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行业想打破传统又爱又恨的密码机制

来源 :资本交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zxx_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码是人们又爱又恨的东西。大家喜欢它的原因是安全(从理论上),讨厌它的原因是需要记忆大量的密码比如这样的密码问题“我最喜欢的宠物的名字”,或“我上过的大学的名字”。目前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支付行业正在想方设法改变传统的密码机制。
  但是,以上大家讨厌密码的原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正是人们如何选择一个密码的原因,所以说消费者可能不太排斥密码机制。或许在设置密码时,消费者还有一定的自虐倾向(故意设高密码难度)。最近纽约时代周刊上刊登了一篇由Ian Urbina写的文章,文章详细的分析了为什么消费者在宣称讨厌密码机制时,往往以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实物作为密码。但是,从支付角度来看,他们正在改变传统的密码机制。
  比如,Visa和万事达卡已经开始实施“简单验证系统”。对银行系统来说,安全简单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最初的密码机制也是为了这个安全简单。取消第二层的密码机制应该是支付公司的下一步。按理来说有第二层的密码保护应该会更安全,但是从最近的一系列的黑客攻击说明了这种从逻辑上看起来更加安全的机制,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我们希望支付的体验是既安全又简单”,万事达卡公司的企业安全负责人对卫报记者说,“我们想确定的是支付者是谁,而不是支付者记得的是什么。我们已经有太多的密码要记住,这是我们和消费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技术发展或许能改变现在的支付。这些科技包括能通过指纹识别的Apple Pay,或者是渐渐兴起的可穿戴的智能硬件,甚至是目前还是一款概念手环能够通过人类的心率来确定支付人的身份。卫报文章提到,这些简单有效的认证方式可以解放消费者记忆多种密码。
  但是,如纽约时报的文章提到的一样,消费者还是在花时间和精力来编辑一个个性化的十位字母的密码。技术的发展会将这个习惯改变。那篇文章还引用了比尔盖茨在10年前的技术大会上说的话:“不用怀疑,将来人们会越来越少地使用密码。因为同一个人用同一个密码在不同的系统中,这恰恰减少了密码机制的安全性。”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人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用密码,包括银行密码。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发展永远要面对一个挑战,就是产品的发展比安全技术的发展快。密码机制或许让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将来分析会很有意思。但是,消费者如何在网络运用网络密码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
  “网络是一个开发的地方。只有一点点的隐私可言,密码很有可能在未来变成磁带播放机,被我们的后代遗忘。”Urbina写到。目前密码机制会慢慢地被其它的新技术所代替,但是与其它的技术一样,安全技术的发展要比消费者的需求发展要慢。但是,这些公司正在努力。最近几年,已经出现了一些非密码验证机制,而是通过我们拥有的东西如,通行卡,U盾,虹膜扫描,声波认证和指纹认证。Urbina写到。“今年,谷歌收购了slicklogin,一家专门做声波认证的创业公司。苹果的IPhone的指纹认证已经推出了几年了。但是,密码机制还是无处不在。每天接触到的东西如:温度计、汽车、家庭报警器这些都是联网的且采用密码机制。”
  同时,对密码机制有非常多争论。更多的密码,将更加安全,但是消费者更加难以使用。
  五年前,每一个大约有21个密码,文章中指出。而现在,平均每个人有81个密码,数据来源于一个密码存放公司lastpass。行业越来越需要更强的安全机制,来对付越来越常见的各种黑客威胁。但是,废除密码机制的推力不够大,没有让整个行业都采用其它的认证方式。消费者的需求很明确,公司也想改变。但是改变安全认证方式还是比研发新产品滞后。
  一部分赞成废除密码机制的呼声来自于对密码的讨厌。数字时代充斥着太多的信息和数据。我们刚刚能够熟练地使用一款手机,但是这种手机就已经过时了。对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和技术更新速度极快造成了消费者对忘记密码的讨厌,特别是忘记了密码。Urbina写到。“现在人的生活中最大的悲剧之一就是忘记了密码后,让你回答你自己设置的密保问题,然而你也忘记了答案。目前每周都能看到关于技术漏洞的新闻,这让人深思互联网是否和我们想象中的相对隐私之地一样呢?”
