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读写:彰显诗性智慧的现实路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035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儿童诗之于儿童的意义:彰显儿童诗性智慧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把儿童的这种以想象力为基础的审美创造性思维方式称为“诗性智慧”,它是心灵和精气结合的产物。我长期从事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经过教学实践及观察,我发现儿童的“诗性智慧”在学习生活中有这样的特点:
  1. 原初创造力。“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受到鼓舞的时候,在没有规划和顶先意图的情况下,都能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一种游戏式的比赛。”心理学家马斯洛称之为“原初创造力”。儿童是具有实行智慧的存在,儿童诗性智慧的这种原初创造性使儿童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他们用感性的想象去感知世界。我们班级有一个学生写到上课铃声响起的画面时,这样展开想象:“上课的铃声响了,教室就像一块超级大磁铁,将一枚枚小硬币吸了进来。”儿童的这种想象无边无界,充满着生命激情,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有别于成人的概念化世界。
  2. 自我中心思维。在儿童的语言世界中,“月亮成为姐姐”一点也不奇怪,“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花儿张开笑脸在对着我们微笑。”“纸叠的小船是有生命的,能在海上航行,能和海鸥进行有趣的对话”……这些诗性智慧的表现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把自己想说的、自己想做的赋予万物之中,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己度物、以类度类的思维方式。
  3. 游戏语言。低年级儿童,他们的语言基本上就是一种游戏的语言。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中,我们班的学生这样理解“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我知道诗人为什么想变成雨滴啦,雨滴是透明的,看起来晶莹透亮,很美。而且,雨滴把绿叶当成了一张床,睡在上面很舒服。我觉得雨滴睡醒了以后,可能还会把绿叶当成一张跳跳床,在上面跳来跳去,多有趣啊!还有学生对“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一句,有这样的想象:变成一条小鱼,可以在小河里捉迷藏,小河里的小虾、螃蟹都成了我的好朋友,真好玩!在游戏中学习,是儿童强烈的精神需要,游戏是儿童最想要的成长方式之一。
  基于儿童思维具有的如上特点,我认为,儿童诗是儿童 “诗性智慧”审美表达的需要。儿童诗应该是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首先,儿童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儿童心灵的游戏,主要表现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是儿童潜意识的活动,是精神的自由创造。让儿童阅读大量的儿童诗,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其次,儿童诗可以激发儿童奇特而多姿的创造性,它体现的是儿童的生活,蕴含其中的特有的儿童情趣、天真的儿童形象、活泼生动的游戏语言,为儿童的诗性智慧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挥洒、恣意奔涌的广阔空间。再次,儿童诗浅白的语言易于为儿童所接受,在大量的儿童诗的诵读、品味、想象中,儿童吸收到各类语汇,积累了大量生动优美的语言,更从这些词汇的运用中增强了联想及叙述的能力,彰显了儿童的诗性智慧,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可以说,儿童诗是儿童最好的语言训练教材。
  二、 童诗读写:儿童诗性智慧发展的现实路径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儿童诗性智慧的思维特点,关注儿童的自我中心、想象世界,在童诗的教学中激发、唤醒儿童的诗性智慧,这样的童诗教学才能彰显儿童的生命活力。
  1. 内发——架设儿童诗与儿童诗性智慧之间的桥梁。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诗不注重功利目的,不注重理念和教育意义的传达,它为儿童构建了一个个充满想象的诗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儿童的心灵得到释放,想象自由驰骋。可以说,读儿童诗是儿童内心的需要,是儿童一种内发的行为。那么,怎样激发儿童的这种内发的需要呢?
