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欧·亨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小说叙事艺术独具特色,尤其是《磨坊教堂》一篇,叙事结构引人入胜,叙述内容详略得当,故事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本文从叙事结构、内容剪裁、结尾处理三个方面分析了该作品的叙事特色,以期为读者了解《磨坊教堂》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磨坊教堂》 叙事结构 内容剪裁 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享誉世界,其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爱的牺牲》等,这些作品或反映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或反映社会的黑暗冷漠,或赞扬困厄中依旧让人温暖的爱情之深、友情之真。纵观欧·亨利的小说集,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多在叙述爱人、友人之间的故事,叙述亲情的则少之又少,但并不乏佳作,如《磨坊教堂》便是一篇叙述父女情深的优秀作品。作品讲述了一对父女多年前不幸失散,多年后意外重逢的故事。故事本身并无新意可言,但是作者运用纯熟的叙事技巧,来讴歌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尤其是完美大团圆的结局,意外填补了读者内心的遗憾,让人不禁感慨欧·亨利的独特构思。虽然当前的文学评论少有关注此作品的文章,但是这篇小说叙事艺术纯熟,叙事结构引人入胜,叙事内容详略得当,故事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一 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
欧·亨利作为世界三大小说巨匠之一,他的作品叙事结构独具一格,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磨坊教堂》叙事结构精巧,欧·亨利通过起承转合的情节安排,双重叙事结构的设置,前后对称的结构方式,使作品的结构呈现出完整性、双重性、对称性等特点。
1 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
《磨坊教堂》是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来谋篇布局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起,作品开篇先介绍了湖地的景色,进而提及此地独特的标志性建筑——磨坊教堂。第二部分是承,通过介绍磨坊教堂的来历,插叙了磨坊主艾布拉姆·斯特朗的女儿阿格莱亚失踪的情节,以及艾布拉姆离开湖地在外发迹,后衣锦还乡变磨坊为教堂的经历。第三部分是转,艾布拉姆与罗斯湖地相遇,相聊甚欢,结成忘年之交,相互交流各自的痛楚,艾布拉姆觉得再也找不回爱女,罗斯觉得因自己身份低微永远也无法和心爱之人在一起,仿佛这两个人的问题都无法解决。第四部分是合,当两人痛苦之际,教堂传来音乐,艾布拉姆唱起磨坊主之歌,一下打开了罗斯的记忆之门,唤起了她内心最深处的记忆,父女团聚,父亲找到了爱女,罗斯也终于可以信心满满地与心上人走到一起。整个故事,叙事结构上下贯通,情节前后关联,叙述流畅自然,结构非常完整。
2 主副结合的双线叙述
作品虽然重在叙述磨坊主与女儿散而复合的故事,但这篇小说并非是一条线索贯穿到底。在亲情这条主线贯穿始终的基调下,还有一条副线对作品的谋篇布局起了辅助作用,那就是罗斯与拉尔夫的爱情故事。从表面看,爱情这条线索貌似多余,但从内在结构而言,这条副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罗斯没有爱情上的纠结与困恼,她就不会来湖地度假,也就不会遇到艾布拉姆·斯特朗,就不会产生忘年之交的情谊,就更不会有罗斯向艾布拉姆倾诉自己在爱情上的苦恼这一情节。如果上述都没有发生,艾布拉姆·斯特朗就不会联想到当年和女儿一起生活的幸福情景,也就不会哼磨坊主之歌,如果没有哼这首歌,就无法唤起罗斯那段“带达斯慕回家家”的内心最深处的记忆。但是主线毕竟是主线,还是起了主要作用,如果没有父女相遇相认,就不会有罗斯身份的恢复,罗斯就不会有自信答应心爱之人拉尔夫的求婚。纵观全文,这两条线索先是平行发展,后来磨坊教堂让二者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慈父找回了爱女,主线牵引的故事得以完结。爱女与慈父相认,身份得以恢复,可以与拉尔夫在一起,副线牵引的故事也得以完结。主副二线相辅相成,既让故事的结构完整统一,又使故事情节呈现出丰富性、系统性的特点。
3 前后对称的结构方式
