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四风”要多听群众意见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yun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与街巷百姓闲聊,言及全党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人们一致拥护赞扬。都认为扫除“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四个危险”,果断采取的治标护本的英明举措,把准了脉,瞄准了病,治到了要害上,顺应了民心、民意、民情。同时也不乏一些顾虑,希望真抓真扫,千万别让扫除“四风”走了“过场”。
  群众的拥护,说明活动应该搞、必须搞;群众的顾虑,也提醒活动绝不能流于形式。实际上,活动好不好,“四风”扫除没扫除,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和评价既是前提,又是关键,更是判定衡量的根本标准。
  虚心听取群众对“四风”的意见和感受。“四风”究竟有哪些问题与表现,具体严重到何种程度,对人民群众的伤害有哪些?客观说,群众对此的感受最强烈也最直接。虽然我们的党群干群关系基本上是好的,大多数领导机关与领导干部还是注意联系群众并倾听群众意见的,但也应该看到,现实中的确有些领导机关与领导干部存在搞形式、当官僚、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等歪风邪气,有的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顾实际情况,强力大上快上,追求GDP的靠前排名,使人民群众深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造成的劳民伤财之苦;有的把部门权力用到极致,多方设卡,八面敛财,把原本可以迅速正常办结的事情拖垮,使人民群众深受“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之害;尤为群众伤心甚至失望的是少数领导干部不管群众冷暖,讲排场、摆阔气,贪财好色、奢靡享乐。“四风”严重背离了民心,伤害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危及党的生死存亡。身为党员干部,看不到这一点,就是政治上的麻木。不下狠心予以扫除与端正,就会有“人亡政息”的危险。对此,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与诚恳的相互批评,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善为民者,宣之使言”,扫除“四风”,还应多听听群众的意见,真正放下身架,虚心而又坦诚地让群众把心里话说出来,把问题毛病指出来,把希望与要求提出来,不戴“帽子”,不打“棍子”,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是扫除“四风”的前提。不然,依然关起门来搞“表扬与自我表扬”、互相说些“假批评真表扬”的虚话,不敢揭丑亮丑,不能红脸出汗,怕丢面子、怕穿小鞋、怕伤和气、怕丢选票,或者拉开架子搞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难免落个“整风开始有点儿怕,开始以后没有啥。轻轻松松混过去,原来干啥还干啥”的结果。这是群众最顾虑、最担心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
  教育实践活动“对标”的应是群众。人民群众既是党执政的基础,更是监督党、检验党是否保持先进性的终审“评委”。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完全必要的。然而,“镜子”能否照准,“衣冠”能否着正,“洗澡”能否洗净,“治病”能否治好,“排毒”能否排尽,不能仅靠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也不能以领导干部的“自我满意”为标准,应该多听听群众的意见与看法,接受群众的检验。有的担心群众水平低、有怨气,意见提不到点子上,讲问题扩大化,评价带有怨恨心,因而对开门整风,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评价有疑虑,不放心,担心认识上不了位,检查过不了关,特别是害怕群众提意见下不了台。客观说,尽管有些群众的意见与评价可能有所偏颇或缺失,但从整体与大局上看,只有人民群众才最有资格与权利评价整风,才可能对存在“四风”问题的人触及思想和灵魂,也才会真正鉴别出扫除“四风”是否卓有成效。对群众不放心,实际上是不相信群众的表现,思想深处还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念树立的不牢固。实在说,群众的眼睛最亮,心里最明,也最通情达理。除了那些触犯刑律的,有问题纠正就好,有错误改了就好,放下包袱,洗心革面,把“衣冠”整漂亮,把“身体”洗干净,把“病症”全驱除,把身心修炼好,一定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扫除“四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四风”种种,无论是搞形式、当官僚,还是图享受、喜奢靡,皆属党性不强、背离党的宗旨的表现。说到底,还是脱离了群众,背离了民心,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党为人民群众而生而立,脱离了人民群众不仅一事无成,而且势必危及党的生命。密切联系群众之所以成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完全是党在诞生、成长与壮大的历史实践中得出的最真切、最实在、最科学的经验结晶。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环境的恶劣、生存的危险,离开群众一天也不能活下去,所以那时候不能不与群众的关系如同“血肉”与“鱼水”。解放了,入城了,环境好转了,条件优越了,当官住“衙门”了,再离开群众没有被捕杀头的危险了,就极易忽视群众、忘记群众、脱离群众直至背叛群众。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屡屡强调,我们应该相信群众,我们应该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党这次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基于“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样一种局面而决定组织开展的。所以说,只有切实认清“四大危险”,保持忧患意识,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定不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站稳群众立场,真正把“人民群众”四个大字镌刻在共产党人的心间,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边整边改,见效见果,才可能消弭与群众的心理隔阂、感情隔阂、工作隔阂和作风隔阂,修复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与“鱼水之情”,重新赢得群众拥护。
  切实把群众监督贯彻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我们党绝不容许存在不受监督的权力,也绝不容许存在不受监督的组织或个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简而言之,这次活动既然是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虽然群众不是受教育的主体,但群众的参与、知情与监督却是必不可少的,在活动的每个阶段都注意倾听群众的反映与意见,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何况,扫除“四风”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无论是解决纠正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还是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法规保障,都不能离开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应该成为一切领导干部的“座右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党在任何时期、办任何事情都应永远牢记并遵循的一条至理。因此,开展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让群众参与其中。
  (责编/于亚博)
其他文献
记者梳理3月3日以来的习近平活动报道发现,两会期间,总书记“一天都没闲着”。  除了3月3日、5日、12日、13日4天,习近平分别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开幕会、闭幕会,以及9日、10日出席全国人大的两次全体会议外,总书记还参加了1次政协界别会议的讨论、5次全国人大代表团的审议,作出一个重要指示、与3位外国首脑通电话,还出席了一次慰问、写了一封回信。  1次政协界别会议
随着京沪高铁盈利的消息传来,网上出现一些“为刘志军平反”的呼声,冒出类似“将功补过”或“功过相抵”的说法。  抛开高铁不说,哪个贪官在位时没有功劳或业绩?否则他也不可能爬到权力高位。刘志军完成的只是职务行为,如果未能履行职位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那对他的判决还须加上一条:渎职罪或玩忽职守罪。  “将功补过”和“将功赎罪”,不过是帝王时代的说法。现代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过去权位多高、功劳多大,只要
除美国、俄罗斯、日本外,还有很多国家已经设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2008年10月29日,法国政府宣布成立国防与国家安全委员会;2010年5月13日,英国宣布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此外,智利、南非、土耳其、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也相继建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际问题专家华益文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拥有国家安全委员会,几乎成了各个大国的“标配”。  一、在反恐中壮大的美国国安会  美国国安会是美国政府讨论和研究
2013年是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执政元年。三月份,无论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履新之始首访俄罗斯和非洲三国,还是新任总理李克强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首秀”,都积极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外交理念。  一、立足“和平外交”,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西亚、北非依旧动荡,欧债、美债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存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亟待解决。云谲波诡的世界不免给人们带来
李克强作了任职总理后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这份报告是如何出炉的,李克强是怎么参与的?对此,《新京报》记者专访了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  记 者:很多人看了这份报告,感觉这是一份充满李克强风格的报告。  向 东:报告中有很多带有“李氏风格”的语言,这些话是他平常说过的。比如“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继续向贫困宣战,绝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就是他去陕西调研时说的,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