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叫亨利的年轻人,30多岁仍然一事无成,在穷困潦倒中虚度光阴。一次,他的一位朋友找到他,喜形于色地告诉他:“我看到一本杂志,上面有篇文章说拿破仑有一个私生子流落到美国,这个私生子又生了一个儿子,他的全部特点和你完全一样……”亨利认为朋友是在开玩笑,但是,当他拿起那本杂志仔细阅读后,发现自己的特征和拿破仑确实十分吻合,亨利由此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仑的孙子!这时,亨利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就这样,亨利凭着他是拿破仑孙子的信念,克服了种种困难,三年后,他成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
这个故事被后人称之为“亨利效应”。实际上,在我们的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存在许许多多这样的“亨利效应”。北京通州二中的李圣珍老师,六年里先后收留了5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坏孩子”“笨孩子”“傻孩子”,这些让老师和家长们彻底失望的“差生”“朽木”,经过李老师点铁成金般的耐心教育,个个都树立了“我会成为好孩子、好学生”的信念,并最终使自己有了全新的改变。后来有的考上了中专,还有的考上了重点大学。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何其重要!但我们不少教师却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只对那些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呵护备至,赏识有加,而对那些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冷若冰霜,视而不见。为了追求升学率,在“唯分数论”的大棒下,在不少学校里,学生只要考试分数高能考上“重点”,那就会成为学校和教师的“香饽饽”,至于这些学生道德品质、为人处世方面的缺陷都可以视而不见。相反,那些考试成绩“垫底”的学生,则往往成为学校和教师眼中的“多余人”,在贴上“差生”标签后便打入另册,无人问津,即使该生有学业之外的其他优势长处,也很难被人注意和培养。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那些后进生焉能有求学上进的动力?又焉能有迎接明天的良好信心?
“亨利效应”昭示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自信的心态,应该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成才的信念,应该成为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教书”是为了“育人”,我们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甚至为了“教书”而把“育人”弃之如敝屣,那真的是本末倒置。不管是“好生”还是“差生”,在教师的眼中,他们都应该是平等的天使,都应该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这个故事被后人称之为“亨利效应”。实际上,在我们的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存在许许多多这样的“亨利效应”。北京通州二中的李圣珍老师,六年里先后收留了5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坏孩子”“笨孩子”“傻孩子”,这些让老师和家长们彻底失望的“差生”“朽木”,经过李老师点铁成金般的耐心教育,个个都树立了“我会成为好孩子、好学生”的信念,并最终使自己有了全新的改变。后来有的考上了中专,还有的考上了重点大学。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何其重要!但我们不少教师却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只对那些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呵护备至,赏识有加,而对那些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冷若冰霜,视而不见。为了追求升学率,在“唯分数论”的大棒下,在不少学校里,学生只要考试分数高能考上“重点”,那就会成为学校和教师的“香饽饽”,至于这些学生道德品质、为人处世方面的缺陷都可以视而不见。相反,那些考试成绩“垫底”的学生,则往往成为学校和教师眼中的“多余人”,在贴上“差生”标签后便打入另册,无人问津,即使该生有学业之外的其他优势长处,也很难被人注意和培养。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那些后进生焉能有求学上进的动力?又焉能有迎接明天的良好信心?
“亨利效应”昭示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自信的心态,应该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成才的信念,应该成为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教书”是为了“育人”,我们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甚至为了“教书”而把“育人”弃之如敝屣,那真的是本末倒置。不管是“好生”还是“差生”,在教师的眼中,他们都应该是平等的天使,都应该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