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一点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cheng8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近几年,我们每周抽出两节课的时间试着开设漂读课,以期在传承中华文化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讨。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的效率,我们作了许多摸索。进行旁注式阅读这是我们一直在做,并且感到是比较有效的一种阅读方法。
  旁注式阅读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淀与阅读对象进行广泛的对话交流。我们给学生提供的阅读内容主要是中外名著和精美的短文,学生在阅读时要吸收文章的营养这是必然的,但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学会有自己的体悟和见解,“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然,我们不仅会失去自我,而且也不会真正获取书中的养料。正是居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在阅读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旁注,来与文本对话,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学会以笔言事,养成勤动笔的习惯,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以笔言事既有利于促使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强化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阅读时把自己的思维成果以直接的批注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是对他们个性化思维成果的尊重。这种文字留存的旁注,也是学生间实现交流和思维碰撞的捷径。它是学生阅读中问题生成、引发思考,甚至是二次创作的很好的载体。
  我们在教学引导中,首先是解决学生不敢动笔的心理问题,学生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感到不敢动笔,面对经典,面对美文,只有顶礼膜拜、自惭形秽的份,哪还敢动笔?要“仰之弥高”更要“钻之弥坚”。要克服这种心理,我们可以示范引路,可以师生共读,可以交流碰撞,由点及面,由浅入深,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去发展学生,在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收获中不断去突破心理障碍。其次是我们自己也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守望麦田,不能急功近利,引导学生进行旁注式阅读,需要指导老师有一个对信息的精心收集、对内容和要求不断调整的过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历了许多困惑,但我们一直坚信,对困惑的解决就是最大的教育收获。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旁注的指导。从旁注的内容上,我们主要运用感悟联想式旁注、品析评价式旁注、疑问质疑式旁注这三种形式。感悟联想式旁注是一种较为初级的形式,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某些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感悟,与自己的经历或者某些认知产生了共鸣,遇到这种情况就及时地用几个词或者字写下来,留存自己对阅读文本的初步感知。例如,一学生在读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章节后,在“雪下的正紧”这一句话的旁边写下了“收紧身子,裹紧衣服”的旁注,这与我们习惯性说“雪大风烈”的角度显然是不一样的,而学生的旁注正是从自身的切身感受来理解文本的。读《红楼梦》,“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有同学旁注“写人美,现实生活没有见过”,这种注释至少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记忆,也促使他们去不断思考阅读对象。关于品析评价式旁注,这是对学生更高一级的要求,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心有戚戚的时候,就要学会进行品味分析。这种品味分析不要和我们分析教材混为一谈,学生只是在阅读中偶尔为之,更不需要面面俱到,往往是一句话、两句话即可。《家》中,“你的心事我也晓得,然而我实在无法帮忙,我劝你还是顺从爷爷吧,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只有作牺牲的资格。”对这一段话,有学生在傍边写下了“句句在理,活画出了一个好似有担当,但只会委曲求全的大哥形象。”这种旁注完全可以见仁见智,让学生在文本的熏陶中,不断提升自己。至于疑问质疑式旁注,就是需要学生不要失去自我,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种疑问可以是语句表达,可以是内容安排;可以是对人,对场景,对词句的理解。阅读中,学生一定会有不能理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就是思考的结果,勇于提出问题,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而留下疑问,同学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
  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探索旁注式阅读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作者单位:湖北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我们的教学虽一直在改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教学中,物理教师要将课改新理念落实到物理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给自己定位,要用学生才是课堂主人的行为取代学生被动地在课堂上作为听众的角色,改变教学模式,让实验丰富教学课堂,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22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少语文较差的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有的爱劳动,有的喜欢体育运动,有的擅长文艺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可以迁移的。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从小培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学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中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技能,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技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221-02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这一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意在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解读文本与独立思考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点,而读者在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等方面的差异性及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多样性、模糊性为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土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富有
朗读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中建议讲求朗读方式的多样化,重视朗读技巧的指导。
以锻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能力、为创业而服务的中职语文教学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更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语文教学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运用语文知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让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学有所用”,体现自己的实用价值。本文从完善教材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素质等方面入手,探索了适合中职语文教学的方式和策略,以不
关于语文教学“高效低能”“少费差慢”的争论一直以来不绝于耳。客观来说,语文是一个特别感性的学科,在中国重理轻文的大背景下,身份一直都显得有些尴尬。长期以来,由于当前高考模式导致的功利意识,从领导到学生,都对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语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主观上看,我的想法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三个“割裂”:语基和阅读教学与生活割裂、古汉语教学与历史文化割裂、作文教学与个性思考割
摘 要: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情况,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制作调查问卷表向部分在校学生征询建议和要求的办法,针对结果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3-0050-02  DOI:10.16657/j.cnki.issn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朱自清《荷塘月色》选句  再品味,再推敲,再研究,总觉得意犹未尽,别有一番风味。在先生笔下,真正注重了文学的根本特性,启发人们对鲜活的文学意象或隽永的文学意境的鉴赏审美。品读之余你不得不佩服先生艺术手法匠心独运,更不得不为先生情感自然流露的传神之妙击节叹赏。  一、语义表现力非凡  这个句子用语极为深刻,表达效果历来为论家所称道。这一句中极富表现力的字的确理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