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发展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小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完成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首先是担负主要责任的教育行政领导必须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营造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小学生,应该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学中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保证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设施,需配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NSTAR。多媒体教室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以上各环境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强化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好的课件设计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但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存在着一些不足,需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因地制宜地适时改进。如果学生实践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实践练习,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计算机实践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 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结束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把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激发式教学方法贯彻到底。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六小学 内蒙】
其他文献
数控技术可以说是21世纪机械制造业最重要的技术,它使各种机械制造领域都取得了质的飞跃。其高精度、高效率、高质量等特点不仅有效地保证了产品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也为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应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丰富的教学材料与适度的师生成比例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师生的共同成长,但是,目前在农村,相对集中的中心学校人数
基于本土文化资源的学生“草根”科技活动融人综合实践活动,凸显出“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载体的实践”两大特征。其资源的开发和载体的建设是“草根”科技活动持续生成的生
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科学更是担负着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人们常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动手做一遍。科学学科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究,要让学生们在科学课堂上“动”起来。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动口讲起来  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勇于发言,大胆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创建充分自由、大胆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
小学高年级阶段,两极分化的现象越发的明显,因此在一些小学中,“分层教学”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分层教学前,对于教学对象的分层也是很有必要的,对象分层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对象分层  在分层教学前要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分层,也就是对班级学生的分层。  对班级学生的分类,主要是由Benjamin Bloom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反馈——矫正性系统”这一阶段所得
目前我国最大混铁车的载重是360t,已不能满足运输高炉铁水的需要,开发400t混铁车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使用ADAMS软件建立了混铁车转向架及车体模型,设定了转向架与车架的约束关系
为了研究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原因和战略选择,将研究对象分为上市公司与公司股东及外部投资者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利用Logistic模型建立互动模型,得到了最优模型及互
产业集群研究中嵌入性理论深入不断拓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嵌入性成为衡量和鉴定产业集群与否的标志之一。在当前嵌入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集群嵌入性的现象、概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钻井设备和技术的发展,我国地质勘探作为主要行业建设急剧增加,也为地质勘探设备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机会。钻井设备的发展历史是在工艺技术进步以及人类的使用中,不断对地下矿产勘探进行开发和利用,以减少沉重的劳动,达到最大效率,最终获取更大的自由。这一历史过程充分体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钻井设备一直是密切互补的。在本文中,我们就国内钻井设备的问题展开了相应的讨论以及分析,并在未来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中的自然资源,当然是指那些我们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如稻草、各种树叶、各类种子、小石子等自然材料都可以是我们的自然资源。  一、关注乡土资源,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我园地处村镇,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