中是找不到的,需要根据法令基本原则的精神进行阐释。也就是说,到底这两个关键性判断能否成立,一来取决于早先的类似判例,二来则是司法在案件中的判断——这一判断不一定与大众的反应相契合。无论如何,在亚林顿案中,法院需要在媒体新闻自由与公民隐私权保护这两组价值中做出取舍。

  然而,这个论辩的框架本身对于亚林顿是不利的。尽管他本人并不同意报道的观点,也不认识文中提及的任何人,甚至不觉得自己是文中所描述的那个“阶级”,但他仍然要先论证他的照片与《纽约时报》的报道内容没有合理的联系——这是很困难的。照片上的他与生活工作中的他,是活脱脱的一个成功黑人形象。《纽约时报》称,克拉伦斯·亚林顿显然是“黑人中产阶级”中的一员 ,也是该报道的主题。亚林顿也承认,自己不满的地方不在于媒体的新闻自由,而是对杂志社偏偏选中他的照片作封面的行为。从双方的辩论过程来看,亚林顿明显处于下风。《纽约时报》则抓住媒体新闻自由的理念不放,根据“具有合法的公共利益”“与报道主题具有合理的联系”两张王牌,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根据。而亚林顿一再陈述他对照片及报道一无所知,这样的辩解只能打动社会大众,却很难说服法官,在全美新闻自由的强势理念面前多少显得“势单力薄”。
  最终,1982年4月7日,纽约上诉法院作出了支持《纽约时报》的判决。法院虽然同情亚林顿的处境,但还是依据纽约州的法令,裁定驳回亚林顿的上诉。理由是:亚林顿显然也是黑人中产阶级,所以使用他的照片“与符合合法公共利益的报道的主题具有合理的关联”。法院写道:“亚林顿案”的核心问题,是隐私权与媒体间的冲突,“在资讯、意见自由流动的社会中,个人将无法维护自己极为偏爱的隐私,或许这就是生存在自由社会的代价”。不过,上诉法院为亚林顿指出了另一条路:起诉摄影师。因为,贩卖照片给《纽约时报》可以被认为符合“作为商业之用”的要求。因此,亚林顿可以继续对摄影师提起诉讼,而非《纽约时报》。而亚林顿对起诉摄影师兴趣不大。亚林顿认为,他受到伤害主要是因为《纽约时报》登了他的照片作封面,而不是因为摄影师的商业驱动。在律师建议下,他也试图对摄影师提起诉讼。但经历一段烦琐复杂的法院诉讼过程后,他放弃了。之后,纽约州议会听从民众请求,并依据法院“亚林顿诉《纽约时报案》”的意见书,对隐私保护法令进行修改。不过,最终修改的结果,并不如亚林顿等人所愿。州议会认为,在该案中法院准许继续对摄影师提起诉讼,是个错误的决定。为此,修正后的隐私法令同时保护了这类诉讼中的摄影师。因为他们有拍摄和记录的自由,唯有将其用于商业出售,才是缺乏合理依据的侵权之举。从另一个角度看,亚林顿也只能默默接受自己属于黑人成功人士、新兴中产阶级的标签,不打算再作辩驳——毕竟,尊重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也正是这个阶层不可忤逆的“金科玉律”。
  编辑:薛华
其他文献
《玫瑰树》是英国散文名篇,我觉相见恨晚。文章开头,一位老太太回忆自己新婚时去意大利旅行,因为四轮马车坏了而不得不在路旁的小店里过夜。“小店设备当然简陋,她一夜没有睡好觉,很早就起床,披上衣服,站在窗前,凉风拂面,眺望着黎明。过了这些年,她还能记得明月高照的青山,一个山巅上远远的市镇怎样渐渐发白,直到月亮消逝,山轻轻着上了晨曦的淡红,突然市镇像为一种光辉照亮,阳光投到一个个窗户上,又反射回来,直到最
周愚山《古朴为雅》  2016年1月11日,百岁名医、书法大家周愚山(1916—2016)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当时国内众多媒体发布了周老去世的消息,其中“今日头条”发布此消息后,读者纷纷在网上留言,有的认为周老书法是大美、大师;有的之前根本没有听说过周愚山,但看了周老书作后,被他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艺术所折服;更有的认为周老太低调了,当今书法家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实际上周愚山是民国时期非常有名的书法家
中华鲟种群自白垩纪延续至今,已有1.4亿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鱼类之一。对中华鲟的研究,尤其是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浸、海退以及地球变迁等方面具有难以估量的科学、生态和社会价值。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华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10年中华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级保护物种。如何保护中华鲟,从根本上避免它走向功能性灭绝?立法保护是一项重要举措。2020年5月14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