  (1) 教学内容的确定。儿童诗类型丰富:童话诗形象鲜明、想象丰富;抒情诗拥有纯真的童趣;叙事诗情节有趣、感情真挚……阅读各种类型的儿童诗,让儿童有不同的收获。每节课前我都有五分钟各类题材的儿童诗欣赏,这些诗歌敲击着他们的心灵。我经常选读一些优秀诗人的儿童诗作品,如金波的系列童诗,如《蝴蝶豌豆花》等;王宜振的系列童诗,如《夏天里的苹果梦》;还有圣野、任溶溶、田地、鲁兵等一些著名儿童诗人作品;金子美玲的纯美的儿童诗,也深受学生喜欢;罗大里的儿童诗风趣的风格,也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2) 聆听。儿童诗节奏明快,想象丰富有趣,传递了儿童的天真“性格”,是开启儿童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经常带领儿童们认真聆听儿童诗,让他们在聆聽中享受,爱上儿童诗,亲近儿童诗,在聆听中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认真听,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我带着同学们聆听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他们沉浸诗间,当听到“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时,很多同学发出了“啊”的惊叹声,他们迫不及待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我不想这么早就融化,我还没看够冬天的美景呢!”“老师,雪花融化了,我有点难过啊,我想把它捧回家放在冰箱里。”……在童诗的聆听中,学生们不知不觉走进诗中,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诗中,诗性的智慧得以升华。
  (3) 诵读。儿童诗孩童式的想象和幻想,让学生不知不觉用自己的诗性逻辑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想象和思考,儿童诗中充满魅力、弹性和张力的诗性语言,让同学们读起来趣味横生,这些诗歌的语言贴近儿童的泛灵思维与形象思维。如诗人王立春的《草梦》一诗中:“草的梦是绿色的/有的草还爱说梦话/咕嘟咕嘟一句梦话/就开出一朵花来。”多有趣的语言啊,花是草说了梦话后开出的,这样的语言耐人寻味,增加了诗歌意象的新奇性和诗歌意蕴的丰富性。大量诵读这样的儿童诗,儿童的诗性逻辑和诗性智慧能得以审美表达。
  教师引领学生诵读儿童诗,必须关注他们的心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与诗中的事物进行对话,才能真正用自己的诗性逻辑与独特的心灵感受,来与诗歌对话。例如,一天下午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眼睛困得睁不开,于是灵机一动,打开电脑中早已储存的金子美玲的《春天的早晨》:雀儿喳喳叫/天气这么好/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觉//上眼皮想要睁开/下眼皮却不愿醒来/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觉。这首诗朴实无华,但是充满着生活气息,同学们在诵读中好像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童诗和自己的思维无缝对接,他们感受到了,儿童诗原来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啊!   2. 开启——打开儿童诗性智慧的大门。儿童是具有诗性智慧的存在,儿童的心灵里饱含着一切智慧的种子。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自我展开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童诗的教学不该是灌输,而应是“开启”,教师以“诗意”言传身教,激发儿童的诗性智慧,打开儿童诗性智慧的大门。
  (1) 角色转化。角色转换是带领学生打开想象之门,激发他们诗性智慧的好方法。通过角色转换,学生对诗中的角色感同身受,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在场感”,身心沉浸在情感的滋润中。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鱼、蝴蝶、蝈蝈、星星和新月,想象一下,自己会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兴致盎然,精彩不断:“老师,我最想变成小鱼啦,因为夏天太热了,变成小鱼可以在水里游来游去,多好玩啊!而且河水是清凌凌的,肯定很凉快!”“老师,我如果变成蝴蝶,一定要变成一只五颜六色的花蝴蝶,因为这样我在花丛中飞,小朋友就找不到我啦!”……童声稚语闪烁着儿童诗性的光芒!
  (2) 画面想象。儿童诗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儿童去发现儿童诗的美,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在想象中感受到童诗带给他们的快乐。《乡下孩子》是一首有趣的儿童诗,诗中描绘的时光是充满快乐的,“捉蝴蝶、挖野菜、含草叶、逮小鱼”,这些场景带给同学们无尽的遐想,“撑圆了小猪的肚皮、乐坏了馋嘴的猫咪”,传递着无穷的快乐,这些画面带给同样身在农村的孩子以生活的气息,让城市里的孩子对乡村生活多了一份向往。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展开有趣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领略儿童诗的美,感受到儿童诗的魅力。
  3. 唤醒。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在儿童诗的教学中,需要还给儿童诗意的天空。教学中,教师是一名“唤醒者”,应该以“诗心”“诗教”,点亮儿童心灵的诗情,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诗性智慧,让他们徜徉在儿童诗的海洋中,享受一个完整的世界。我在引导学生们读王宜振的《豆叶上,一只蝈蝈在叫》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同学们,文字是有温度、有聲音、有丰富的感受的,再静静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是否会有新的感受呢?”在我设置的宽松的语言环境中,他们冲破了人与自然理性的界限,打开了自己的思维,把自己变成一只蝈蝈:“蝈蝈叫得很开心,他想叫醒小甲虫来陪他玩耍。”“葡萄在蝈蝈的叫声中成熟了,葡萄一定很甜,她会感谢蝈蝈的。”“小蜻蜓会请蝈蝈欣赏她的舞蹈,蝈蝈一定会笑着表扬她。”……
  如果让成人来进行阅读,未必能够产生这些联想。究其原因,是儿童的诗性智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赋予万事万物以鲜活的生命,他们的诗性智慧让诗歌的文字在他们的头脑中鲜活起来。儿童们能够把世间万物赋予生命,同时,他们也能将自己放入具体场景中,幻化为世间万物。教师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儿童的泛灵性,因为只有具有泛灵性的儿童才能真正展现诗性智慧,才能在诗性智慧的引领下真正展开想象的翅膀。
  4. 培植。儿童独有的质朴诗性智慧使儿童极具个性和魅力,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儿童诗的创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培植。