  是否消费者放弃了所谓的互联网的安全了?答案是他们放弃了一部分,他们叫“数码裸露”,特点是消费者非常讨厌不断地记忆、更新密码,所以他们更容易变成黑客攻击的对象。他们还有人将密码设置为密码。公司研发的系统并没有更好的保护消费者,但是时代周刊的分析是,这是消费者自身的问题。
  “人类在数据安全上的认知非常薄弱。”电脑科学家Joseph Bonneau告诉Urbina。他解释到,人性对安全特质的认知造成了密码的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人类做一些不自然的事情,如记忆密码,让人类更能体会到自己是人类的经历。”
  所以,消费者是否像支付行业认为得那么讨厌密码呢?答案是有可能。消费者肯定原因接受非个性化的技术手段。但是,消费者也非常需要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所以,对于支付行业下一个难题是如何做到不采用密码机制,也能把认证机制做到简单、安全与个性化。
其他文献
对于每一个不曾到过意大利的人,足球和美食都带着遥远西欧的极致魅力,谈及意大利,你会想到什么?圣西罗球场的风云激荡,古老的罗马帝国,还是水城威尼斯的风光旖旎……我脑海中闪现的是忧郁王子落寞的身影、舍瓦的头球攻门、上帝之子的灿烂笑容……  虽然意甲今年逐渐有没落之势,但圣西罗亦或是说梅阿查依旧是无数国人关于足球关于梦想最初的记忆。曾经的米兰德比、曾经的亚平宁之伤……  舍甫琴科,波兰籍,因为身后并不强
期刊
2014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理财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寻找新的投资标的成为各家平台的当务之急。而另一方面,不断“降温”的理财收益率也给了平台装载更多样化金融资产的空间。  在零壹财经的《互联网理财——资产供给报告》中,他们按照风险收益和流动性的维度将资产分为了10类。货币基金,承兑汇票,保理,融资租赁,典当,信用债(小额),担保抵押(大额),股权类,不良资产及部分国外资本市场的资产。  目
期刊
2015.5.1-2015.10.31  意大利2015年米兰世界博览会由米兰市政府、伦巴第大区政府、米兰博览会基金会、米兰工商会等单位协办。“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是米兰市申办2015年世博会的主题,  米兰为申博而拟定的主题非常符合当前全球面临的形势。由于人口增长、全球变暖、资源需求增长等多种因素,发展中国家受到农业原料价格上涨的困扰。如何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为世界所关注,而食品安全问题是人类健康
期刊
致《资本交易》亲爱的读者们:  2015米兰世界博览会,将会是一场参与人数以百万计、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共襄盛举的盛会。而其中,大多数参与者来自中国。所以,这场盛会也将是一个与众多新老朋友见面,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启动重大、长期合作项目的绝佳机会。  今日的米兰,与中国的距离从未如此的近在咫尺。米兰成功拿到了来自上海的世博会接力棒。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三个美丽无比的展馆必定将成为此次世博会重量级的主角
期刊
在谈这次出台的股权众筹融资意见稿前,笔者想起了2014年11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那场关于股权众筹中介机构的座谈会,当时就有种感觉关于股权众筹的监管办法或许会早于P2P监管的出台,至少是意见稿会比较早的与公众见面。不出所料,就在11月18号晚间,我从媒体朋友那里获知了意见稿出台的信息,当我兴致勃勃地看完整个意见稿后,感觉总有些按耐不住的想法和建议和大家交流,在此我详细解读一下这次意见稿中大家所关心的
期刊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将于2015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米兰举行。以“给养地球:生命的源泉”为主题。  中国并购公会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期间设立了世博会中心,诚恳为前往米兰参加2015世博会的理事、会员、兄弟商会会员、《资本交易》忠实读者,提供翻译、向导、并购对接、新闻发布等服务,以及协助中国企业在意大利寻求合作、发展以及投资机遇。  2014年10月,为了更好的协助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和投
期刊
多年以前,外国投资者,尤其是中国投资者,专注于伦敦和纽约的市场而冷落了意大利市场。几年后的今天,他们点燃了对意大利房产投资的热情。  2009至2013年,只有少数外国直接投资进入意大利房地产市场。而且这些投资都是具有投机性质的,即只针对不良资产并且着眼于短期回报。  目前风向似乎有所改变,因为价格已经变得非常具有吸引力。并且,被多年的经济危机拖垮的业主们,也接受了新市场下对其物业的重新估价。通过
期刊
最近,PayPal宣布与其合作伙伴开通了比特币支付的功能,能让一些特定使用PayPal的商家接受比特币支付。这个重大的消息上了很多新闻媒体的头条,让人不禁联想PayPal进入后的数字货币世界将是怎样的。  PayPal放出的这个消息在数字货币领域影响较大,在消息发出的几个小时内比特币的价格上涨了30美元,让比特币全球总市值增长了近5亿美元。虽然,这个消息的影响是暂时的,比特币价格在后几天缓慢的回落
期刊
随着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通过众筹获得融资,如Coolest Cooler通过Kickstarter筹集到超过1300万美元的资金,有些言论认为众筹的发展让传统融资渠道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我质疑其中的逻辑,这并不只因我是传统金融行业的从业者。  我的质疑有许多原因: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在5分钟视频内解释清楚(试想:下一代碳纤维),其次,并不是所有产品的风险一般人都可以承受(如下一代特斯拉汽车),或
期刊
事实上,绝大多数经营金融产品的机构都没有刚性兑付能力,因为它们出售的金融产品额度远远高于它的净资产。  刚兑成为P2P市场的热门话题,因为“刚兑”出了问题。  事实上,绝大多数经营金融产品的机构都没有刚性兑付能力,因为它们出售的金融产品额度远远高于它的净资产。银行业的刚性兑付能力,来自于一系列保障:资金补给市场,央行最后还款人机制,政府信用兜底等。不过,即使政府信用也未必能够支撑极端崩溃下的兑付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