《磨坊教堂》采用了前后对称的结构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以一个中心事件作为全篇结构的中点,把作品划分成前后对等的两半,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在情节或内容上的回应或颠倒”。作品的发展脉络大致如下:磨坊内磨坊主唱磨坊主之歌,与爱女共享天伦之乐→磨坊前磨坊主痛失爱女→磨坊主将磨坊改成教堂→磨坊教堂前磨坊主偶遇前来度假的爱女→磨坊教堂内磨坊主再唱磨坊主之歌,找回爱女。整个故事以磨坊变成教堂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而情节却遥相呼应,艾布拉姆唱磨坊主之歌,与女儿共享天伦之乐与后文的唱歌找回女儿相对应,磨坊前爱女失踪与磨坊前与女儿相遇相对应。故事情节前后对称,使作品结构变得平衡、整饬,同时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增强了作品内在的结构张力。
二 详略得当的内容剪裁
纯熟的叙事艺术不仅体现在叙事结构上,还反映在叙事内容上。内容的详略得当,可以有效控制行文的节奏,推动情节的发展,让作品变得松弛有度。在《磨坊教堂》中,作者详细叙述了湖地的景观与特色建筑磨坊教堂,这近乎写景式的描写看似无用,却引出了故事的脉络,同时显示出生活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人们心地是多么乐观善良,在他们身上让人看到了夹缝中闪耀的人性光芒。作者还用大篇幅描写磨坊主与女儿和谐欢乐的生活场景,写出了磨坊主对女儿的舐犊深情。这里详写父女情深,不仅仅是在传达一个事实,其实还在为后文做铺垫。正因为父女情深,所以才会在阿格莱亚走失后,磨坊主夫妻二人痛不欲生,才会不忍沉痛选择到大西北开始新的生活,才会有磨坊主夫人的悲恸而绝及磨坊主的发迹,才会有磨坊被改成教堂的经历。磨坊教堂以景观的独特性,吸引了外地游客,从而为前来度假的罗斯与父亲在磨坊教堂的相遇相认提供了机会。但是欧·亨利不是一味地详写,与故事发展无关紧要的情节,他绝不多费笔墨,比如爱女失踪后,磨坊主搬离故乡发家致富以及阿格莱亚在养父母那里的生活,在城市打工的经历,与拉尔夫相爱的经历等都是一笔带过。作者善于驾驭材料,让故事流畅自如,高潮迭起,体现了小说大家的风范。 三 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式结尾是欧·亨利对小说独具创造性的贡献,这种巧妙的结尾方式,不仅使他成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在欧美文坛负有盛名,更是让他享誉世界文坛,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所谓的“欧·亨利式结尾”,是指欧·亨利在小说创作中精于处理结尾,他通常先在设计情节时巧设悬念,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但是对能揭示谜底的事实一丝不透,最后突然出现一个让所有人始料不及的结局,将故事的全部事实真相和深刻意义和盘托出,使读者一下茅塞顿开。这样处理小说结尾,可以让读者经历了一个从惊愕不已到豁然开朗的心理变化,结局虽在意料之外,却又合乎常情,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赞叹作者匠心独妙。
仔细阅读《磨坊教堂》,不难发现欧·亨利在这篇作品的故事情节上的用心良苦,作者在《磨坊教堂》中多处巧设悬念,埋下伏笔,让读者紧绷神经不停猜测下一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在于,他不会将答案开门见山地告诉大家,而是在后文少露马脚,接着用其他事实否定读者的猜测,让读者觉得仿佛已山穷水尽。然后让读者带着惋惜的情绪继续去边阅读边思考,直到最后,一个无声处的惊雷,扭转剧情发展,亮出故事的事实真相。《磨坊教堂》开篇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湖地贫穷却优美的景色,以及当地唯一的旅馆鹰夏,让读者感觉更像在读一篇写景散文,写景的最后提到了当地的独特景观磨坊教堂磨坊主艾布拉姆深深地爱着女儿阿格莱亚,每天都给她唱磨坊主之歌,可是有天意外发生了,阿格莱亚突然失踪了。磨坊主苦寻无果,因不堪思女之痛,便远走他乡,几年后在美国西北部发迹,便衣锦还乡,将这座磨坊改成了教堂,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特色景观。湖地每年都会吸引一些外地游客来放松,作者强调盛夏时节游客会很少,而且当地仅有一个旅馆,这就为艾布拉姆和罗斯的相遇创造了机会。试想,如果游客很多,宾馆也很多,那来自外地的两个人相遇的机会就必然大大减少。两人相遇后,相聊甚欢,就为后来两人倾诉自己的忧伤和彼此安慰对方创造了前提条件。前文曾详述艾布拉姆失去爱女的往事,这时突然出现一个年轻女子,而且作者写道她的笑声像磨坊主那么真诚,性格也像磨坊主那么天性乐观。经作者的介绍读者通常会认定她应该就是当年的阿格莱亚,进而产生两人相认的阅读期待。而下文正好提及罗斯有想成为艾布拉姆女儿的念头,艾布拉姆也说:“说不准你就是阿格莱亚”,至此,已把读者的胃口吊得十足,就等两人相认了。