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AndSee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语言是社会生活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文化发展传承中起很大的作用。语言反映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反过来,文化则是孕育语言的土壤。本文通过地域特征文化、历史文化、风俗宗教文化等方面对英汉习语形成的影响,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习语
  引言
  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承载并表达文化,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最重要手段。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自然积淀形成的,不仅言简意赅、形式简练、形象生动、趣味隽永,而且包含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因而其被称作“风俗化石”。习语与民俗文化相生相成,以此为切入点,既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文化,又可以进一步理解习语与民俗、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本文以英汉的习语为例,看其文化对习语形成的影响,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渊源。
  一、习语的概念及其特点
  习语(idiom)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经过长期使用、千锤百炼而造就的语言形式,因此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简洁、表达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是语言词汇的精华。习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语义上具有整体性,其的使用给语言增添了色彩。习语从广义范围上通常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俚语和典故,汉语中还包括歇后语(骆世平,2005)。
  习语具有与其他语言结构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习语是不能改动的;习语中的任何词通常都不能以其他同义词代替;习语中词的排列很少能加以变动;措词和搭配的改变通常都会破坏习语,或可能使之变得无任何意义(McMordie,1954)。例如英语中的make haste(赶快)不能在中间插入宾语,把它分开成make him haste,这样的话就失去了原来的意思。此外,虽然有的与习语中的某个词与意义相关,但是习语并不是每个词语意义的简单相加。例如rain cats and dogs(下倾盆大雨)就不能单单从词面意思进行理解。又如face the music是指“勇敢面对”,与字面意思毫不相干。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如a pretty kettle of fish是“一塌糊涂、一团糟”的意思。因此,习语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记忆学习,而不应仅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因为那样有时会南辕北辙。
  二、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十分复杂,不同的学者像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E.B.Tylor)曾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他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概括,并试图通过列举的方法涵盖文化覆盖的内容。然而,文化包含的方方面面是不能够列举完的。有的学者从历史角度出发,对文化进行概括,如美国文化语言学的奠基人萨丕尔(E.Sapir)把文化定义为文化被民族学家和文化史学家用来表达人类生活中任何通过社会遗传下来的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Sapir,2004),这个更多强调的是文化的社会遗传性与传统的特性。我国的文化学者陈华文(2001)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文化辐射的范围包罗万象,大到人生观、价值观,小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语言方式、道德规范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面,无所不存,无处不在,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合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映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杨自检,2002)。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作用,可以说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三、习语背后的文化因素
  习语的形成与语言所属的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产生习语的温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民族文化,就是各民族在生产劳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与传统,其中包含历史、语言、风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婚姻习俗,等等。习语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千锤百炼而成的语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风情民俗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习语极具文化内涵,习语从文化中产生,反映文化的各个方面。
  英汉两民族相隔千山万水,不同的环境造造了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模式和表达方式。本文从地域特征文化、历史文化、文学作品、风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对习语的形成的影响进行探讨,揭示习语背后的文化渊源。
  (一)地域特征文化对习语的影响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国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其特点是雨量充沛、风大雾多、冬季温暖,并且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与渔业发达,形成了很多与水、鱼有关的成语,如to tide over(顺利度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to drink like a fish豪饮(牛饮);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 big fish(大人物);to follow (take) the sea(选择职业);all at sea(不知所措);half seas over(酩酊大醉);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进退维谷);a dull fish(迟钝的人); neither fish nor fowl(不伦不类,非驴非马);teach fish how to swim(班门弄斧),等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具有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农耕方面的习语,如瓜熟蒂落,骨瘦如柴,众人拾柴火焰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青黄不接,依葫芦画瓢等。另外,中国多名山大川,因此也有很多关于山川的习语名词,如寿比南山、开门见山、泰山北斗等。此外,我国盛产竹子,竹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许多与竹子有关的习语,譬如罄竹难书、势如破竹、节外生枝、竹篮打水一场空、立竿见影、雨后春笋等习语。英国因为气候不适合竹子的生长,所以有关竹子的表达远不如汉语中的多。由此可见,地域特征文化对习语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
