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新时代军民融合背景出发,系统的阐述了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定位及其内涵本质,分析了传统军工企业在发展军转民用产业中的现状、优势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而从设立总体要求、目标阶段到推进重点工作、示范工程、保障措施等五个步骤探索可落地的实施路径,应对这一轮军民融合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路径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
1 新时代军民融合内涵
1.1 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背景[2]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持续高强度资金投入,我国的国防工业拥有了大量的军工技术成果,将这些技术成果转入民用工业领域的基础扎实,前景非常广阔。军工技术成果迫切需要一整套适用于军转民用的政策制度建设体系来进行转化,加速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1.2 军民融合的核心本质
军民融合的核心本质是打破军民分立界限,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合理的优化配置全体的军民资源,将整个国防科技工业寓于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之中,构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使之既能为国防建设服务,又能为国民经济服务[3]。军民融合使得独立的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形成共同体,不同行业的资源互补、优化配置,产生了双赢的共生经济[4]。
2 传统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现状和问题
2.1 现状及优势
军工企业做民品有其自身优势,储备了大量历经重点项目洗礼的专业类别相对齐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每个技术门类都有相应的研发部门和人员承担,产品设计制造质量过硬。此外,军工企业多年发展积累了平台、品牌、资产、渠道、客户资源和良好的外部形象。
2.2面临的问题
軍工企业在实施军民融合尤其是军转民方面虽有一定基础,但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诸多的问题[4]。
思维模式方面,军工文化形成的 “风险厌恶”思维在市场投资上极为谨慎,很难为天下先。体制机制方面,大多军工企业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激励方式上均还是军品模式,面向民品的发展特点不够通畅灵活。人才队伍方面,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来看,都达不到“正规军”的标准,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短期内往往存在“重军轻民”的现象。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研究和市场拓展能力匮乏,造成业务点多面宽,以机会式增长扩张居多,难以形成合力。
3 军民融合民品产业发展实施路径
根据以上问题对症下药,结合新时代军民融合特殊背景,以在一家典型的传统军工企业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抢抓军民融合机遇发展产业为例,大致可按照“一三六三”四个步骤,制定可落地的实施路径。
3.1 确立一个总体要求
以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为目标,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促进军民用技术、人才、资源的双向流通,加速形成产业集聚,全面提升企业军民品发展水平。
3.2 实行三个目标阶段
根据推进军民融合总体要求,采取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示范带动、后全面推进的实施路径。
启动阶段,军民融合顶层设计有序开展,军民融合创新机制有效试行,军民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军民融合先行示范工程启动建设,核心产业方向布局完成。
提升阶段,军民融合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军民资源平台融合完成,军民融合示范工程成熟运作,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孵化项目效益显现。
巩固阶段,军民品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资源平台高度共用,多个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区形成并规模化运营,产业增长点不断涌现,对经营业绩发挥支柱作用。
3.3 推进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国家和地方军民融合政策研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军民融合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员、经费等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基本依据和方向指南。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为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提供顶层支撑。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在军工企业内部加快研究出台鼓励推进军民融合工作的政策体系,在资金、人才、激励考核等方面对军民融合代表性产业予以支持。建立完善的市场化管理和激励制度,在股权多元化、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奖惩考核、利润分配方面最大程度的激发民品业务团队的创业活力。
三是组建专业队伍。组建三支专业化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军民融合人才库。一支懂管理、懂技术,掌握行业发展动向,熟悉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专业化战略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能力突出的研发人才队伍,一支面向不同领域客户的专业化市场队伍。
四是整合资源平台。加大力气攻克硬件支撑力度明显的军多民少,军强民弱的现象,在已成熟运行的军标质量体系技术上,根据民品领域产品特点,结合行业标准,形成军民品管理质量体系和标准融合,实现“大体系、全覆盖、小循环”,保障产品生产流程顺畅。
五是设立示范基地。如有条件可依托地方政策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实体,打造企业推进军民融合的“特区”和“高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走向纵深,提高发展质量,壮大发展规模,发挥综合效益。
六是优化产业结构。定期对关键技术、重点产品进行统计、梳理和分析,有计划地推动军民技术和产品的相互转化和应用。通过外协、技术合作、特许授权、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引入外部技术、产品、人才等,服务企业军民融合发展事业。
3.4 落实三项保障措施
首先是组织保障。在企业内部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有组织、有计划扎实和协调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各项重点工作,开展对重点工作执行部门的监督考核等。
其次是机制保障。建立基金扶持机制,成立军民融合引导基金,从政策上向军品技术转化到产业倾斜,鼓励和引导产业发展。健全考核督查机制,将军民融合转化率指标纳入企业内主要业务领域年度目标任务,纳入领域主要负责人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进行考核,狠抓跟踪落实。
最后是服务保障。技术、制造、测试等平台资源加大对民用领域开放,搭建创新联盟、产业联盟等开放型技术合作服务平台和资源中介平台,建立军民融合人才库、市场库、产品库等软平台,形成对内对外的信息服务双向支撑。
4 结语
总之,军民融合战略是当前高新技术发展、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传统军工企业要谋求自身持续发展壮大,必须抢抓这一轮军民融合机遇,从顶层规划,将军转民用产业做细做实,从而为我国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强.在新时代奋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N].解放军报,2017-11-17.
[2]郭永辉.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军民融合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7.1-7.
[3]游光荣,赵林榜.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2-5.
[4]周孝平,张伟超.实现军民融合和富国与强军统一的路径[J]. 军事经济研究,2008.5-8.