然而文章笔锋一转,当磨坊主带着罗斯回忆面粉磨坊的时候,罗斯竟然毫无印象,她说“从来没有见过面粉磨坊”,一下让读者觉得阅读期待产生了错位,进而,罗斯强调她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父亲,跟眼前的艾布拉姆完全不同,一下将读者的阅读期待抛到了九霄云外。就在读者开始失望困惑,以为到了山穷水尽之际,作者突然来了句“切斯特小姐惯会泪痕未干就笑起来,正如艾布拉姆尽管悲伤也能笑出声来。在这一点上两个人非常相像”,而且,罗斯说到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她并非父母亲生,而是抱养的。作者再次设置悬念,让读者越来越迷惑,罗斯到底是不是当年的阿格莱亚。直到后来,老磨坊主唱起磨坊主之歌,才打开罗斯的记忆之门,让她想起了幼时的往事,原来罗斯果然是当年的阿格莱亚,磨坊主的女儿。就在读者以为故事仿佛已柳暗花明,肯定再无悬念之际,罗斯突然问磨坊主是不是很有钱,能否给心爱之人拉尔夫发封电报,此刻,读者肯定会像艾布拉姆一样以为罗斯一定是接受了拉尔夫的求婚,希望他早点过来,结果罗斯却说让他等待,因为她刚刚找到父亲,希望跟父亲单独相处一段时间。至此,事实真相才全部水落石出。故事处处巧设悬念,暗藏伏笔,结尾更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不得不让人赞叹作者的巧妙构思。
欧·亨利作为小说界的巨擘,他的《磨坊教堂》不管是在叙事结构、内容剪裁,还是在结尾处理上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文通过研究《磨坊教堂》的叙事特色,以期为读者了解《磨坊教堂》这篇优秀的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注:本文系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校级青年基金(景陶院发2012[133号])。
参考文献:
[1] 欧·亨利,王楫译:《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2] 郭俊超:《李渔拟话本小说叙事结构与形式涵义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 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 申丹:《“故事与话语”结构之“结构”》,《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6] 车荣晓:《〈西游记〉的叙事结构分析和悲剧主题》,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胡娜,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
关键词:《磨坊教堂》 叙事结构 内容剪裁 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享誉世界,其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爱的牺牲》等,这些作品或反映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或反映社会的黑暗冷漠,或赞扬困厄中依旧让人温暖的爱情之深、友情之真。纵观欧·亨利的小说集,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多在叙述爱人、友人之间的故事,叙述亲情的则少之又少,但并不乏佳作,如《磨坊教堂》便是一篇叙述父女情深的优秀作品。作品讲述了一对父女多年前不幸失散,多年后意外重逢的故事。故事本身并无新意可言,但是作者运用纯熟的叙事技巧,来讴歌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尤其是完美大团圆的结局,意外填补了读者内心的遗憾,让人不禁感慨欧·亨利的独特构思。虽然当前的文学评论少有关注此作品的文章,但是这篇小说叙事艺术纯熟,叙事结构引人入胜,叙事内容详略得当,故事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一 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
欧·亨利作为世界三大小说巨匠之一,他的作品叙事结构独具一格,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磨坊教堂》叙事结构精巧,欧·亨利通过起承转合的情节安排,双重叙事结构的设置,前后对称的结构方式,使作品的结构呈现出完整性、双重性、对称性等特点。
1 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
