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塔·卡茨:恐怖组织最害怕的女人?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奇的早年经历让卡茨在不少人看来具有某种“超人”特质,似乎她就是为追击恐怖分子而生。
  15年过去,“9·11”依然是美国民众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这场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拉开了全球反恐大幕,也使不少民间反恐情报机构涌上潮头。其中,53岁的丽塔·卡茨参与创办的搜索国际恐怖组织情报集团(SITE Group)最为著名。西班牙《世界报》形容卡茨是“恐怖组织最害怕的人”,并把这家机构称为“全世界非政府反恐组织的排头兵”。
丽塔.卡茨

  传奇的早年经历
  “娇小的身材、暗色的皮肤、棕色的眼睛反映着多变的情绪,当她紧张激动时,几乎无法站立。她口若悬河,一开口能说上10分钟!”这是《纽约客》2006年5月一篇人物特写对卡茨的描述。
  能讲流利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的卡茨1963年出生于伊拉克南部石油重镇巴士拉一个犹太人家庭。她幼年时家境殷实,但在1968年,经商的父亲被控是以色列间谍,他们的财产全部充公,父亲也在一年后被当局处以绞刑。此后母亲带着她和另外3名子女逃离伊拉克,经伊朗进入以色列,定居在海滨小镇巴特亚姆。
  卡茨高中毕业后在以色列国防军服役,之后在特拉维夫大学学习政治学,做历史和中东问题研究。她是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曾表示不愿离开以色列,但1997年,她当医生的丈夫获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内分泌学奖学金,全家人因此搬到华盛顿工作生活。
  传奇的早年经历让卡茨在不少人看来具有某种“超人”特质,似乎她就是为追击恐怖分子而生。卡茨自己也承认,父亲的死引发她对中东地区政治的兴趣。
  “当你在伊拉克这样的地方长大,或许你能了解一些阿拉伯人的想法,以及他们能做出什么事来。”卡茨告诉《纽约客》记者。
  恐怖危机中趁势而上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恰逢美国情报收集遭遇互联网冲击的年代。不懂变通的美国官方依然仰仗特工和卫星来获取情报,殊不知网络上的大量开源信息让不少民众自行成了侦探。卡茨来到美国后的第二份工作便与此有关。
  凭借语言和网络技术优势,卡茨加入史蒂文·埃默森领导的反恐调研机构“调查研究中心”,通过分析税收记录、信用报告等开源信息,摸清美国的个人或组织与海外的资金往来,以此判断他们是否为极端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不仅如此,卡茨还假扮教徒暗中调查宗教极端组织的集会和募款活动,以确定哪些组织和机构会资助自杀式袭击者。因太过投入,卡茨经常夜不归宿、去外地出差,又不告诉家人具体事由,致使丈夫一度怀疑她出轨。
  1999年12月,卡茨在白宫的汇报震惊四座。人称反恐“沙皇”的总统反恐事务顾问理查德·克拉克要求“调查研究中心”做一个有关北美地区宗教武装组织的报告。通过调查公开记录,卡茨相信自己发现了由哈利勒·迪克和陶菲克·迪克兄弟等人经营的一个北美“基地”组织分支。她在白宫向克拉克等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汇报了这些发现,据称让官员们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些民间人士仅通过公开记录就能调查得比联邦调查局还详细。
  克拉克后来在《反击一切敌人》一书中提到了卡茨和埃默森,说他们经常会向白宫汇报有关“基地”组织在美国活动的情报,包括宗教极端组织网站、涉恐组织以及恐怖嫌疑人的电话和地址等,而这些都是克拉克从政府其他部门无法获得的信息。
  2001年“9·11”事件后,卡茨的事业更是风生水起。她于2002年与乔希·德文共同创办了监控极端组织互联网活动的机构“搜索国际恐怖组织研究所”(SITE Institute,2008年更名为SITE Group),为约100名政府官员、媒体記者等订阅者提供信息,年收费2500美元。《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一度以半个月一次的频率,引用SITE发布的消息。
  《纽约时报》记者罗伯特·沃思曾常驻伊拉克18个月。他表示,那时卡茨是相当可靠的信息源,帮助他分辨哪些是可能的恐怖组织,哪些不是。
  此外,SITE也接受私人捐助,并为政府提供付费调查服务。有报道指出,尽管SITE自称非营利性机构、免缴税款,但仅2003年和2004年,该机构就从政府手中获取了超过50万美元的酬金。
“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街道上游行

  争议和乌龙不断
  伴随事业发展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争议。
  2002年3月,卡茨协助联邦调查局以涉嫌与极端分子存在联系为由,在弗吉尼亚州北部展开了数次针对宗教组织及其成员的突击搜查,没收了大量文件、电脑硬盘、书籍等材料,但之后并未提起诉讼。一些调查人员后来表示,这几次搜查是搜集信息的“情报调研”,而非执法行动。
