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隐逸与山水旅游文化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b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地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地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社会进程的加快,更体现在社会文化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对具体的文化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指导现代社会发展。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说,积极把握我国传统文化,将文化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而本文在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以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情况为基本的突破点,在对基本内容进行探究的基础之上,不断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与山水旅游文化地发展进程,从而更好地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指导。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化;山水旅游文化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5-063-03
  【本文著录格式】赵琦.魏晋南北朝的隐逸与山水旅游文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5):63-65.
  引言
  对于魏晋南北朝地发展来讲,这一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在此大背景下,隐逸文化,玄学文化应运而生。很多士大夫寄情于山水,循迹于江湖,通过游山玩水,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情感,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全面了解魏晋南北朝地发展情况,对隐逸以及山水旅游文化进行深度剖析,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现代化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指导。可以说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是极为巨大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要想更好地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化内涵,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还应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地发展情况,并选取经典作品,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山水旅游文化内容。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与山水旅游文化出现的背景
  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剖析魏晋时期的隐逸与山水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山水旅游文化与隐逸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在对具体背景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结合不同阶层的实际情况,对魏晋南北朝地发展走向和发展趋势进行明确,这样可以通过背景内容的剖析,了解隐逸与山水旅游文化的基本内涵。一般来讲,在对背景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将其内容阐述如下。
  (一)关于政治背景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发展进程来看,其长期处于战乱分裂状态,不仅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紧张,斗争激烈。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这就使得很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处于彷徨苦闷、生死难料的窘境。为安身利己,排遣自身的忧思,获得身心的自由,于是就归隐山林,这样既可以避免外部祸害,又可以使自己内心的痛苦得以化解。此时,老庄自然主义思想便深得青睐,玄学由此盛行。文人愈加喜爱自然山水,既可以在舟游的过程中欣赏美景,又可以回归山林,并将其作为精神的家园。很多隐士隐居于山林,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江湖、田园之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为逃避现实,逃避政治发展带给自己的不快,归隐山林之后,自娱自乐,“竹林七贤”便是典型的代表。第二种主要是用尽技巧得以归隐,求得好的名声。第三种则是鄙视着社会发展的成熟,以归隐来守住自己的志气,陶渊明便可算作其中的代表人物。
  随之便产生了山水田园诗,陶渊明、谢灵运便是田园、山水诗的鼻祖,隐逸文化也逐渐兴盛。统治者为有效装裱朝堂,也对风雅内容进行复用,积极提倡隐逸文化,可见阶级斗争中孕育了一种新文化。
  (二)关于阶级斗争的背景