《磨坊教堂》是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来谋篇布局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起,作品开篇先介绍了湖地的景色,进而提及此地独特的标志性建筑——磨坊教堂。第二部分是承,通过介绍磨坊教堂的来历,插叙了磨坊主艾布拉姆·斯特朗的女儿阿格莱亚失踪的情节,以及艾布拉姆离开湖地在外发迹,后衣锦还乡变磨坊为教堂的经历。第三部分是转,艾布拉姆与罗斯湖地相遇,相聊甚欢,结成忘年之交,相互交流各自的痛楚,艾布拉姆觉得再也找不回爱女,罗斯觉得因自己身份低微永远也无法和心爱之人在一起,仿佛这两个人的问题都无法解决。第四部分是合,当两人痛苦之际,教堂传来音乐,艾布拉姆唱起磨坊主之歌,一下打开了罗斯的记忆之门,唤起了她内心最深处的记忆,父女团聚,父亲找到了爱女,罗斯也终于可以信心满满地与心上人走到一起。整个故事,叙事结构上下贯通,情节前后关联,叙述流畅自然,结构非常完整。
2 主副结合的双线叙述
作品虽然重在叙述磨坊主与女儿散而复合的故事,但这篇小说并非是一条线索贯穿到底。在亲情这条主线贯穿始终的基调下,还有一条副线对作品的谋篇布局起了辅助作用,那就是罗斯与拉尔夫的爱情故事。从表面看,爱情这条线索貌似多余,但从内在结构而言,这条副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罗斯没有爱情上的纠结与困恼,她就不会来湖地度假,也就不会遇到艾布拉姆·斯特朗,就不会产生忘年之交的情谊,就更不会有罗斯向艾布拉姆倾诉自己在爱情上的苦恼这一情节。如果上述都没有发生,艾布拉姆·斯特朗就不会联想到当年和女儿一起生活的幸福情景,也就不会哼磨坊主之歌,如果没有哼这首歌,就无法唤起罗斯那段“带达斯慕回家家”的内心最深处的记忆。但是主线毕竟是主线,还是起了主要作用,如果没有父女相遇相认,就不会有罗斯身份的恢复,罗斯就不会有自信答应心爱之人拉尔夫的求婚。纵观全文,这两条线索先是平行发展,后来磨坊教堂让二者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慈父找回了爱女,主线牵引的故事得以完结。爱女与慈父相认,身份得以恢复,可以与拉尔夫在一起,副线牵引的故事也得以完结。主副二线相辅相成,既让故事的结构完整统一,又使故事情节呈现出丰富性、系统性的特点。
3 前后对称的结构方式
《磨坊教堂》采用了前后对称的结构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以一个中心事件作为全篇结构的中点,把作品划分成前后对等的两半,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在情节或内容上的回应或颠倒”。作品的发展脉络大致如下:磨坊内磨坊主唱磨坊主之歌,与爱女共享天伦之乐→磨坊前磨坊主痛失爱女→磨坊主将磨坊改成教堂→磨坊教堂前磨坊主偶遇前来度假的爱女→磨坊教堂内磨坊主再唱磨坊主之歌,找回爱女。整个故事以磨坊变成教堂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而情节却遥相呼应,艾布拉姆唱磨坊主之歌,与女儿共享天伦之乐与后文的唱歌找回女儿相对应,磨坊前爱女失踪与磨坊前与女儿相遇相对应。故事情节前后对称,使作品结构变得平衡、整饬,同时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增强了作品内在的结构张力。
二 详略得当的内容剪裁
纯熟的叙事艺术不仅体现在叙事结构上,还反映在叙事内容上。内容的详略得当,可以有效控制行文的节奏,推动情节的发展,让作品变得松弛有度。在《磨坊教堂》中,作者详细叙述了湖地的景观与特色建筑磨坊教堂,这近乎写景式的描写看似无用,却引出了故事的脉络,同时显示出生活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人们心地是多么乐观善良,在他们身上让人看到了夹缝中闪耀的人性光芒。作者还用大篇幅描写磨坊主与女儿和谐欢乐的生活场景,写出了磨坊主对女儿的舐犊深情。这里详写父女情深,不仅仅是在传达一个事实,其实还在为后文做铺垫。正因为父女情深,所以才会在阿格莱亚走失后,磨坊主夫妻二人痛不欲生,才会不忍沉痛选择到大西北开始新的生活,才会有磨坊主夫人的悲恸而绝及磨坊主的发迹,才会有磨坊被改成教堂的经历。磨坊教堂以景观的独特性,吸引了外地游客,从而为前来度假的罗斯与父亲在磨坊教堂的相遇相认提供了机会。但是欧·亨利不是一味地详写,与故事发展无关紧要的情节,他绝不多费笔墨,比如爱女失踪后,磨坊主搬离故乡发家致富以及阿格莱亚在养父母那里的生活,在城市打工的经历,与拉尔夫相爱的经历等都是一笔带过。作者善于驾驭材料,让故事流畅自如,高潮迭起,体现了小说大家的风范。 三 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式结尾是欧·亨利对小说独具创造性的贡献,这种巧妙的结尾方式,不仅使他成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在欧美文坛负有盛名,更是让他享誉世界文坛,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所谓的“欧·亨利式结尾”,是指欧·亨利在小说创作中精于处理结尾,他通常先在设计情节时巧设悬念,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但是对能揭示谜底的事实一丝不透,最后突然出现一个让所有人始料不及的结局,将故事的全部事实真相和深刻意义和盘托出,使读者一下茅塞顿开。这样处理小说结尾,可以让读者经历了一个从惊愕不已到豁然开朗的心理变化,结局虽在意料之外,却又合乎常情,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赞叹作者匠心独妙。
