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十年前的一个秋天

来源 :南方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herChen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是现在,我停顿下来,生活的改变是多么突然,而过程已经被日子所忽略,我們生活着只是在这样或那样的状态中:以前我东奔西跑,而现在我足不出户。那些使我彻底麻木的旅途啊!当居无定所的日子也毫无区别时,我是多么地厌恶每次启程。
  ——彭剑斌《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我想跟你们讲一段往事,一次长途旅行,一些陕要忘掉的人。十年了,如果再不讲,我都怀疑我是否有过那些经历。尤其最近几年,我的记忆衰退得厉害,很多人很多事,就这么凭空从我的人生中消失了。有时他们只剩下一堆碎片,一些声音和画面,有时只残留一个念头,一丝忧虑或一个词。比如现在,当我想起十年前在青海的那几个月,我想到的第一句话是:不要睡着。我好像永远坐在一辆封闭的中巴车里,这辆车永远慢吞吞地开在公路上,车里很安静,窗外什么也没有。由于缺氧,我几乎一直在打瞌睡,而我听过一个恐怖故事,说有人在车里睡着后再也没醒过来。在那些永无尽头的公路旅行中,我无数次地默念着,不要睡着,不要睡着,然后迅速睡了过去。
  我想到的第二个画面,是一幅青海地图。那时我随身携带很多地图,在空白处,我写下无数个街道的名字,旅馆的电话号码,餐馆的菜价。当我想起这些地图,我仿佛看见整个青海省从地图上升起,变成了一座3D立体的大山。大山的最高处,是一个名叫玛多的县城。我包了一辆越野车,从县城出发去黄河源头。我看见了蓝色的鄂陵湖和扎陵湖,两湖之间是一座圣山。就在刚才,我又去查询了这座山的名字,名叫措哇尕什则山。我记得开往山顶的道路泥泞,一辆铃木奥拓艰难地往上爬。我担心它会堵住后面所有的车,但我的藏族司机说,没事,那辆奥拓是进口车,四驱的,爬得上去。后来,当我们下山时,奥拓车仍然在我们前面。回县城的公路全是小碎石,我的司机说,那辆车开得太快了,很危险。然后我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奥拓车突然腾空而起,在空中翻了个跟斗,头朝下载在路边的冻土里。我们下了车,跑过去,那个开奥拓的男人从车窗爬出来,抖了抖衣服。我问他受伤没有,他不说话,又钻进车里,出来后很尴尬,悻悻地说,人没事,但十几万的摄影器材都毁了。
  我后来再也没见过他。在玉树,在果洛,以及黄南、柴达木盆地,我几乎走遍了青海的所有角落,大多数人都是见一面就消失了。
  昨天下午,我翻出了《青海》这本书。重读我撰写的那些章节时,我很惊讶自己写了那么多细节。我应该是写了笔记的,但搬了几次家,笔记本早丢了。我还记得,很多信息我都是记在一个滑盖黑莓手机里,我甚至详细列出了每天的日常花销,时刻都在担心费用超支。这本旅行指南是两个人完成的,我和赋格两人。是赋格介绍了这个工作给我,但我不记得我们是不是一起出发去的青海。我很可能是独自飞到西宁,然后去了玉树。国庆节之后,我曾短暂地回到西宁住了几天,碰到赋格,我记得他说,原子城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而我告诉他,你一定要去囊谦。
  在青海,我也许只见过他这一次。
  我随身携带了一台松下数码相机。昨天我重新翻开这些照片,发现一共有六千多张。大多数照片都是风景,空荡荡的天空,草原和雪地。还有一些是旅馆和餐馆的招牌。我自己很少出现,可能有三四张。其中一张,我和几个藏人站在一顶帐篷前,我伸开双臂,搭着他们的肩膀。但我忘了是谁拍下这张照片。我穿一件黑灰色的户外冲锋衣,斜挎一个皱了的黑色皮包。那件衣服如今还在我衣柜里,而我完全不记得那个黑色皮包了。我找遍了所有照片,也没看见我的其他行李。也许是一个绿色的大背包,里面装了电脑,几件毛衣,很多地图,还有一本非常厚的书,《喇嘛王国的覆灭》,直到离开青海我也没有读完。
