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色训练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5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学习语言,就是要以“文本语言文字”为依托,具有初步“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不断地从生活中,从课外阅读中,拓宽语文学习的路径,自觉吸收典范的语言特色,逐步形成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语言;语言特色;表达风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7-0113-01
  
  吕淑湘先生曾指出:所谓语文,就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结合体。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从语言的发展规律来看,学习语言的过程,更是一个寻找规律,形成语言特色的过程。那些文学大家,语言大师,都在漫长的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别具风格的语言特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特点,关注语言现象,寻找语言规律,学习巧妙地语言表达形式,从而实现真正地“会学语文的目的”。
  《课标》明确地提出了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但创造性阅读能力不是学生头脑固有的,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般来说,阅读能力的发展大致呈由低到高的发展态势:从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继而到批判的创造性阅读,来实现个性地品悟文本内涵,提高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然而,要想实现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语言学习营造一个“模仿→变化→创造”的氛围。首先进行正确的学习,其次是熟练地运用,最后,达到“举一隅,而三隅反”的教学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潜心钻研,就会发现许多语言现象,根据这些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深入地来理解作者的用意,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之所在”。
  一、发现特点,感受风格,品悟内涵
  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典范的文章,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摹本。因此,教师要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教育教学中,结合着具体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并且从中积累这些有特色的语言,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言语,丰富自己的“语言库”,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春到梅花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很好的范本。在每次阅读时,笔者的头脑中会时不时地呈现那梅花盛开,人流涌动的景象。那些优美的,有语言特色的语句陶冶着心灵。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本文的语言特点,提示语言现象。
  在教《春到梅花山》这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阅读去发现其中的语言特点,相信,这样对于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是十分有好处的。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首先从语感上感觉其中的不同,使学生在读中品悟着其中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朗读对比,使学生体验句子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并且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在表达什么
  意思呢?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叙述呢?”学生也做出了相应的思考性的回答。
  通过这样的两组句子的比较,不言而喻,作者的表达是那么精妙,牵动人心,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因此,在教学中,要发现这样的语言现象,来帮助学生找寻规律,感受其中的特色。对于语言本体有了深入细致的品味,自然就会领会到其中的思考内容。
  二、掌握特色,充实内在语言
   “苏教版”的课文中,有许多很优美的文章,其中有语言大师的文章,在他们的文章中出现了很多特色性的语言,因此,在学习其文章时,就要来关注其中的特色,从而更加有效地理解文本的内涵,逐步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言语。
  在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用意识地将有特色的语言来提炼
  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那么,就会对学生日后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会成为学生进行良好阅读的前提,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阅读理解中,养成从文字本身入手,来精心品读文章,真情品悟文本的内涵。
  三、品词悟“道”抒真情,精雕细琢著文章
  学习语言的过程,不能局限于课本。在课外阅读中,将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优美的语句作为典范语句,作为“摹本”,使学生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逐步地品悟语言的味道,感受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寄予的真情,从而影响自己的写作。
  最近,在几次习作中,笔者发现了在学生的习作中,有一些语言化用现象,这使我的心感觉到一种甜美。因为,在我国语言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有好多名人都是化用前人的佳句,来表现当今时代的景象。这种“语言化用现象”,也正是学习语文所必要的。
  有一名学生在《友爱在同学中》一文中,自己生病到医务室去挂吊针,心里非常着急。于是这样写到:“我感觉每一秒都是那么漫长,我盼望着,盼望着早点挂完,盼望着早点回到温馨的教室,盼望着早点和同学们玩耍,盼望着……”其中这一段,小作者很明显地借鉴和化用了《春》当中的语句,这样的借鉴使文章增添了色彩。
  还有另一名学生在《友爱在集体中》一文中,多处活用了文本当中的语句。这使得文章增色许多。如:她这样写到:“以前,我总以为朋友之间的友爱只是嘴边说说的事了,决不会出现那种
  纯真的使人留恋的情感。”这句活用了老舍先生《林海》一文中的语句;她还写到:“我紧紧地抱住了我的同学,真的不忍心让她走,泪水迷糊了我的视线。”这一句小作者活用了《别了,我爱的中国》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两个句子,这样的恰如其分的运用所学的语言,不正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吗?在这篇文章里,小作者还有这样的一句话:“晚上,夜深人静,我还翻来覆去睡不着,此时,心里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停下来,真情能够留下来……”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小作者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其中,她融会贯通地活用了自己地语文文本中所学到的知识、那些有特色的语言。
  总之,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细心关注有特色语言现象,并且有意识地去借鉴,那么,就会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同样,也会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会精心雕琢出一些有韵味的好文章来。找寻语言特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注这样的特色语言,会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提高品悟文本的水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