仔细阅读《磨坊教堂》,不难发现欧·亨利在这篇作品的故事情节上的用心良苦,作者在《磨坊教堂》中多处巧设悬念,埋下伏笔,让读者紧绷神经不停猜测下一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在于,他不会将答案开门见山地告诉大家,而是在后文少露马脚,接着用其他事实否定读者的猜测,让读者觉得仿佛已山穷水尽。然后让读者带着惋惜的情绪继续去边阅读边思考,直到最后,一个无声处的惊雷,扭转剧情发展,亮出故事的事实真相。《磨坊教堂》开篇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湖地贫穷却优美的景色,以及当地唯一的旅馆鹰夏,让读者感觉更像在读一篇写景散文,写景的最后提到了当地的独特景观磨坊教堂磨坊主艾布拉姆深深地爱着女儿阿格莱亚,每天都给她唱磨坊主之歌,可是有天意外发生了,阿格莱亚突然失踪了。磨坊主苦寻无果,因不堪思女之痛,便远走他乡,几年后在美国西北部发迹,便衣锦还乡,将这座磨坊改成了教堂,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特色景观。湖地每年都会吸引一些外地游客来放松,作者强调盛夏时节游客会很少,而且当地仅有一个旅馆,这就为艾布拉姆和罗斯的相遇创造了机会。试想,如果游客很多,宾馆也很多,那来自外地的两个人相遇的机会就必然大大减少。两人相遇后,相聊甚欢,就为后来两人倾诉自己的忧伤和彼此安慰对方创造了前提条件。前文曾详述艾布拉姆失去爱女的往事,这时突然出现一个年轻女子,而且作者写道她的笑声像磨坊主那么真诚,性格也像磨坊主那么天性乐观。经作者的介绍读者通常会认定她应该就是当年的阿格莱亚,进而产生两人相认的阅读期待。而下文正好提及罗斯有想成为艾布拉姆女儿的念头,艾布拉姆也说:“说不准你就是阿格莱亚”,至此,已把读者的胃口吊得十足,就等两人相认了。然而文章笔锋一转,当磨坊主带着罗斯回忆面粉磨坊的时候,罗斯竟然毫无印象,她说“从来没有见过面粉磨坊”,一下让读者觉得阅读期待产生了错位,进而,罗斯强调她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父亲,跟眼前的艾布拉姆完全不同,一下将读者的阅读期待抛到了九霄云外。就在读者开始失望困惑,以为到了山穷水尽之际,作者突然来了句“切斯特小姐惯会泪痕未干就笑起来,正如艾布拉姆尽管悲伤也能笑出声来。在这一点上两个人非常相像”,而且,罗斯说到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她并非父母亲生,而是抱养的。作者再次设置悬念,让读者越来越迷惑,罗斯到底是不是当年的阿格莱亚。直到后来,老磨坊主唱起磨坊主之歌,才打开罗斯的记忆之门,让她想起了幼时的往事,原来罗斯果然是当年的阿格莱亚,磨坊主的女儿。就在读者以为故事仿佛已柳暗花明,肯定再无悬念之际,罗斯突然问磨坊主是不是很有钱,能否给心爱之人拉尔夫发封电报,此刻,读者肯定会像艾布拉姆一样以为罗斯一定是接受了拉尔夫的求婚,希望他早点过来,结果罗斯却说让他等待,因为她刚刚找到父亲,希望跟父亲单独相处一段时间。至此,事实真相才全部水落石出。故事处处巧设悬念,暗藏伏笔,结尾更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不得不让人赞叹作者的巧妙构思。
欧·亨利作为小说界的巨擘,他的《磨坊教堂》不管是在叙事结构、内容剪裁,还是在结尾处理上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文通过研究《磨坊教堂》的叙事特色,以期为读者了解《磨坊教堂》这篇优秀的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注:本文系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校级青年基金(景陶院发2012[133号])。
参考文献:
[1] 欧·亨利,王楫译:《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2] 郭俊超:《李渔拟话本小说叙事结构与形式涵义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 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 申丹:《“故事与话语”结构之“结构”》,《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6] 车荣晓:《〈西游记〉的叙事结构分析和悲剧主题》,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胡娜,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