  九月初的一个傍晚,在西宁市中心,我穿过一片杂乱的市场,走进一个商场,空荡而破旧的商场,我记得一个露天的天井,然后我爬上三楼,再走一坡小楼梯,进了青年旅馆,名字叫塔顶阳光。前台没有人,我等了片刻,一个女人从大厅的另一头跑过来。她头发剪得很短,穿一条浅绿色的户外快干裤。她说,这里是不是不好找?你住几人间?我说,最便宜的。
  我记得这些,是因为后来我和这个老板成了朋友。她叫林赛,是山东人,也许她还有其他名字,也许是个藏文名字。她的一言一行都干脆利落,说话又快又准确。她给我的印象是她熟悉青海的每个地方,而她自己随时都准备出发,去登山,去徒步,去带领一支队伍。
  秋天是淡季,没什么游客。我住的四人间只有我一个人。我洗完澡回到大厅,坐在靠窗的桌子旁,窗外可以远眺城市的风景。而西宁,我真的没有其他印象了。我只能说我去过那里。
  ***
  贵德是我去的第一个县城。城里有一座古城,但我完全想不起古城的样子了。我很紧张,一直在走路,走遍全城,记下每一个旅馆的房间布置,是否有热水,卫生间状况,价格如何波动。直到深夜我还在街头寻找网吧,看看它到底营业到几点。我记得那天傍晚,我沿着黄河边的人行道散步,去一个名叫乜那塔的地方。黄河水清澈见底,像溪水一样明亮。河边有很多人在写生,撑着画布,画黄河。河里全是绿色的芦苇。我也有一种踌躇满志的心情,当天晚上我在旅馆里写了好几千字。
  回看草稿,我这么描述白天去过的一个农家乐:“院子非常大,停车方便。两棵梨树底下是开满鲜花的花坛,还有一个养着金鱼的巨大水池。不能洗澡,也不能上网。床单被套干净整洁,床垫稍硬。步行两分钟即可抵达黄河边。站在院子里,可以清晰瞧见黄河对岸的高山和云彩。”
  我好像对这个旅馆充满热情,但我怀疑自己真的住过。后来交稿时,我重写了这个县城。
  我相机里的第一张照片也是在贵德拍的,是一张长途汽车价目表。在贵德这个文件夹,我发现了一个红脸的本地女孩。我想我是在郊区的扎仓温泉碰到她的,她和母亲开了一家小餐馆。那个温泉夏天没什么人,但是一到秋天,很多藏人会来住上几个月,治疗关节炎和皮肤病。我去温泉的那天,看见一堆人正在地上挖坑,挖得深了,泉水就冒了出来,地上都是黄色的泥浆。所以温泉是黄色的,人是红色的,山是绿色的,而寺庙,在我这里全都是花枝招展的。   除了这个女孩,我还看到了一个名叫颂华的朋友。现在我有点疑惑这是不是真的。她穿一件薄薄的红色外套,挎着一个红色布包,到处拍照。而我拍下了她正在拍照的照片。颂华是香港人,也是LP的作者,在北京时曾见过一面。她为什么也在贵德?而且明显和我在一起。很可能,她是总部派来监督我的,看看我是否找对了写旅行指南的方法。我怀疑她只停留了几个小时,然后就回了西宁。但往返这么—趟需要八个小时,好像也太费劲了。
  从贵德去贵南的路上,我记得途经一个移民村。房舍整齐排列,四周一片空旷,像被人遗弃的未完成工程。而贵南这个县城,也许是我在青海去过的最无聊的地方。印象里只有一个巨大空旷的广场,名叫和谐广场。街上好像没什么人。傍晚的时候,我打了一辆出租车去附近的塔秀寺。那座寺庙的位置极佳,坐落于半山腰,站在寺里远眺整个山谷,落日非常美。回城的路上,滚来一阵乌云,云层压得很低。暴雨之后,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司机突然带我去了他家里。我拍下了他一家三口的照片,当初答应要寄给他,但怎么寄呢,他住在村里,我连地址也没问,他肯定是没有邮箱的。他的儿子不到两岁,屋里几乎一贫如洗,但墙上贴着一张醒目的红色法拉利宣传画。我现在想起来了,他是问我要不要养一条藏狗,他说不贵,还能看家。
  后来我可能真的尝试收养一条狗。我忘了在哪个地方,也许是某个寺院,或者某条公路上,我看见一条母狗和她刚生下的一堆狗崽。她的腿上有一个脓疮,浑身皮毛脏成了绳子。我走过去时,她试着站起来对我狂叫,但我怎么可能再带着一条小狗上路呢。那条狗是黑色的,黄色的,也许是白色的。
  在龙羊峡水电站,我好像进入了一个死城。过去这里可能是个繁华小镇,但水电四局搬走了,两万人离开了镇子,我去的时候,全镇只有一家招待所营业。我放下背包,整整一天都无所事事。街道两边全都是空置的楼房,玻璃门碎了,窗户空荡荡的,很多入口被泥土封死,就像到了地震灾区。那天晚上我坐在电脑前,不知是否要推荐这个地方。我担心读者来了会上当,可是不知怎么,我又特别希望他们上这个当。
  回西宁的路上,途经共和县。我给赋格发消息,问他在哪里。他说刚刚离开共和,要去青海湖。所以我在共和县车站等候转车时,他是不是恰好也在附近?
