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画是艺术中的一种治疗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我国很多中学纷纷采用绘画的形式来开展心理辅导。绘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它不仅能让初中生生更好地表达自我,调整身心,还能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认清自我,宣泄情绪,悦纳自我,完成自我建构和整合。初中生可以通过绘画清晰地看到问题和成长的方向,促进成长中的个体全面和谐地健康发展。以下本文就学生绘画中出现的典型元素进行了收集和分析。
关键词:心理绘画;典型元素;作品辅导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6—0142—01
绘画艺术是对心理学的艺术性的体现与实施,又是对绘画艺术的心理学应用。绘画是一种接近自然、感受环境的心理艺术。从事视觉心像的表达,借此表达存于内心未能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向外呈现出来。绘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投射测验,具有自主性与自发性,无须进行言语交流,具有象征意义,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绘画成为初中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的一种方式。
一、整体望画
辅导教师整体去观察一幅画的形成时,对画的分析就已经开始!画纸空间的利用、色彩的搭配、画笔的选择、绘画者的状态等都是辅导教师“望”画的典型元素。通过观察到的信息,就能对学生闻、问、切。绘画是内在潜意识中情绪的表达;当图像转化为语言时,情绪也就表达出来了;情绪可以转化为图像,即潜意识中的情绪有了宣泄、物化的途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第一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的内容时,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空间利用。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中说,“任何一个实在的体系,如果它成为研究的对象,就必须具有空间或者变化的界限。”画纸空间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者潜在的情绪或者人格。绘画的图像在画纸的上中下、左中右不同领域和区域一定程度反映出不同的人格特征,甚至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辅导教师要观察学生对画纸的利用,并在分享环节询问“画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想法?”“画完之后的感受是什么?”等等。
(二)色彩的搭配。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则是色彩。色彩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不同地域、不同国度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对一些颜色具有共同感觉体验。绘画过程中需要去整体地关注一幅画作的色彩以及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和表达。对色彩的选择和解读可以看到学生在这一主题下的心理感受和潜在心理困惑.
二、局部元素闻问切分析
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除了整体的状态观察,还需要关注典型的具体元素。在中学生的绘画辅导实践中常见的元素有景观、线条、几何图形、人物等。通过对学生绘画心理辅导中的实践研究,从大量的绘画作品中浅析常见的元素分析。
(一)景观描述。景观(太阳、月亮、花、草、树木等)是学生绘画作品中常出现的元素,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集体潜意识的共同性和自我成长的阶段性特点。
(1)太阳。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过日神信仰的历史,人类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陽神。中国是世界上太阳崇拜的五大发源地之一。太阳是力量和希望的象征,是温暖的、永恒的代表。在学生绘画表达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学生在画作中用太阳来激励自己,表达支持和希望。
(2)花草。花草常用作言志表情。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里少不了对花草的咏叹和歌颂,在西方文明里也借花语传递美好的品格。如绘画中学生的一条橄榄枝就可以表达出内心的不如意。学生这样描述:“现在回头去看之前的学习觉得很无奈,好像浪费了很多,但是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弥补(橄榄枝没有末梢),总是感觉在学习上不努力,又不知道怎么努力。”还有的学生用了满阳台的藤蔓来描述她的学习状态,她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美好,而美好源自一颗美丽的心灵,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会追求到生命中最美的宫殿。
(二)形状描述。几何形状产生于数学研究,是由点、线、面构成的数学模型。然而几何图形也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的钟爱,这些图形看似简单,却代表着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心理绘画中学生常用几何图形来表达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当教师让我去想一下考试对我而言像什么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出现了一个长方体,除了那个长方体,周围什么都没有,感觉很冷清。”在学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个长方体对她而言非常神秘,不可捉摸,周围也没有一些可以支持和帮助她去开启这个长方体的力量。有的学生会说考试很像一个三角形很稳定,稳定的一成不变,很像我的学习和生活,三点一线,每感觉学习很枯燥。还有同学直接在外面画上一瓶水,用水的浮力让考试变得轻松而不那么困难。可能考试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三)动物。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形成和谐的自然关系。学生的绘画描述中也常出现动物,这些动物象征着某种特征与能力。教师可以询问:“你画的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呢?”“它在整个图画中是什么样的角色呢?”“这只动物看起来是什么样的状态呢?”等等。有的学生说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像老鼠一样机敏,思维活跃,在他的画笔下呈现出一只灵敏而愉快的老鼠形象。在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学习的信心和期待。有的学生说“要是我能有一双翅膀就好了,最好是蝴蝶,看起来漂亮又轻盈。轻松地飞过高考,不用那么沉重。”从同学的描述里可以感觉出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蝴蝶的轻盈也是她内心的向往。当学生拿起笔的瞬间,心理的元素就开始呈现了,心灵的地图在一笔一画,一涂一抹中逐渐清晰。学生的画是整体的、丰富的、有生命力的。辅导教师要带着对人性的好奇,对专业的投入来多维度、多方法探寻。从他们绘画的过程和分享中找到助人自助的契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术课程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教师要积极运用通过有色、有形的典型元素,使学生处在浓厚和强烈的求知欲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通过对绘画作品典型元素的分析,激发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关键词:心理绘画;典型元素;作品辅导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6—0142—01
