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尺度何以成为衡量历史进步的一元尺度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0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力尺度是衡量历史进步的科学尺度,这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判断.在马克思的文本语境中,生产力尺度并非仅指作为历史客体的生产力,它还兼具主体性意蕴,具有“生产力与个人之间的价值关系”这一本质内涵.生产力尺度既是衡量历史进步的科学尺度,又是衡量历史进步的价值尺度,科学性与价值性不但不冲突,反而自洽地共存于生产力尺度之中,构成生产力尺度的两重维度.在深刻剖析生产力尺度本质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生产力阐释的全面性视角,生产力尺度便获得其完整的规定性,成为包含物质生产力与个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人的自身生产力与个人之间的价值关系、社会关系生产力与个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及精神生产力与个人之间的价值关系等四个层面的生产力尺度体系,以上四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力尺度成为衡量历史进步的一元尺度的内在根据.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发展的深度变革,对于如何处理已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式工业建筑,如何有效保护并活化利用遗留下来的大批量工业文化遗产,成为我国工业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工业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命脉,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及经济价值.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统筹城市的文化特性、审美特性、地域习俗等关系,加强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下的城市功能复合、更新以及延伸,保存工业文化印记,激活传统老工业
《民法典》之中存在着诸多的有名化原则和无名化原则,构成了一个具有灵活开放性而非垂直封闭的“原则体系”.每一项原则背后都有着特定的价值关怀,决定和支撑着具体规范的设计和运行.诸多原则之间形成的复杂关系形态,集中反映了民法的规范主线与规范例外之间的交错互动性.理解与掌握《民法典》的要义和适用其具体规范,既需要从原则出发,也需要回到原则.
《民法典》中关于居住权的规定较为原则与概括,不能适应复杂的实践需要.相较于合同方式,民法典对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规定更为简略,如何判断遗嘱中设立居住权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意思表示冲突、意思表示附条件或附期限等问题,均属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面临的独特性问题.以居住权的理论和一般规定为依据,结合继承制度的理论和规定,对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特殊问题予以探讨,可以丰富和完善民法典的居住权规则,让居住权制度更好地发挥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