  2003年5月,卡茨以匿名形式出版了半自传书籍《恐怖分子猎手——一名卧底渗入美国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女性的传奇故事》。为推广新书,她戴上假发和假鼻子,以“莎拉”的假名,用假声上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节目,并提到了2002年突袭搜查两家慈善组织以及佐治亚州一家家禽企业涉恐等事。
  未承想节目一播出,便惹来上述组织和企业的诽谤官司。不仅如此,据《犹太前进日报》报道,联邦调查局和司法部部分官员认为卡茨在书里过分夸大了她为调查所作的贡献,且结论过于草率,因此不再信任她。
  报道还指出,卡茨宣称这些组织和企业涉恐与其个人利益有关,因为她在莫特利·赖斯律所任顾问,而这家律所2002年代表部分“9·11”受害者及其亲属对沙特政府提起高达1万亿美元的赔偿诉讼。   2004年,卡茨花费数月时间,试图帮助司法部起诉一名涉嫌为恐怖组织开设并管理网站的爱达荷州医学生萨米·奥马尔·阿尔侯赛因,并以事实证人的身份出庭作证。但法官后来认为证据不足,判被告无罪释放。
  2007年9月,一段据称是本·拉丹藏身3年后首度现身的视频在美国多家媒体播放,而视频提供者正是卡茨。时隔1个月后,她告诉《华盛顿邮报》,这段视频本来是秘密上传给美国政府官员的,应该在“基地”组织发布后再公开,但由于走漏了风声,致使她的团队煞费苦心与“基地”组织线人建立的联系就此断裂。
  不过也有人质疑视频的真实性,因为拉丹在视频中只移动过两次,其他时间都处于静止状态。卡茨辩称,这是视频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纰漏。
  2014年9月,卡茨再度抢先,先于“伊斯兰国”组织在网上发布了美国记者史蒂文·索特洛夫被斩首的视频。但一家美国独立媒体网站“今日老兵”的主编吉姆·迪恩质疑说,视频其实是卡茨安排的,被杀的也不是美国人,而是以色列人,他甚至称卡茨本人就替摩萨德(以色列情报和特勤局)工作。
  除了上述争议,密切监控极端分子加密网站和论坛的卡茨团队还闹过疑似乌龙事件。2008年5月,SITE宣称“基地”组织扬言要对西方发起核打击,但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他们获取的视频画面其实来自游戏《辐射3》中华盛顿遭核爆后的画面。不过,SITE拒绝承认发布的消息有误。
  2015年,卡茨指认网络账户“澳大利亚见证者”是基于澳大利亚珀斯的一名“伊斯兰国”支持者,且在极端组织中地位举足轻重,经常号召发起攻击。但实际上,这个账户的拥有者是20岁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犹太裔青年约书亚·戈德堡,在现实世界中与极端组织并无瓜葛,“澳大利亚见证者”是他伪造的一个身份。
  她夸大了恐怖主義?
  卡茨的支持者们认为,她天生就是恐怖分子猎手;而批评她的人则认为,正是她的团队大量解密、翻译并发布各种真假莫辨的消息,才使极端分子有了更大的展示平台,相当于变相为恐怖分子扩大影响力;也有人质疑,一家资源有限的私人机构是否能像政府部门一样工作谨慎。
  还有人注意到,一个阿拉伯语单词可能有四五种含义,但卡茨团队往往会给出“最好战”的翻译版本,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美国所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
  不过也有人指出,相较于过分夸大威胁,或许低估它们才是更糟糕的选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美国在“9·11”后15年,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正日益严重。
2011年1月22日sITE提供的“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右图)和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左图前右)、时任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左图前左)的拼版截图。

  “9·11”事件调查委员会联合主席之一托马斯·基恩9月7日说,15年后的今天,美国反恐“陷入僵局”。他认为,15年来,美国在遏制催生“基地”等恐怖组织极端主义思想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收获。美国政府在反恐领域耗费巨资,但不时流于“官样文章”。
  其实,这从SITE网站版面越来越多也可见一斑:从原来的只关注极端组织和恐怖组织,到现在增设了“西方极端组织监控”“极右极左威胁”“网络黑客和数字安全威胁”等版块,仿佛在时刻提醒人们,恐怖威胁越来越近、日益多元。
  无论是出于真心还是赏金,卡茨追击恐怖分子的事业,就这样在美国反恐“越反越恐”的悖论中,一天天壮大起来了。
  (张丽荐自《环球》)
其他文献
