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评价小梁切开术治疗婴幼儿型青光眼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随访19例(31只眼)行小梁切开术治疗的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角膜横径、杯/盘比及手术并发症,回顾性分析手术疗效.结果 至末次随访(术后1~80个月),23只眼(74.2%)成功.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较术前降低(t=2.15,P<0.05);角膜横径减小(t=2.15,P<0.05);平均杯/盘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
【机 构】
:
266003,山东,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266003,山东,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266003,山东,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266003,山东,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小梁切开术治疗婴幼儿型青光眼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随访19例(31只眼)行小梁切开术治疗的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角膜横径、杯/盘比及手术并发症,回顾性分析手术疗效.结果 至末次随访(术后1~80个月),23只眼(74.2%)成功.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较术前降低(t=2.15,P<0.05);角膜横径减小(t=2.15,P<0.05);平均杯/盘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P>0.05),但手术成功者的术后杯,盘比较术前减小(t=3.08,P<0.01).10例(17只眼)患者配合视力检查,矫正视力在0.02~0.5之间.除20只眼术中前房出血外,所有患者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小梁切开术治疗婴幼儿型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应作为婴幼儿型青光眼的首选手术治疗方式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观察手术前后黄斑劈裂腔与ERG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5例(32眼)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其中6眼伴视网膜局限性浅脱离)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观察手术前与手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轴、OCT、ERG的变化.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轴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黄斑劈裂腔的大小与ERG各参数的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手术前
目的 对比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和传统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能量的使用和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对2013年4~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手术的白内障患者167例(170只眼),根据术式不同分为2组.实验组68例(70只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99例(100只眼),行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
目的 观察超高度近视眼眼底漆裂纹及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红外照相(IR)、自发荧光(AF)、红外自发荧光(IR 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同步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患者中选择屈光状态>-9 D近视患者22例41只眼进行眼底IR、AF、IR AF及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比分析各图像特征.
目的 利用RTVue OCT对POA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厚度进行分析,尤其是视神经节细胞层,探讨其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临床诊断为POAG的病例76例(91眼)纳入本研究,分为早期30例(30眼),中期25例(29眼),晚期21例(32眼);选择32例(32眼)年龄、性别构成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RTVue OCT对受检眼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用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中央角膜厚度的高眼压症患者校正昼夜眼压及临床处理及随访结果.方法 对2007年5月到2013年7月在静安区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112例(216只眼)高眼压症患者,按中央角膜厚度(CCT)值分为A、B两组,对昼夜眼压值进行校正,并绘制校正眼压曲线图,对以下三种情况视为异常眼压,予以药物干预:(1)昼夜校正峰值眼压≥23 mmHg; (2)昼夜眼压波动>8 mmHg; (3) 24 h
患者女,17岁.于2009年12月20日因双眼外斜来我院眼科就诊.查患者形体瘦长,身高约175 cm,体重50kg,四肢细长,肌肉发育不良,头颅畸形狭长,鸡胸,指趾呈蜘蛛状,脊柱无侧弯,智力及神经系统发育良好.
目的 分析白内障手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的原因,证实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uch Endothelial Dystrophy,FED)是白内障术前检查不可忽视的眼部疾病.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因白内障手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角膜移植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白内障手术方式、人工晶状体类型及合并的眼部疾病.选取其中行单纯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
目的 比较双眼植入ReSTOR+3D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与传统球面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后全程视力和立体视觉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在上海公利医院眼科治疗的病人18例(36只眼)植入ReSTOR+3DMIOL(SN6ADI),20例(40只眼)植入传统球面SIOL(SNt0AT).以术后第二眼为标准随访3个月.测两组的远、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
例1男,42岁.患者自幼视物模糊40余年,加重3年于2011年12月5日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治疗,曾于他院诊断为先天性白内障(双).查体:视力:右眼:0.02,左眼:0.03,双眼矫正视力不提高,双眼眼压:17 mm Hg,双眼眼球水平位快速震颤,角膜直径约9 mm,瞳孔不圆,位置下移,直径约3.5 mm,5点位虹膜根部缺损,晶状体核呈棕红色混浊.右眼眼底:视盘色淡红,边界不清,视网膜下方呈扇形灰白
目的 探讨晶状体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B超、和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对急性PACG患者40例(80只眼)、慢性PACG患者40例(80只眼)和正常人40名(80只眼)的眼前节参数进行测量和计算,对晶状体参数与前房深度和房角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和慢性PACG组与正常组比较,晶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