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47472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弈棋仕女图屏(局部)唐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187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玉面红粉


  当代学者认为,面部是整个人体美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区域,其中些许精微的细节,都可能產生引人入胜的效果。人的情感、精神状态更多地是通过面部来传达给他人,因此,无论古今中外,化妆修饰的重点都在于面部。面妆也是唐代女性妆容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以肤色白皙为美。俗语“一白遮三丑”,虽有夸张之嫌,但肤色是否白皙,往往是女性能否被誉为“美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人将雪白的肤色誉为“玉色”,这种观念直到今天依旧影响着很多人的审美。
  但并不是所有唐朝女性都是天生“冷白皮”。为了让肤色变得更白、更均匀,唐代女性化妆的第一步便是在面部涂上白白的铅粉,类似于现代女性妆容的打底。有时,为了保持裸露在外的肤色统一,唐朝女性还会在颈部和胸部也涂上铅粉。
  唐初,人们的审美仍沿袭隋代遗风,崇尚朴素自然。女性的妆容也不似后代新奇夸张,有只在面部傅粉,最多搭配描眉与口脂的,称为“白妆”。“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写到当时贵族妇女的妆容:“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诗中的“鸦黄”为南北朝、隋唐时期风行一时的“额黄妆”的别称,即用黄色颜料涂于额头。面部涂粉,额头施黄,其中透露出的天真质朴的情态,与我们印象中大唐的雍容华贵可谓大相径庭。


陶彩绘女俑唐 高44cm 宽14cm 故宫博物院藏

  而随着时代发展,“红妆”逐渐成了面妆的主流,女性不分贵贱,均喜敷之。大众熟悉的那种属于唐代的秾艳富丽终于初露端倪。“红妆”的效果因不同的涂抹方法而异:“飞霞妆”白里透红,犹如天边红霞;“桃花妆”比飞霞妆稍浓,艳如桃花。到了晚唐,甚至有人在双颊满涂胭脂,称为“酒晕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弈棋贵妇绢画、仕女绢画等,都反映了此种妆容时尚。
  厚重的面妆在唐代贵族阶级中十分流行。《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体丰怯热,夏日出汗“红腻而多香”,连擦汗的巾帕都被染成了桃红色;晚唐诗人王建在《宫词》中有“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银泥”的描述。面部重敷脂粉的美人,歌舞过后香汗淋漓,回到住处卸妆,脸盆里的水都变成了“银泥”,可见使用脂粉之多。
  了一些现代人看来效果颇为奇特的妆容。例如“面靥”,多以胭脂或颜料点于嘴角两边的酒窝处。最初的面靥,点染面积不大,看起来好似两颗小痣。盛唐以后,面靥的样式增多,有做成钱币大小的,还有画成花朵状的。“蕊黄妆”,即在额头以黄粉绘制花朵形状,是额黄的变体。“三白妆”是把脸部染出红晕,额头、下颌、鼻子三处涂为白色。这种方法使得额头看上去更为宽广明亮,下巴更为饱满,鼻梁也更高,和现代化妆用高光粉打造立体感的原理相似。河南安阳赵逸公墓壁画上面的女子,面庞画有一些红道道,有学者认为,这是文献中提到的“血晕妆”。
  与“血晕妆”相似的一种面妆名为“斜红”,一般用红色在太阳穴部位描绘,形状或如弦月,或如伤痕。有时为了造成脆弱残破之感,还用胭脂晕染出血迹模样。这种特别的妆容在中晚唐时期较为流行。随着唐帝国的灭亡,斜红也渐渐销声匿迹了。