绘画艺术是对心理学的艺术性的体现与实施,又是对绘画艺术的心理学应用。绘画是一种接近自然、感受环境的心理艺术。从事视觉心像的表达,借此表达存于内心未能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向外呈现出来。绘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投射测验,具有自主性与自发性,无须进行言语交流,具有象征意义,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绘画成为初中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的一种方式。
一、整体望画
辅导教师整体去观察一幅画的形成时,对画的分析就已经开始!画纸空间的利用、色彩的搭配、画笔的选择、绘画者的状态等都是辅导教师“望”画的典型元素。通过观察到的信息,就能对学生闻、问、切。绘画是内在潜意识中情绪的表达;当图像转化为语言时,情绪也就表达出来了;情绪可以转化为图像,即潜意识中的情绪有了宣泄、物化的途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第一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的内容时,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空间利用。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中说,“任何一个实在的体系,如果它成为研究的对象,就必须具有空间或者变化的界限。”画纸空间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者潜在的情绪或者人格。绘画的图像在画纸的上中下、左中右不同领域和区域一定程度反映出不同的人格特征,甚至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辅导教师要观察学生对画纸的利用,并在分享环节询问“画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想法?”“画完之后的感受是什么?”等等。
(二)色彩的搭配。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则是色彩。色彩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不同地域、不同国度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对一些颜色具有共同感觉体验。绘画过程中需要去整体地关注一幅画作的色彩以及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和表达。对色彩的选择和解读可以看到学生在这一主题下的心理感受和潜在心理困惑.
二、局部元素闻问切分析
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除了整体的状态观察,还需要关注典型的具体元素。在中学生的绘画辅导实践中常见的元素有景观、线条、几何图形、人物等。通过对学生绘画心理辅导中的实践研究,从大量的绘画作品中浅析常见的元素分析。
(一)景观描述。景观(太阳、月亮、花、草、树木等)是学生绘画作品中常出现的元素,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集体潜意识的共同性和自我成长的阶段性特点。
(1)太阳。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过日神信仰的历史,人类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陽神。中国是世界上太阳崇拜的五大发源地之一。太阳是力量和希望的象征,是温暖的、永恒的代表。在学生绘画表达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学生在画作中用太阳来激励自己,表达支持和希望。
(2)花草。花草常用作言志表情。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里少不了对花草的咏叹和歌颂,在西方文明里也借花语传递美好的品格。如绘画中学生的一条橄榄枝就可以表达出内心的不如意。学生这样描述:“现在回头去看之前的学习觉得很无奈,好像浪费了很多,但是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弥补(橄榄枝没有末梢),总是感觉在学习上不努力,又不知道怎么努力。”还有的学生用了满阳台的藤蔓来描述她的学习状态,她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美好,而美好源自一颗美丽的心灵,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会追求到生命中最美的宫殿。
(二)形状描述。几何形状产生于数学研究,是由点、线、面构成的数学模型。然而几何图形也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的钟爱,这些图形看似简单,却代表着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心理绘画中学生常用几何图形来表达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当教师让我去想一下考试对我而言像什么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出现了一个长方体,除了那个长方体,周围什么都没有,感觉很冷清。”在学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个长方体对她而言非常神秘,不可捉摸,周围也没有一些可以支持和帮助她去开启这个长方体的力量。有的学生会说考试很像一个三角形很稳定,稳定的一成不变,很像我的学习和生活,三点一线,每感觉学习很枯燥。还有同学直接在外面画上一瓶水,用水的浮力让考试变得轻松而不那么困难。可能考试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三)动物。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形成和谐的自然关系。学生的绘画描述中也常出现动物,这些动物象征着某种特征与能力。教师可以询问:“你画的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呢?”“它在整个图画中是什么样的角色呢?”“这只动物看起来是什么样的状态呢?”等等。有的学生说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像老鼠一样机敏,思维活跃,在他的画笔下呈现出一只灵敏而愉快的老鼠形象。在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学习的信心和期待。有的学生说“要是我能有一双翅膀就好了,最好是蝴蝶,看起来漂亮又轻盈。轻松地飞过高考,不用那么沉重。”从同学的描述里可以感觉出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蝴蝶的轻盈也是她内心的向往。当学生拿起笔的瞬间,心理的元素就开始呈现了,心灵的地图在一笔一画,一涂一抹中逐渐清晰。学生的画是整体的、丰富的、有生命力的。辅导教师要带着对人性的好奇,对专业的投入来多维度、多方法探寻。从他们绘画的过程和分享中找到助人自助的契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术课程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教师要积极运用通过有色、有形的典型元素,使学生处在浓厚和强烈的求知欲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通过对绘画作品典型元素的分析,激发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