作者简介:黄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研究方向:产业运作和产业管理,职务/职称:产业部主任/高级工程师。
关键词: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路径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
1 新时代军民融合内涵
1.1 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背景[2]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持续高强度资金投入,我国的国防工业拥有了大量的军工技术成果,将这些技术成果转入民用工业领域的基础扎实,前景非常广阔。军工技术成果迫切需要一整套适用于军转民用的政策制度建设体系来进行转化,加速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1.2 军民融合的核心本质
军民融合的核心本质是打破军民分立界限,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合理的优化配置全体的军民资源,将整个国防科技工业寓于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之中,构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使之既能为国防建设服务,又能为国民经济服务[3]。军民融合使得独立的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形成共同体,不同行业的资源互补、优化配置,产生了双赢的共生经济[4]。
2 传统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现状和问题
2.1 现状及优势
军工企业做民品有其自身优势,储备了大量历经重点项目洗礼的专业类别相对齐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每个技术门类都有相应的研发部门和人员承担,产品设计制造质量过硬。此外,军工企业多年发展积累了平台、品牌、资产、渠道、客户资源和良好的外部形象。
2.2面临的问题
軍工企业在实施军民融合尤其是军转民方面虽有一定基础,但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诸多的问题[4]。
思维模式方面,军工文化形成的 “风险厌恶”思维在市场投资上极为谨慎,很难为天下先。体制机制方面,大多军工企业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激励方式上均还是军品模式,面向民品的发展特点不够通畅灵活。人才队伍方面,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来看,都达不到“正规军”的标准,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短期内往往存在“重军轻民”的现象。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研究和市场拓展能力匮乏,造成业务点多面宽,以机会式增长扩张居多,难以形成合力。
3 军民融合民品产业发展实施路径
根据以上问题对症下药,结合新时代军民融合特殊背景,以在一家典型的传统军工企业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抢抓军民融合机遇发展产业为例,大致可按照“一三六三”四个步骤,制定可落地的实施路径。
3.1 确立一个总体要求
以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为目标,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促进军民用技术、人才、资源的双向流通,加速形成产业集聚,全面提升企业军民品发展水平。
3.2 实行三个目标阶段
根据推进军民融合总体要求,采取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示范带动、后全面推进的实施路径。
启动阶段,军民融合顶层设计有序开展,军民融合创新机制有效试行,军民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军民融合先行示范工程启动建设,核心产业方向布局完成。
提升阶段,军民融合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军民资源平台融合完成,军民融合示范工程成熟运作,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孵化项目效益显现。
巩固阶段,军民品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资源平台高度共用,多个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区形成并规模化运营,产业增长点不断涌现,对经营业绩发挥支柱作用。
3.3 推进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国家和地方军民融合政策研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军民融合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员、经费等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基本依据和方向指南。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为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提供顶层支撑。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在军工企业内部加快研究出台鼓励推进军民融合工作的政策体系,在资金、人才、激励考核等方面对军民融合代表性产业予以支持。建立完善的市场化管理和激励制度,在股权多元化、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奖惩考核、利润分配方面最大程度的激发民品业务团队的创业活力。
三是组建专业队伍。组建三支专业化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军民融合人才库。一支懂管理、懂技术,掌握行业发展动向,熟悉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专业化战略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能力突出的研发人才队伍,一支面向不同领域客户的专业化市场队伍。
四是整合资源平台。加大力气攻克硬件支撑力度明显的军多民少,军强民弱的现象,在已成熟运行的军标质量体系技术上,根据民品领域产品特点,结合行业标准,形成军民品管理质量体系和标准融合,实现“大体系、全覆盖、小循环”,保障产品生产流程顺畅。
五是设立示范基地。如有条件可依托地方政策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实体,打造企业推进军民融合的“特区”和“高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走向纵深,提高发展质量,壮大发展规模,发挥综合效益。
六是优化产业结构。定期对关键技术、重点产品进行统计、梳理和分析,有计划地推动军民技术和产品的相互转化和应用。通过外协、技术合作、特许授权、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引入外部技术、产品、人才等,服务企业军民融合发展事业。
3.4 落实三项保障措施
首先是组织保障。在企业内部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有组织、有计划扎实和协调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各项重点工作,开展对重点工作执行部门的监督考核等。
其次是机制保障。建立基金扶持机制,成立军民融合引导基金,从政策上向军品技术转化到产业倾斜,鼓励和引导产业发展。健全考核督查机制,将军民融合转化率指标纳入企业内主要业务领域年度目标任务,纳入领域主要负责人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进行考核,狠抓跟踪落实。
最后是服务保障。技术、制造、测试等平台资源加大对民用领域开放,搭建创新联盟、产业联盟等开放型技术合作服务平台和资源中介平台,建立军民融合人才库、市场库、产品库等软平台,形成对内对外的信息服务双向支撑。
4 结语
总之,军民融合战略是当前高新技术发展、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传统军工企业要谋求自身持续发展壮大,必须抢抓这一轮军民融合机遇,从顶层规划,将军转民用产业做细做实,从而为我国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强.在新时代奋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N].解放军报,2017-11-17.
[2]郭永辉.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军民融合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7.1-7.
[3]游光荣,赵林榜.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2-5.
[4]周孝平,张伟超.实现军民融合和富国与强军统一的路径[J]. 军事经济研究,2008.5-8.
作者简介:黄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研究方向:产业运作和产业管理,职务/职称:产业部主任/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