  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角度来看,很多士大夫,比如李丰、夏侯玄,在参与战争之后死于司马氏的屠刀之下,这使天下名士不断削减。很多名士退居山林,不再参与政治之事,这也是孔子“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思想的重要体现。例如,我们较为熟悉的陶渊明,在体验了十几年的官场生活之后,从繁荣之中挣脱,辞去官职,归隐田园,立下了“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的誓言。复杂的阶级斗争使得很多士大夫疲于应付现实。所以隐逸文化最初也是以逃避现实为主要目的。为全身而退,即使是志高才雄的士大夫,也选择以退藏的形式辞官隐居。“穷途而哭”的阮籍在逃避现实后仍不能摆脱内心的苦闷,便创作了《咏怀诗》八十二首,我们不难从他的“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的诗句中看出作为士大夫的他內心的困顿和苦闷。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我国政治史上最为混乱、社会发展最为痛苦的一个时代。但是与此同时,也是隐逸之风大盛的重要时期,很多具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士大夫在此刻选择了和谐宁静的大自然,在山水林间留下了不朽的足迹,也留下了他们的文学作品。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一文中,为我们真实再现了兰亭宴集的盛况,也让我们窥见了玄学思想在当时的盛行。这一时期,无论是诗文、绘画,还是园林艺术都达到了魏晋之前不可企及地发展高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种方法,对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的布局、构图、手法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如西晋石祟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北魏自武帝迁都洛阳后,大量的私家园林也随之经营起来,以致后来出现了王勃的名句“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笔”的名句。这一时期,隐逸带来的各个领域的文化的兴起,也为后世的山水旅游文化奠定了深厚地发展基础,后世人在重新审视这些作品时,可以获得很多美学灵感,也对当时社会现实有一个客观而全面地了解,并用以指导我们审视和建构今天的文化,推动社会地发展、进步。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与山水旅游文化分析
  “时势造英雄”,战乱也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英雄辈出,一代枭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文化领域也是名流辈出,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特别是玄学文化的普及使得很多士大夫从官场走向广阔的田园、山林、江湖,在山水旅游过程中,使得隐逸文化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为我国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视角入手,对其内容进行具体剖析,从而更加全面地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   (一)从纯粹的道德伦理象征转变为畅神娱性的自觉审美对象
  宗白先生曾经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作出这样的评价:“这一时期的人们向外走,发现了大自然向内走,发现了自己的深情。”这也道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走向。汉末魏晋时期儒学文化渐渐衰微,理法不断松弛,所以很多士大夫也突破传统礼制的限制,对自然文化循性而为的庄子思想更加崇尚,接受了“无为而治”的自然发展思想,对自然本性进行恢复和张扬。在此之前,人们更多地是从纯粹的道德伦理去解释人们对山水的感受。孔子就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是从山水的不同状态中,对人与山水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及精神之美进行解释。至于仁者为什么会钟情于山,儒家文化的解释便是:山是非常无私的,其博大的胸怀就好比君子的德行,所以,仁者会爱山,而智者比较喜欢水,其对水的挚爱也主要是由于水自身具备与君子一样高尚的品格。因此,“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似有智者”。这里所讲的自然山水的特性,则更加强调附庸风雅君子的高尚品格。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纯粹的道德伦理象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较为盛行,庄子思想也比较流行,使得很多士人回归自己的本性被唤醒。他们在重新审视内心发展的同时,也将人与自然有意无意进行结合,也就发现山水文化与玄学文化的结合点。比如,谢灵运曾说:“山水,性分之所适。”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不仅将自然山水与自身的视听感官进行结合,对自身的愁闷进行消解(所以自然山水也具有消解愁闷的作用,这种全新的观念使得很多苦闷抑郁的士大夫找到了内心解脱的地方),他们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审美情绪的展现,对山水文化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这也意味着这一时期的文化从先秦儒家轻视内心转变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和自我情感的宣泄。将自身沉浸于自然之美之中,也可以有效地对身心愉悦闲适的生活进行追求。这对对抗严酷的政治形势和死亡的威胁是非常有效地。当然这种过分寻求感官的刺激也会衍生出及时享乐的消极思想,这也就是为什么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反对否定当时人们“一死生,齐彭殇”的原因了。
  (二)山水游览作品逐渐涌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重新构建
  随着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审美领域和审美视野得以拓展,人们对自然之美也有了重新的认识。个体的情怀在觉醒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舒缓,鉴赏水平得以提升,更多表现自然美的山水旅游作品得以呈现。例如,陶弘景曾经说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也充分表达了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对蕴含广泛生命的自由山川的热爱。在动荡的年代,能够享受到闲适、恬淡自然田园生活,这是隐逸的结果。所以,东晋时期很多文人的诗歌当中,也出现了较多写景记游的文字。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写景中,也会蕴藏着深邃的哲理。在这之后,很多文人辞官归隐,将山水诗与附庸独立相结合,以更加完美的艺术形式对山水旅游文化进行再现。山水诗人谢灵运用自己精工富丽的语言。将山水景象和对自然的感悟全力表现出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遠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视听结合,完美表现了自然中虬的媚姿,飞鸿声音的悠远。“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从自然之景中感悟到了“物我合一,情理合一”的真谛。唐人王维深受魏晋文化的影响,取字“摩诘”,“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在他的笔下,自然灵动而恬静,恰是其内心情感世界的体现。魏晋时期及后世的文人将山水作为文字表达中独立的审美对象,既拓展诗歌题材的写作领域,也大大丰富了后人雕画自然的技巧,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理念。
