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传统教学 培养全新能力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wy2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重视学生的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革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认识。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取得好成绩,保证升学率,往往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机器,几根粉笔、三尺讲台,教师从头讲到尾,不给学生留余地。结果常常是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还谈何创新?因此,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教师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辩论,使学生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各抒己见,从而营造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
  三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1.设问质疑,拓宽学生思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潜质。因此,教师所提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右逢源,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回答问题。提问要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需要,这种需要越强,思维的积极性就越高,相反,将会受到一定影响。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可用相应的教法唤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且问题的容量要大,教师可多问些“你们怎么认为”“有没有不同意见”等。
  2.重视讨论,师生双边活动主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经常交流看法、发表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产生。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历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每一课都有可以讨论的内容。比如我在上《戊戌变法》一课时,提到谭嗣同临死前夕,在监狱里用炭渣写的《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诗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让大家讨论:“两昆仑”是何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开来。我后来让学生准备材料,再讨论,结果有四种答案。观点甲认为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观点乙认为指学过昆仑派武术的王五和胡致廷;观点丙认为指王五和唐才常;观点丁认为指谭嗣同和康有为。到底谁对谁错呢?我看只有留给历史学家来解释了。不过,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逆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势化。如讲“隋朝大运河”时,常规思维一般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它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的交通,巩固了隋朝的统一,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二是它的开凿劳民伤财,民怨沸腾。教师可反问学生:“这样一条跨六省五大水系的人工河是不是需花费巨额财力、物力?”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又问学生:“如果隋朝经济不繁荣,一贫如洗,是否可以修成这样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呢?”让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反过来又正是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和证明。这一点课本里没有,但又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选择地引进逆向思维的方法,对改变学生的定势思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有助于开阔眼界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
  4.扩大历史信息量,补充创新思维的“能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虽然学生是进入初中才开始学习历史,但实际上已经接触了许多历史知识,对许多历史现象特别是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曹操、武则天等都是特别熟悉的。因此,在学习这些历史人物时,我就让学生课外去图书馆搜集资料,同时把我自己的历史杂志借给学生阅读,让他们写历史小论文,然后评选优秀的、观点新颖的文章张贴表扬。
  5.类比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类比联想就是通过联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问题连接起来加以类比,发现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思路,得出新的结论。这种思维具有知识迁移性的特点,是促进思维活动由浅入深,由分散到整体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处理,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动态组合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没有模式可套,没有捷径可走。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关键靠我们在教学中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丰中学)
  责任编辑:周正旺
其他文献
去年开学初,担任班主任的我遇到了一个特殊的孩子,他是新转来的插班生李灿。他第一天来到班上,我热情地接待了他,笑盈盈地请他作自我介绍,可没想到他站在台上一声不吭,把头埋得很低
<正>这是一次新的"9·11"吗?我忽然想起刚才的场面,无数逃离现场的美国人,惊魂甫定,又潮水一样勇敢地向灾难救援现场涌去……波士顿马拉松要来临了,这是波士顿一年当中最大的
校园文化最能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凸显学校的个性,是学校的灵魂。它本身包含着正确的办学思想、科学的文化理念,是形成共同理想目标和核心凝聚力的一面旗帜。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个好的班主任对学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结合近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我发现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具备“五心”——责任心、宽容心、公平心、爱心和细心。  第一,责任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班主任作为“一班之主”,就要管好一班之事。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自觉地做好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纽带的工作,在上对学校负责,在下对学生
作为班主任的我和大多数的老师一样,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他们毕竟人数较少,当然品学“双差”的学生也为数不多,而大多数学生都是表现一般、成绩一般的“中间学生”。对一个班级学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对这大多数“中间学生”的教育。这里,我谈谈个人的体会。  首先是耐心细致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中间学生”往往因学习成绩一般而忽视自身的优点和长处,缺乏自信心继而失去上进心。教师就应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工
<正>近两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市开始实施了“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各地积极地开展了旧村改造。旧村改造是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快新农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