赵逸公墓壁画 唐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圆靥金钿


  从南北朝到隋唐,有一种特别的化妆风气十分盛行,就是往脸上贴各种各样的小花片,称为“花钿”,作为妆容的一部分。在唐代,花钿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唐代女性妆容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花钿,也称花子、面花,是用丝绸、彩纸、金银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其形状,简单的有圆形、菱形、月牙形、桃形等,复杂的有花、鸟、鱼、蝴蝶等。花钿背面涂有用鱼鳔等材料制成的“呵胶”。使用时,呵一口气便可将花钿粘贴在眉心或前额,也可以贴在两颊或嘴角处。张萱的《捣练图》中的女性,多在眉心贴有不同颜色及形状的花钿。元稹的《恨妆成》中描写女子梳妆,“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便是将圆形的花钿贴在酒窝附近。
  花钿虽美,但轻薄的一小片用呵胶贴在脸上,随着人的一颦一笑,不免有掉落之虞。韦庄的《叹落花》中“西子去时遗笑靥,谢娥行处落金钿”两句,正是将落花比作掉落的花钿。如果不了解花钿的使用方法,读这两句诗恐怕会生出一些误解。
  在唐代诗人眼中,花钿是女性的象征,而贴在面颊两旁酒窝处的花钿,更是因其所在位置,被赋予了“笑靥”的含义。花钿掉落的场景,因为这层隐秘的含义,被赋予别样的美感与情思—巧笑倩兮的美人已经离去,只有地上飘落的花钿,证明她曾经来过。此时再读《长恨歌》中的“花钿委地无人收”,会不会有更深沉悲凉的感慨呢?


捣练图(局部) 宋摹本 绢本设色 37×145.3cm 唐 张萱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青黛蛾眉


  眉飞色舞、眉开眼笑、眉目传情等成语都说明眉毛在传递情感方面有重要作用。唐代女性也格外重视眉妆。唐玄宗时的《十眉图》记载了当时流行的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等10种眉式,而“十眉”也只是眉式的一部分。与现在的修眉、纹眉不同,唐代女性的眉妆多是直接将眉毛剃掉,然后用专门画眉的颜料—黛,来描画各种形状。因此,眉毛的颜色、深浅、长短、粗细、弯直及式样都能随心所欲。
  现存的唐代绘画作品,也有颇多关于女性眉妆的图像资料。如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宫女皆画状如新月的“月眉”。唐诗中也有这种眉式的描写,如“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娟娟却月眉”,写的都是月眉。比月眉稍窄、状如柳叶的“柳眉”,在初唐时期也较为流行。


簪花仕女图(局部)绢本设色 46×180cm唐 周昉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步辇图(局部) 绢本设色 38.5×129cm 唐 阎立本 故宫博物院藏

  武周时期流行的眉式则是“ 阔眉”,其特点以长、阔、浓为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在位期间,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因此流行粗而宽阔的眉毛。例如桂叶眉,眉形粗短,线条硬朗,体现出女性简洁干练、坚强大气的美,与小家碧玉式的婉约温柔风格迥异。此外,唐代许多女性喜着男装,需要一种英气的眉形与服装呼应,因此,阔眉在武周时期之后仍然流行。想象一下,英挺的阔眉配上女性较为柔美的五官,似乎与现代的“混搭风”有共通之处,别有一番感染力。
  到了唐玄宗时期,则开始流行以淡、细、长为特色的眉式。蛾眉、远山眉等都可以歸属到这类眉式中。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人自恃天生丽质,“却嫌脂粉污颜色”的同时也不忘“淡扫蛾眉朝至尊”,正体现了蛾眉在当时的普遍程度。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中将“青黛点眉眉细长”列为“天宝末年时世妆”,也说明了细长眉式流行的时间。
  中唐元和初期流行的眉式则是奇特的“八字眉”,眉尾向下,看上去垂头丧气、忧郁哀戚。当时,很多人将这种眉形与唐代的国势联系起来,认为是唐朝即将衰亡的征兆。


捣练图(局部)

轻点绛唇


  对现代女性而言,化妆时对唇部的修饰也十分重要。即使出门前只用润唇膏简单滋润一下唇部,也会提升整个人的气色,让女性显得神采奕奕。唐代也有与润唇膏功效类似的护肤品。杜甫的《腊日》诗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的诗句。诗中提到的口脂、面药就是涂在唇部和脸部的保养品,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润唇膏、保湿霜等,可以润肤、防冻。唐代皇帝常在腊日赐给臣子此类物品,表示对下级的体贴爱护,展现皇室的恩泽。
  唐代女子用来修饰唇部的化妆品叫口脂,类似于当代女性使用的口红、唇彩。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绢本设色 51.8×148cm 唐 张萱 辽宁省博物馆藏