  (二)历史文化及文学作品对习语的影响
  英汉民族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著名的历史人物都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之中,形成了许多妇孺皆知的习语,如英语中的burn one’s boats(bridges)(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原指古罗马朱力斯·恺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后来就把船给烧了,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不可后退的意思),相当于汉语的典故成语“破釜沉舟”。再如meet one’s waterloo (出自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之战中惨痛失败的历史事件),类似于汉语中的“一败涂地”。中国历史悠久, 产生了很多典故, 如众人皆知的“卧薪尝胆”、“四面楚歌”、“三顾茅庐”、“桃园结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水落石出”等。
  另外,文学作品中也产生了许多习语或成语。如one pound of flesh(割肉还债) 出自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 Man Friday(得力助手,忠实仆人) 出自笛福的小说《鲁宾孙漂流记》, blow hot and cold(喜怒无常), ass in a lion’s skin(狐假虎威),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则源自《伊索寓言》,而 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杀鸡取卵)源于希腊寓言故事, 等等。汉语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朝三暮四”出自《庄子》,“柳暗花明”出自陆游诗词《游山西村》,而“青梅竹马”则出自李白诗词《长干行》,“洛阳纸贵”则来自于左思的《三都赋》。
  (三) 风俗观念对习语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总称,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作为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文化对有些习语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崇,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把它作为民族崇拜的图腾,把自己比作“龙的传人”,并且把龙用进许多成语里,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望子成龙、乘龙快婿等,古代帝王则把衣服绣上龙,称之为“龙袍”。西方人对“dragon”却无好感,认为它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把“dragon”看做是灾难的象征,如圣经中把撒旦比喻成“dragon”。
  英国人比较推崇狮子,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把它当做勇猛和权威的象征,并自称为British Lion,把“狮子”作为英国的国徽。因此,在英语习语中有不少有关狮子的习语,如他们把有名望的人称为a great lion,形容某人勇敢时说as brave as a lion,在表示敢于向有势力的人挑战时说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把巨大的障碍说成lion in the way,要吹捧某人就说make a lion of,最大的份额成了lion’s share,等等。然而,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如虎添翼、猛虎下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另外,中西文化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同的,这些喜好对习语也有许多影响。例如在汉语中,黄色被看做是土地的颜色,而土地对中华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土地之色被看做帝王之色,在古代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尊严,如“黄袍”、“黄榜”,穿黄色的衣服是帝王的特权,中国人也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黄色代表“胆小、卑劣”,如yellow belly(胆小鬼),yellow streak(生性软弱),yellow dog(卑鄙的人),yellow looks(指阴沉多疑的性格)(Robin,1975)。又如中西方文化中对红色持有的不同态度,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大吉大利”,而在西方则被认为“不祥之兆”,以上这些足以证明人们由于风俗、观念的不同而创造了不同的习语,也可以看出风俗文化对习语的影响。
  (四)宗教文化对习语的影响
  每个民族各自具有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人们信仰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是万能神的象征。许多习语就与其相关,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d forbid(苍天不容),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doubting Thomas(不肯相信别人的人),Old Adam(既可指人类的始祖,又可指人类原始的罪恶本性),the apple of one’s eyes(掌上明珠),writing on the wall(指灾祸的预兆)等。
  在中国,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成语,如万劫不复、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借花献佛、五体投地、立地成佛等习语。另外,道教和神话故事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汉语中许多日常习语的形成也与它们密切相关,如牛郎织女、美若天仙、昙花一现、炉火纯青、灵丹妙药等。
  结语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生存的基础,是语言的生命之源,反过来,语言又反映了文化。习语源于生活,是英汉语言各自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精品。本文通过对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习语形成的影响,可以看出文化与语言的紧密相连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文化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但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符号和载体,记录和反映了特定的文化风貌,是文化这座百花园中一朵瑰丽奇葩。
  参考文献:
  [1]McMordie, W. English idioms and how to use The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2]Rubin, J.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J].TESOL Quarterly,1975:41-51.
  [3]Sapir, E.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2004.
