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内穴位电针干预对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影响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b16591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眶内穴位电针干预对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和动眼神经功能的改变。方法:将纳入的60例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眶内穴位电针刺激治疗,采用疏密波(疏波1 Hz,密波20 Hz),30 min/次,1次/日,每周5 d,共治疗8周;对照组给予调制中频电治疗,采用变频调制,中频载波频率4.0 kHz,低频调制频率0.2~150 Hz,20 min/次,1次/日,每周5 d,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的睑裂高度、瞳孔直径、对光反射评分、眼球运动功能评分、动眼神经功能评分及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睑裂高度[(6.16±1.96) mm]、瞳孔直径[(4.75±1.33)mm]、对光反射评分[(0.53±0.68)分]、眼球运动功能评分[(0.83±1.05)分]、动眼神经功能评分[(2.99±3.45)分]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4.85±1.92)mm、(5.78±1.16)mm、(0.83±0.75)分、(1.53±1.17)分、(5.64±3.57)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66.67%),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 P<0.05)。n 结论:眶内穴位电针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动眼神经麻痹后出现的眼肌运动功能障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原位激光开窗(ISLF)处理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通过鞘临时转流系统在术中维持脑灌注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TEVAR联合ISLF完成了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腔内修复术并应用血管鞘进行弓上动脉临时转流维持脑灌注的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Stanford A型夹层25例,Stanford B型夹层8例,壁间血肿9例,透壁性溃疡5例及主动脉瘤14例。评估手术成功率、主动脉重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恢复期伴吞咽障碍的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综合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生物反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综合治疗组在生物反馈组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渗透-误吸量表(PA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估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进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情况、舌骨向前位移(H
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可能需要再次住院和二次干预治疗。其中以Ⅱ型内漏最为多见。目前国内外关于Ⅱ型内漏的转归、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针对目前Ⅱ型内漏的诊治现状和焦点问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并结合本中心临床经验,做出归纳,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弓及弓上分支血管解剖基线数据的测量,为主动脉弓部疾病及分支重建的腔内治疗策略选择和器具研发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1年8月至2021年11月连续收集的500例非合并主动脉弓部疾病患者基线及完整的CTA影像学资料,通过Mimics 10.0软件重建图像并记录和分析主动脉弓及弓上分支血管的解剖参数。结果:主动脉弓分型,Ⅰ型269例(53.8%),Ⅱ型149例(29.8%),Ⅲ型82例(16.4%)。主动脉弓分支类型,标
目的:总结分析应用原位开窗和烟囱技术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并采用原位开窗或烟囱技术重建弓上分支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分支重建方法的不同分为原位开窗组和烟囱支架组,比较两组间的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及弓上分支血管通畅率等,并进一步对弓上单分支和多分支重建进行亚组分析。组间比较采用n t检验、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n 结果:75例患者中,采用原位开窗41例(原位开
股动脉损伤是下肢动脉损伤的常见类型,其损伤机制和临床表现复杂,常合并多种并发症,诊疗难度大,有一定的误诊率及截肢率。本文从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式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总结股动脉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肾病综合征(NS)并发症包括感染、血栓事件、急性肾衰竭和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栓塞事件的主要因素,NS患者的治疗常结合抗凝抗血小板来预防血栓的发生,但临床首发症状为动脉栓塞的NS患者,治疗过程则变得复杂,查阅文献,动脉栓塞合并NS病例少,预后不佳,截肢率高,针对病例的特殊性,在此做病例汇报。
目的:观察减重平板训练(BWSTT)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8例分为FES组19例、BWST组19例和联合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早期常规康复治疗,FES组在早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BWSTT组则增加BWSTT治疗,联合组在早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BWSTT联合FES治疗。3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均为3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
目的:运用三维步态系统观察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廓清策略。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观察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最小足廓清(MTC)及其变异性,绘制摆动相足趾运动轨迹,并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步态参数与MTC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偏瘫侧和非偏瘫侧的MTC分别为(12.01±3.36)mm和(22.38±5.51)m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6.94±3.0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 P<0.05)。观察组
目的:观察姿势控制联合运动训练对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手法复位后盘髁关系的影响。方法:选取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手法复位成功者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2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运动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姿势控制训练,康复训练每周5次,共4周。比较2组患者手法复位后即刻(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训练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最大主动张口度,并于6个月后复查MRI评估两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的盘-髁关系,观察其在位情况。结果:①经4周训练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疼痛VAS评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