据《菲律宾商报》近日报道,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告诉商业领袖,即使赢了“南海仲裁案”的官司,菲律宾也不会因为黄岩岛而与中国开战。  报道称,杜特尔特甚至明显地表示不赞成菲律宾加入美国在“争端海域”的所谓“自由巡航”。“如果那些航母在南海巡航,美国将会说:来加入我们的征战吧,”杜特尔特强调,“我将不会只因为黄岩岛而开战。”    杜特尔特还表示,如果仲裁法庭作出了有利于菲律宾的裁决,他只会派民用海岸警
据澳洲网报道,“熊孩子”放假在家需要看管,但自己需要上班,这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个噩梦。为了帮助身为家长的员工解决这一难题,实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很多公司推出“帮带计划”,帮助员工在学生假期时看管孩子。  据了解,澳大利亚学生们每年的假期总时长为12周,但大多数家长的休假时间则只有4周。余下的时间里,家长们只好把孩子们托付给熟人、亲戚,或者自己请假照顾孩子。  为了解决员工在孩子
从市长上位至总统,是多数政坛人物的梦想。但是,就职不到一个月,菲律宾新任总统罗德里格·杜特尔特就吐槽:总统不好干,不如当市长。    “活多钱少”,是他对新工作的感受。他称,之所以还要继续干,完全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  “也不是说上当受骗了,工作热情还在,”杜特尔特日前在菲律宾省市联盟职员就职典礼上说,“但是,你要是问我:‘幸福吗?’我会告诉你:‘不幸福,而且孤独。’即便回到家中,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轨道上有很多卫星,它们迟早都会掉到地球上来,卫星再入大气层时可能会解体。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坠落物造成损失的概率有多高。”  ——在德国航天局,位于科隆的风洞设施内,科学家塞巴斯蒂安·威廉斯尝试模拟卫星再入大气层的过程  “站在2.26米的高度,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NBA只在一个国度风靡的局面,推动了NBA至关重要的全球化发展。”  ——NBA官方宣布,姚明与奥尼尔、艾弗森等10人正式入选201
在医院有这样一群人,病情已经稳定达到出院指征,却赖在医院几个月甚至几年以上,这群人被称为“医赖”。目前,公立医院医赖现象愈演愈烈,特别是精神病医院已成为医赖的重灾区,加剧了看病难的问题。  医赖理由五花八门,有人认为医院病房里能养老,有人说回家没人照顾……  事实上,孤寡老人的养老是存在基本保障的。不管是子女不孝,还是认为医院条件更好而赖在医院,都是无理取闹,医院都应寻求法律途径解决。至于精神疾病
向佛教求解困境的并不仅仅是企业家,富人、明星、白领、程序员,甚至是几岁的孩子,都开始成为禅修的拥护者。  浙江嘉兴桐乡郊外,香海禅寺黄墙黛瓦,低调静默。但在江浙沪不少企业家眼中,这里却是极负盛誉的“企业培训圣地”。  贤宗法师刚到香海禅寺时,全寺仅剩几间破屋。短短几年间,在他主持下,寺院重建了山门、万佛宝殿、寮房、禅房、斋堂等。2010年振兴道场后,贤宗法师决定创办企业家禅修班,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
他的王室家族在二战时声名狼藉,他却靠才华、爱国、谦虚获得意大利人认可。如今,他的下一个目标也许就是意大利总理。  世界上的王子分两种,一种叫威廉与哈里,生来全民膜拜,集万千宠爱;另一种叫哈姆雷特,理想虽然饱满,现实却总是骨感。不过,与一辈子在象牙塔里的王子不同,哈姆雷特们也能在看似悲情的人生旅途中,最终走到绚烂的大道上,比如意大利“最后的王子”伊曼纽尔·菲利伯托。  这位44岁的帅气王子做过流放者
以砸车、扔石块、自残等手段,暴力逼迫别人施舍的一种乞讨方式。这类乞讨者以青壮年为主,见诸网络报道最多的就是拿石头威胁司机和路人,或者在公交车上磕头出血,直到乘客掏钱施舍为止,强行绑架别人的善心。  官样朋友圈  指和许多百姓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各类信息相比,官员、基层公务员的朋友圈显得很“单一”,除了工作,他们的朋友圈里大多是转载类文字、图片,甚少表露个人观点、情感。而且越是高职级,发的东西越少
觉得一个人健身有点枯燥?如果你养了宠物狗,不妨带着它们一起健身。眼下,澳大利亚正在兴起把宠物当“器械”的健身热潮。珀斯市的兽医凯莉·沃克是这一热潮的推动者。她接受珀斯实时新闻网采访时说:“如果是小狗,主人可以把它们当作杠铃,做做深蹲。如果是大狗,至少要在它们服从‘坐’的指令后才能配合主人进行深蹲练习。”她制定了“释放活力”宠物参与健身课程,依照锻炼强度、宠物大小等标准收费,每堂课最多6人,收费在2
智能手机的使用推动了自拍的风靡,拥有12.5亿人口的印度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甚至连印度总理莫迪也酷爱自拍,經常在网上发布自己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合影。  然而,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2014年,全球与自拍有关的死亡有49例,其中有19例就发生在印度。  就在今年2月初,孟买一名18岁的大学生因为自拍死亡。他跟着全班同学去中部城市纳西克野餐,本想站在大坝旁的一块石头上自拍,却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