  功效类似口红的口脂,用朱砂或紫草调和动物脂膏或蜂蜡等原料制成,色彩鲜明亮丽,是妇女理想的化妆用品。通过控制原料配比的方法,唐人已经能制作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颜色的口脂,用现代人的说法,便是口红的“色号不同”。
  唐代女性以嘴唇小巧、红艳为美,即所谓“朱唇一点桃花殷”。然而,如果天生唇形不佳,该如何改善呢?为了化出理想的唇妆,唐代女子仍然采用先以白粉打底的方法。觉得嘴唇太大,可以先用白粉覆盖一部分原来的唇色,将需要上妆的部位调整成理想的形状,再用唇脂画唇形。如果嘴唇天生比较薄,也可以将口脂厚涂,根据个人喜好化出一个美美的唇妆。对于画好的唇形,唐代女性也起了各种寓意美好的名字,如石榴娇、露珠儿、万金儿、洛尔殷、大红春、天宫巧等。


宫乐图 绢本设色 48.7×69.5cm 唐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并不是所有女性都喜欢玉面红唇的传统审美。白居易的《时世妆》一诗便详细描写了唐宪宗元和初期在妇女中流行的奇特妆面:“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在诗人看来,这种“元和时世妆”简直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脸上不敷铅粉打底,双颊没有白里透红的“红妆”,而是近乎赭色;嘴唇上涂的口脂竟然是“乌膏”,搞得唇色与泥巴相似;眉毛画成八字;与妆容相配的发型也是中原地区自古以来较为少见的“椎髻”。全套妆发做下来,效果是“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好好的美人被画成了哭脸。而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元和时世妆”实际上融合了多民族的妆饰习惯。八字眉源于汉代,沿袭了中原传统女性“啼妆”“泪妆”的风格;赭面妆源于吐蕃;椎髻则明显带有西南少数民族色彩。