  当然,除了山水诗之外,在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很多记录山川水景的书信。比如,陶弘景曾在《答谢中书》这一书中对江南山水的美丽之景进行了描写,记录了优美的景色,又在别有韵味的表达之中,抒发了自身的情感。山水画也逐渐发展起来。游历山水的感悟与绘画进行结合,推动了我国山水画地发展和完善。
  (三)隐士归隐于山水,拓展了游览的途径和渠道
  诗人归隐于山林,将自然景观显名于世,拓展了文人游览的途径。在这一时期,很多士大夫游山玩水是一种比较流行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交通工具比较落后,所以在外出旅行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探幽揽胜之事要不畏艰险,历经长途跋涉,此中艰辛也是对士大夫和文人的一种考验。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士大夫对于山水之美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将审美情绪付诸实践之中,既归隐于田园山林,又在山水田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很多的隐逸之士对自己的居所精心布置,将自然景观与山水文化和谐融合。陶渊明的居所有“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王维的居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都知道,在过去,很多士大夫临摹自然山水,但是私家园林之中,大多都是名花奇草,多半为人工造园的模式。而这一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使得园林之中大多为自然之景,多了一份幽居之美。诗人归隐于山林,不仅仅游山玩水,也结合佳山盛景,将情感寄托于诗文之中并流传于世。谢灵运在永嘉为官,归家时,中途尽情地游赏自然美景,途经富春再到金又沿着溪流到达了永嘉,在这一途中也写出了很多赏景抒怀的诗作。比如,《夜发石关亭》就是这一时期非常优秀且重要的诗篇。从作品分析中也可以分析出,谢灵运所观赏到的山光水色都是热爱至极的。他曾经到过人迹罕至的古羽山,也在石鼓一带游览自然美景,在鄱阳湖看到了绝美的山光水色,这些景色都展现在了脍炙人口的诗文之中,把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与山水旅游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诗人隐逸山林,寄情山水,留下不朽诗文
  隐逸山林,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士大夫隐逸于山林,将游历的自然山水作为自身情感的宣泄口,既为山水美景增添了色彩,也引导一些世人通过自然景观表达自身的情感,而很多不被人知晓的自然景观,也在世人的歌颂和书写之中,显名于世,从这一层面来看,自然山水与诗人的情感倒是融为一体了。以谢灵运的实际经历为例,其游历山水离开京师之后,到访过很多地区,也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文。从作品中也可以追逐他的踪迹,他游遍了永嘉全境,也到过江西庐山、会稽等地,在不同的地区抒发了不同的情感,既展现了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色,又在考察农田水利的同时,表达了自身对于山光水色的热爱之情。
  将山水游览之作品与自然进行和谐融合,也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重构了旅游审美,士大夫在对自然美进行认识和鉴赏的过程中,也结合自身的个体情怀,在游山玩水之际,不断拓展自身的审美领域和审美视野。这里所讲的审美视野和审美领域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不仅包括自身所游览的外部山水,也包括内心众多的期许。通过山水旅游作品的多层次展现,表达对蕴含生命自由山川自然的热爱之情。当然,此种情感与汉末动荡的军旅生活的佳作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曹操的《观沧海》当中,对雄奇壮美的自然之景进行了描述,将自身的雄心壮志与自然发展进行结合与隐逸文化所表达的内涵有所不同,这也说明在不同地发展阶段,其文化内涵与政治发展背景、社会进程、发展速度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对具体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时,应结合具体情况做到具体分析。
  三、结束语
  综合以上论述,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独特且重要地发展时代,这一时期很多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士大夫,更加崇尚和谐宁静悠远的大自然,在游山玩水和山水林园之间留下了不朽的足迹和文化笔记,为我国旅游山水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我们能从诗文、绘画、园林等相关艺术角度入手,对各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就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发展状态,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与山水旅游文化与当今的社会发展进程相结合,进而更好地重构我们今天的文化,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促进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锋,陈坚.中国隐逸文化的嬗变——以魏晋南北朝佛教为中心[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7):29-34.