  (1) 体验。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老师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但大部分体验活动都是虚拟的,基本都是成人的体验以及一些有关科学的认知活动。其实,对儿童来说,真实地体验生活,不仅是培植儿童诗性智慧的出发点,也是儿童进行童诗创作的出发点,儿童诗的创作是以深度的人生体验和广泛的日常生活体验为根基的,带领儿童进入真实生动的世界,让他们在这个基础上来感受自然、体验情感、探寻生命的意义。这些体验有助于儿童表象的再现、生活经验的积累、语言的发展、想象能力的训练,只有在这个真实体验的世界中,儿童才能获得诗性的智慧,才能创作出有生命活力的诗歌。
  (2) 创作。在儿童诗写作内容的开发中,我经常帮助学生建构一定的写作图式,教给他们一些方式方法,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我发现,同学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思维上的自由,因为自己领悟到的,比教师强加的更能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比如,我在带领学生们读完《做一片美的叶子》后,让他们也来写一写叶子。我课前布置每人带一片树叶。课堂上,我让同学们说一说,你见到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有的说是绿色的,有的说是椭圆形的。于是,我引导他们,你们刚才是通过看的方式来了解叶子的颜色、形状等,我们还可以怎样去观察树叶呢?他们恍然大悟,思维一下子被打开:“可以摸一摸。”“还可以闻一闻。”“还可以听一听。”……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知树叶,抱着一种审美的态度来感知树叶,调动起全身的各个细胞参与感受,他们审美的心理空前活跃,产生了审美的联想和想象。接着,我让他们交流自己观察后的感受,他们的回答超乎我的想象:“树叶像大树的耳朵,倾听着大自然的声响。”“树叶像一张张小手掌,在风中为大树欢呼。”“落叶像一只只蝴蝶,在树林间自由飞翔。”……我把几个学生的回答连在一起,他们惊喜地发现,那就是一首精美的小诗。“如果这树叶落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惋惜的神态在同学们的脸上呈现,他们此时就把自己当成了一片片落叶,“落叶从书上飘落,风中传来了一声声叹息。”“落叶张开自己的小手掌,跟大树妈妈说再见。”……教学中,我利用学生们的观察与体验,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了叶子的身上,让树叶产生了自己的心理体验,通过移情、想象让他们的诗性智慧得到体现,忘我地沉浸在了树叶的空间里,和树叶融为了一个整体。
  要想让学生们创作出生动的、有生命力的诗句,教师要引导他们打开思维大门,多视角、多种方式参与体验,带领他们进行想象、思考,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形成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墟沟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经济全球化和物流科技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竞争主体的改变和不断发生的干扰事件,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深刻变革。如何在激烈的竞争和频繁的干扰环境中,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改善供应链
“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是语文心理能源的“统合力”。我们要进一步追问:这里的“统合力”之本质内涵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心理能源统合的过
期刊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力量的公立医院,其改革进程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以法人治理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但是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治理状况仍不容乐观。一直以来,学术界主要借鉴公司法人治理理论,来探讨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问题,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法人治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以公司法人治理的内涵作为切入点,分析出我国公立医院
  2008年,爆发在美国的金融次贷危机如地震引发的海啸扫荡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各国的经济不同程度地遭受到冲击和影响。在似乎万劫不复的经济灾难中,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屹立
一、 乐“学”——有效教学的前提  语文课堂应该充满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应是学生生命得以快乐成长的“娱乐场”。学生愉悦的心境是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教师以视频激趣,在读熟文本的情况下,通过表演,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走进文本,乐意去学习,自然地去捕获知识。  【片段一】  师:咱们现在把准备好的头饰带上。瞧:多可爱的小红马和小骆驼呀!有一天,小骆驼来到清
期刊
我县开展的“小学语文‘语用’教学观摩活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成功的语用教学需要教师灵敏地捕捉课文语言文字训练点,以此为支撑,适时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需要我们采取以下举措:  一、 以形象生动的字词表达为基本点  准确地理解、积累与运用字词,不仅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本要义。所以,聚焦口语交际,必须以形象生动的字词表达为基本点,让学生在曼妙的词语密林里自由穿行
期刊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比阅读,可以引领学生从文章体裁到语言表达,从结构形式到人物塑造,从课内到课外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以对比串联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智慧阅读。因而,笔者尝试在各类文体中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直面各类文本的特质,使学生能智慧掌握阅读不同体裁文本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 对比——智慧阅读说明文  小学阶段,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对比,带领学生找出说明文文本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