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秋色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p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郁达夫《故都的秋》,我突然想起了校园和家乡的秋天。
  校园里梧桐树的叶子落了满地,从窗户往外看,整个校园,没有萧索悲凉,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早上下楼,看到打扫卫生的同学用力把叶子扫到一边,叶子便在空气中飞舞,似乎可以听到“呼呼”的响声,“唰——唰——”,那扫帚与地面磨擦的声音穿透了我的视线。
  常青树依然挺立,精神抖擞地立在秋风中,一点也不畏惧突然降低的温度。捡一片梧桐叶,在上面写几句诗,夹在书页中,连书也浸润了秋天的味道儿。
  穿上了五彩缤纷的外套,围上围巾,鲜艳的色彩便充满校园,压倒了枯草带来的荒凉。操场上大片大片的枯草倒伏在地上,裸露出褐色的泥土,却显出一种生机——因为有人在上面奔跑戏谑。
  大概是因为在秋天出生的吧,我对秋有着特别的喜爱。星期天的傍晚,我和其他同学一起在操场上收集一大堆枯叶子,一把火点着,火苗霎时蹿向天空,映得天空变得橙黄,火堆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我们围成一圈手拉着手,绕着火堆转,火焰映红了每一个人的笑脸。火星向外蹦,像烟花一样炫目。
  出了校园,最爱去的便是小桥。河水在这个季节减少了很多,河旁边有枯黄的芦苇,盛开的野菊。除了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儿,还让人想起各种斑斓的童年。电线、大树的枯枝,把天空分割成许多块,山腰小屋升起袅袅炊烟,完全消散了“凄凉”这类的词语。
  我跟爸爸回老家祭祖,走在乡间小路上,悠闲地打着口哨,反而觉出一种轻松快活。
  山上干农活的人,隔着旷野大声地叫喊、应答,嘹亮无比。乡间的金嗓子大概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吧,质朴得没有一丝杂质,那声音的穿透力,把树上的枯叶都振得发抖,你听过那样简单的声音吗?蹿上天空,划过候鸟的脊梁。
  折一枝野菊,一路歌唱,一路芳香,来到三岔路口那棵大树下,大树不知多少岁了,粗得不像话,歉意地立在这路口,多少代人都舍不得砍倒它。它的枝丫伸向天空各个方位,像是在乞求什么,渴望什么,最后一片叶子也落在了脚下。我坐在树下,看爸爸费力地向枯草深处走去。孤零零的墓碑落满枯枝败叶,这秋天,本是一个离别的季节,看到坟墓,心情便沉重起来。
  这秋天里,还可以干很多事情。
  比如,“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大树底下“泡一壶茶,朝东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不过,这类的事情不适合我们做罢了。
  郁达夫的秋天里满是眷恋,我的秋天里满是怀想。
  我也想再与家乡的秋重逢,像很久不见的朋友一样,互相拥抱,轻轻问一句:“你还好吗”?
  
  名师点评
  
  秋天,对于孩子们来说的确是个金色的季节,不仅是因为大自然的颜色,也因为孩子们的欢欣。可是这儿时的秋色在如今都成了“流年”,只能作为一种美好的记忆收藏了,本文氤氲着淡淡的眷恋,有一点《故都的秋》的味道儿。值得称道的还有作者对文字组合的能力,用诗歌陌生化手法写出来的句子,让文章新奇又觉得有味。
   (十堰一中闵长春老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