  [2]吴静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D].天津大学,2017.
  [3]郭娜娜.魏晋南北朝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4.
  [4]付焘.魏晋南北朝正史《隐逸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李芸.论魏晋南北朝隐逸之风带来的琴曲艺术变化[J].兰台世界,2013(30):115-116.
  [6]文乔.中西人文主义景观比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作者简介:赵琦(2000-),女,汉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本科,历史学。
其他文献
【摘要】首先对比了中、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概念,梳理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其次探讨了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以及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制度及建档保护要求;最后分析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及相关建档工作,对我国非遗保护及档案建设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保护;档案资源;建设经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博物館文化是我国和谐文化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和谐文化建设进行分析,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可以极大地提升和谐文化建设水平,并有效体现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和教育与娱乐之间的和谐,对于弘扬和传承和谐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和谐文化视角下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宣传教育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起到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和谐文化;博物馆;宣传教育;对策  【中图
【摘要】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是经历几次入迁的跨境民族,但受中国的文化、制度等客观因素影响,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朝鲜半岛而独具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朝鲜族人在文化上体现的变迁性、融合性、多元性等特点,也是东北地区朝鲜族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本文对东北地区朝鲜族文化服务业活动中的六个城市举行的朝鲜族民俗文化节、朝鲜族文化艺术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发现朝鲜族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共性与个性的差别,以及面临的问题,并
【摘要】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以马为载体和象征的蒙古族马文化渗透在蒙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更是融入了蒙古人的精神世界。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变化,蒙古族马文化也不例外。本文将以蒙古族马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蒙古族生产生活变迁下的蒙古人与马的互动变化,试图指出以马文化为代表的蒙古族传统文化逐渐趋于减弱或消失的原因、影响以及保护价值。  【关键词】文化变迁;马文化;
新春伊始,北京798艺术区也如复苏般地人流涌动。艺术区内的零艺术中心也推出了今年第一个展览——“力歌2021”。这个展览是旅居马来西亚20多年的中国艺术家丛力歌第一次在祖国展示她的作品。她带来的是“逍遥——水母系列”和 “遇见——都市风景系列”作品。  丛力歌,中国艺术家,于198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自1999年起至今旅居马来西亚,建立“力歌工作室”。2010年于吉隆坡Art Accent 画
期刊
【摘要】《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对于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来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教学手段多局限于课堂讲授结合观看分析幻灯片的方法来完成,课堂沉闷单调,缺少必要的互动性、体验性和真实感。因此,想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课堂革命”,进行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的大胆实践,以打破讲授式的刻板知识传授方法,
父亲的身體向来很好,他也以此为荣。  但是自从2002年查出肺部的癌症,尤其是动了开胸手术之后,年迈的他元气大伤,显得很虚弱。  我和若华专程从美国赶回来陪伴他。看到他虚弱的样子,无比心痛。  为了让父亲手术后尽快康复,03年元旦后不久,我们就陪他和母亲一同去深圳疗养。因为手术,父亲不宜搭乘飞机,只能乘坐火车。那时没有高铁,火车从北京到深圳坐了两天。  我们的下榻处是深圳市接待办的银湖宾馆。出于对
期刊
【摘要】当代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提升传统博物馆的数字化功能,并创建文物藏品数据库。博物馆网络之间信息的收集、管理、开发和使用,优化和整合内部资源,并与外部系统联动是智慧博物馆前沿化发展的趋势。通过文物藏品数据库整合手段可实现对文化遗产和藏品的客观、完整的系统化存档,实现真实有效的永久保存与展示利用。地区文物藏品数据库整合正在成为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博物馆的智能化搭建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