  [4]Wardhaugh, 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Oxford:Wiley-Blackwell,2009.
  [5]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6]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7]杨自检.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在摄影术发明将近20年之后的1858年,法国摄影家纳达尔,首次乘坐热气球,在高空拍摄下了地面的景物,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高空摄影家。今年,世界各地都在举办空中摄影150周年的纪念,我们也把纳达尔的事迹介绍给大家。    纳达尔出生于1820年,从小家境富裕,学习医学。1833年,他父亲的公司倒闭,全家回到里昂。纳达尔转行做记者,后来又做过艺术评论家。这个时期摄影术在巴黎逐渐兴盛起来。纳达尔看到这个机会
电影《我在雨中等你》(The Art of Racing in the Rain)(西蒙·柯蒂斯,2019),由西蒙·柯蒂斯导演执导,米洛·文堤米利亚领衔主演,凯文·科斯特纳担纲配音,于2019年8月9日在全美公映。本片根据美国作家加思·斯坦同名畅销小说改编,从一只金毛犬恩佐的视角,讲述了赛车手丹尼的一段人生旅程。在家犬恩佐的内心独白或旁白解说的回顾中,它对自我、生命、婚姻、家庭和事业等所作出的深
摘 要: 本文以普通高校本科督导信息化为研究背景,探索交互型本科教学督导信息化体系和实现方法。首先基于本科督导发展现状讨论了教学督导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分析督导工作涉及的四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包括校方监督、院方督管、同级评议、学生反馈四项内容的交互型本科教学督导体系,最后确定了督导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和相关技术,为高校督导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本科教学督导 交互型 信息
摘要 格蕾丝一场“噩梦”的惊醒,开始了一个故事,在她的眼里,他者的离开意味着故事结束,然而真正改变故事的不是同者,也不是他者,而是叙事者。一种叙事,就是一种故事,《The0thers》正是以独特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一个观众期待视野外的故事。  关键词 叙事 导演 故事 观众    勒内·博奈尔指出“观众需要吃惊”。影片《The Others》最成功和最吸引人的地方却在于它的叙事结构方法和故事的精巧设
摘 要: 本文从解析人文关怀的内涵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对课堂中教师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进行透析反思,并提出以下建议以期改善现状:加强师范教育阶段中的情感教育,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情感型教师;推行课堂教学多元评价手段,注重对教师人文关怀的评价维度;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真正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关怀教育,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 课堂 人文关怀 教师  一、真实的课堂情境中缺少
摘 要: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在项目化课程改革背景下,完善办学机制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力争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成江西省特色专业,引领地区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专业建设目标 建设思路 建设内容 发展规划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院办学历史悠久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之一,办学四十年来,已为江西、沿海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培养输送了数千名
摘 要: 我们无法改变语文教育的大气候,无法改变语文低效教学的土壤,但可以改变自己,把握自己的方寸之地,尝试改变一些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不抱怨,不停滞,不张扬,但求实效,局部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许小小的行为改变,就可以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不可或缺的案例积累。作者与学校语文教研组的同事进行的追踪式课例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助推校本教研起了
摘 要: 教师对于学校发展的贡献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而是在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教师团体而产生的一种整体效应。因此,教师团队是一个协作系统,它的成长与发展靠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同时,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重任,有必要履行好“教师之师”的专业角色,通过有效的学校领导管理为教师团队合作的开展提供最佳成长环境。  关键词: 教师团队 合作 校长专业标准  在学校的改
摘 要: 大学生社团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教育引导模式,能够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本文分析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模式新探索的基础,对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功能及运行机制进行解析,并研究新教育引导模式,赋予大学生社团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功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社团 教育引导 新模式 
摘 要:于非闇重视继承古法,善于取法民间,强调生活体验,创新写生精神。他的工笔花鸟画,无论是在绘画技巧、艺术理论,还是在作品表达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传统工笔花鸟画重放异彩,为日后工笔花鸟画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于非闇;工笔画;成因  工笔花鸟画是中国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始于唐代,成熟于五代,鼎盛于两宋”,至明清文人画兴起后日渐衰微,到了咸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