陶彩绘仕女俑 唐

  事实上,这种“离经叛道”的妆容并没有流行太久。诗人张祜在《陪范宣城北楼夜宴》中将宴会上的歌姬舞女的装扮描写为“粉项高丛鬓,檀妆慢裹头”。诗题中的“范宣城”即范传正,曾在元和七年(812年)至元和十二年(817年)任宣歙观察使,张祜此诗亦当作于此时。当时流行的是“檀妆”“高丛鬓”,乌唇椎髻已经没有那么时兴了。
  唐代女性妆容的丰富多彩,与唐代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开放、文化的繁荣分不开。这些因素,造就了唐代女性审美的多元化。唐代女性敢于创新,在各个领域都有她们活跃的身影。通过化妆修饰出的美丽外表背后,是她们热情、自信、坦诚、大气的精神世界。
  虽然有人认为唐代特别是晚唐时的女性妆容过于复杂奢侈,重形式而轻功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唐代的女性妆容对后世乃至现代彩妆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面部贴花钿的习惯在宋代依然流行,远至明代仍有余韵。盛唐及之后富贵华美、绚丽多彩的妆容风格,深刻影响了现代的时尚界,以及现代舞台妆的演变发展。一些品牌模特和当红明星的妆容,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代女性妆容的特点。
其他文献
作者在本书中分享了在17家酒店度假的经历,有的传奇,有的奢华,有的精致,有的闲适。在17个酒店中也有17个不同的故事,作者或与酒店的历史人物结缘,或得到了极致的感官享受,或度过了一个浪漫的夜晚。跟随作者的脚步慢慢享受慢生活,来过一个真正精致、舒适的假期吧。  Q:书中写了17家酒店,你是根据什么标准选中它们的呢?  妹莉十足:17家酒店大相径庭,既有七星级的世界顶级奢华酒店,也有看起来特色不足的商
期刊
远离游人如织的大台北,台湾中部地区的风光和人文似乎与想象中的台湾风情更为接近,清新自然,温雅平和。此时雨季已过,湿热的天气变得凉爽宜人,更重要的是阿里山看云海的季节到来了,快去享受那云中漫步的独特体验吧。  漫步隙顶云雾中  嘉义隙顶是阿里山脉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如果不是因为在网络上看到被台湾游人热捧的“四季星空”民宿,可能我也会像其他大陆游客那样从嘉义直奔阿里山景区而与之擦肩而过。一个半小
期刊
前戏·爱在缠绵  前戏就像是在钓鱼,需要超级的耐心与技巧。前戏中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引诱身体内最深层的欲望,而爱抚绝对是屡试不爽且最具效果的诱饵。  爱抚发根:这大概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前戏爱抚,却可能是最能令人舒缓情绪的人体部位之一。这里神经汇集,十分敏感。用手指伸入发根,轻轻揉抓,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都会放松下来,进而为唤起性欲做好充分的准备。请注意爱抚此处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否则难保你们不会在
期刊
你所不知道的人性  你如果对一个女人感兴趣,想要全面了解她,只要看她的微博微信信息更新就可以了。今天和谁喝了红酒,明天和谁轧了马路,约会的人有没有西装革履,有没有音乐伴奏,餐厅格调有多高,图片是写实自拍,还是LOMO怀旧……  美衣、美食、美景、美貌……全面占领我们的朋友圈,因为你忙于不停地晒出自己的生活,很容易被人所厌恶。  晒,其实是拉仇恨中最低等级,爱晒生活的人们多半是善良的,无害的。在她们
期刊
一份好的杂志大体有五个标志:准确的定位、深邃的内涵、上乘的品质、忠实的读者和优秀的编辑。  1999年,我还在主持《读者》杂志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在祝贺《读者》获中国期刊大奖的时机,鼓励我们再办一份杂志。于是我们提出了创办《读者欣赏》的申报,并很快得到批准。2000年是世纪之交,由于年龄原因,我从《读者》杂志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主动接受了创办《读者欣赏》的任务。一个人在办公室捣鼓,主要两件事:一是
期刊
從纯真质朴的诗经、汪洋恣肆的庄子,到逸笔草草的魏晋书帖、精美宏大的石窟壁画,再到李杜诗歌的千古绝唱、颠张狂素的醉墨淋漓……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华先民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集中凝聚为历代的审美活动,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美学财富,成为东方美学的源头活水。
期刊
阿姆斯特丹布商行会的理事们画布油彩 伦勃朗 1662年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藏  伦勃朗(全名为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出生于荷兰莱顿,父亲是一位富裕的磨坊主。17世纪的荷兰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信奉新教的荷兰人不喜欢浮夸的巴洛克艺术,鸿篇巨制的历史画在当地少有市场,而肖像画、静物画颇受欢迎,一些富裕的市民喜欢集体出资请画家制作群体肖像画。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是伦勃朗受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
期刊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对于宋代的刺绣和缂丝这样描述道:“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唼之态。”  苏绣,是江南民众生活中一抹清丽的底色,江南水土的氤氲柔润赋予其特有的诗性品格。淡雅隽永、玲珑飘逸、精巧工致,苏绣凝聚了吴地艺术审美之精髓,饱含苏绣艺人之巧思慧心,一针一线绣出流转的光阴。展览现场细平绣和服腰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刺绣技艺的产生正是人们向文明进步发
期刊
黑龙江牡丹江 东北虎  中国航拍第一人、园林设计师、旅行家、跨界艺术家、国际花展金奖设计师……吕凤霄身上有着众多的标签,10多年来他数次踏遍神州,航拍壮丽山河,40多万张作品涵盖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鸟瞰神州》系列航拍作品一经发布就惊艳了世界。  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绝美景观、浑然天成的优美线条、亮丽动人的色块组合、龙腾虎跃的丰收场景、弥足珍贵的感人瞬间……吕凤霄通过小小的无人机为我们展示了
期刊
历朝贤后故事图·禁苑种谷绢本设色 30.8×37.4cm 清 焦秉贞 故宫博物院藏谷物种植 稷黍常见  自古以来,中国人即以谷物作为主食,人们常说“五谷杂粮”,指的便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诗经·周颂·噫嘻》曰:“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说明周朝时期,农作物的种类已经相当丰富。  《诗经》中出现的主食,大约有六类,包括水稻、小麦、稷、黍、麻、牟等。从《魏风·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麦”,《鄘风·载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