近年來,由家政服务产生矛盾最终引发恶性案件的报道屡见新闻端。家政行业似乎陷入了“雇主用得不放心,保姆干得不开心”的困境。在困境的背后,折射的是城市化背景下陌生人社会带来的诚信缺失等问题,城乡文化和消费理念的差距,职业培训短板以及社会管理机制缺失,等等。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动家政行业立法,引发民众广泛关注。法治化建设最终营造的是行业规范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但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最终还是要靠市场不断完善、
苏格兰“小熊”塑料钞,发行量只有50枚“龙钞”  在黄洪彬的家里,他从写字桌抽屉里拿出一个塑料文件夹,抽出一张钞票递到我面前:“你看这张钞票有什么特别吗?”  “这是一张纪念钞吧。”我面前的这张人民币,面值100元,橘红基色,但与我们日常使用的又不同,正面图案是一条巨龙腾起在云中,背面图案是中华世纪坛。印刷质量相当好,线条纤毫毕现,气氛喜气洋洋,画面气势磅礴,票面上还有精密的防伪标志。我不大懂钱币
编者按:  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支持及叶永烈先生的首肯下,《检察风云》在品质生活版块开设“叶永烈看世界”专版,如今已走过多个年头。2020年5月15日9时30分,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叶先生笔耕不辍,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万字。  本期将是“叶永烈看世界”栏目的尾声,选取作者创作《叶永烈看世界》的初衷和归途中的思索两篇短文,以此寄思叶先生。接下来,我们也将开
準备充分,人生有很多可能性  检察风云:前段时间看您在采访中赞赏《少年的你》中周冬雨和易烊千玺的表演,能不能分享一下,什么样的电影作品和表演,是在您眼里特别有质感的?  刘嘉玲:类型肯定很多样,但我起码要看到演员的对白跟表情,以及背后的一些情感。就拿周冬雨来说吧,她的哭有很多层次,其实是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拍戏现场有很多人,环境很杂的,你要非常集中在一个情绪里面,内心还要不断地出现故事、画面、情节,
实施鞭刑(图/IC photo)  据沙特《欧卡兹报》4月26日报道,沙特最高法院在一份文件中强调,鞭刑现在正式被废除,改为对犯罪者量罪判刑(进监狱)、罚款或者二者同时使用的惩罚手段。文件指出:“这项决定是根据国王萨勒曼的指示,及在王储穆罕默德的直接监督下实行的改革。”舆论普遍认为,此举意味着“在沙特实行多年的鞭刑从此消失”,废除鞭刑,标志着沙特司法改革进程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鞭刑,令人闻之丧
乔治时期,伦敦的犯罪率很高,18世纪中期达到了顶峰。那一时期,大量被外国军队辞退而又找不到工作的士兵和水手加入了暴力犯罪分子的行列。贫穷和机遇使得窃贼们日益猖獗。  1571年,在泰伯恩建造了伦敦重要的公共绞刑架,就在今天的大理石拱门附近。电影院对面的交通安全岛上有一块石头的牌匾,就是这个行刑场的标识。这个巨大的木头装置一次能够剥夺21条罪犯的生命。  那个时代,可以被判处死刑的罪行有150多种。
网店出尔反尔,消费者愤而起诉维权  安阳国之藏酒类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之藏公司”)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一家经营茅台酒收藏、投资和品鉴的专业性公司。江苏常州人刘源有收藏名酒的爱好,早在2014年的时候,刘源就开始在国之藏公司购买各类茅台酒。之前双方买卖交易都非常顺利,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然而2017年3月18日,当刘源再次向国之藏公司购买一款珍藏版茅台酒时,却出现了一些意外。刘源当天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