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6S rRNA序列的角蟾科部分属间系统关系

来源 :动物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5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最大似然法(ML法)、最大简约法(MP法)、邻接法(NJ法)对来自角蟾科Megophrvidae(Anura)8属17种及外群2种共25条400 bp左右的线粒体16S rR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用于分析的所有角蟾科物种形成两大支,第一支包括Megophrys,Brachytarsophrys和Atympanophrys,第二支包括Leptobrachium,Leptolalax,Scutiger,Oreolalax和Vibrissaphora.支持将角蟾科划分为两大类群,即第一支属
其他文献
为阐明小麦生理和产量特性对灌浆期干旱胁迫的响应,以周麦18和众麦1号为材料,在正常和干旱处理下,测定了小麦品种的生理指标和单株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表明,众麦1号的抗旱特性
2007年11月,在海南岛脊椎动物调查过程中,于南部陵水黎族自治县一处电线杆内捕到1只雄性蝙蝠标本,通过形态特征和线粒体DNAND1基因序列鉴定,确认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山蝠属(N
以龙粳46和龙庆稻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空白栽培模式(N0)、当地农民高产栽培模式(FP)、高产高效栽培模式(HYHE)和超高产栽培模式(SHY),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
目的:比较坎地沙坦与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88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