  ***
  現在想起这些事,我还是觉得混乱。脑子里出现了青海湖的蓝色水面,但我刚刚又看了地图,从龙羊峡去往西宁的路,根本不会经过青海湖。那么我是在哪里看到湖水的?另外一个令人困惑的行程是,从西宁去玉树,我一直以为自己坐的是长途大巴。我记得我坐在靠窗的位置,旁边是一个汉族老头,脱了鞋袜,盘腿坐着,而我身后的人在抽烟,我不得不漏出一个窗缝,透点风进来。但事实上,很可能,我是坐了一辆丰田越野车去的玉树。
  回到西宁后,我在塔顶阳光见到林赛。她说,前两天来了一个人,也是来写青海的,叫赋格。我说他是我朋友,他怎么样?林赛说,他人好好啊,你们俩很像,说话都喜欢用书面语言。
  我应该是和林赛一起去的玉树。她一直在向我灌输一个念头:青海最美的是玉树,玉树最美的是囊谦。不过她又说,有些地方太好了,她舍不得跟别人说。她说,要不我们自己去,去了你别写?她找了一辆越野车,那个车的司机不喜欢说话,人很瘦,林赛说他熟悉路况,青海就没有他没去过的地方。后来我在电脑里发现了一个目录,名叫“滑师傅的照片”,这才想起来他姓滑。这真是个古怪的姓。他拍的照片全都是青海的无人地带,车辆也无法抵达的地区,比如唐古拉山的冰川,三江源最上游的海子。他说,如果你想写这些,又去不了,看看照片得了。滑师傅还给我留下一个印象,他嘴角似乎总带着笑,我从没见过他紧张焦虑,从不垂头丧气,哪怕后来我们有一次在路上抛锚了,他也笑着。
  从西宁去玉树八百多公里,长途班车要走十二个小时,我们也许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我后来仔细描写了这条214国道的风景,所以我应该一路都在写笔记。我很担心高原反应,还买了个简易的氧气瓶。林赛却一直活蹦乱跳的,她扛了个很沉的相机和高倍镜头。如今我只能回忆起天空,因为云朵那么低,低得你伸手就可摸到。我还记得在玛多附近吃了一顿午饭,那个川菜馆的青椒肉丝,油水都流到了桌子上。那里全都是川菜馆,十几辆加长大货车停在路边。我一边吃,一边想着再也不能吃了。林赛说,吃多了容易高反,但她不怕。
  在玉树,我好像总在结古镇的街头漫游,到处都是人,人们都穿着藏袍,到处都是狗,都在懒洋洋地晒太阳。还有很多很多活佛,据说镇上住着一百多个活佛,听起来很吓人。我后来算了时间,我在玉树只停留了半个多月,但感觉待了半年之久。每一天都变得特别漫长,似乎无所事事,却又忙得很,但忙了什么,我又记不大清。几个月后,那里就发生了六场地震,最高达到七级,死了两千多人,结古镇几乎全毁了。也就是说,我可能看到了玉树最后的模样。地震后,我一个北京的朋友去援建,负责整个地区的重新规划。他是高级规划师,在玉树援助了三年,但我从未向他打听过。也许我是故意避开了这个话题。
  我和林赛都住在三摩提旅馆。老板叫尼玛江才,长得矮矮壮壮的,皮肤晒得又黑又红。林赛一路都在夸他,说他是少见的有良心的学者。他应该是个老师,但我到现在也没搞清他是哪里的老师。我请他写了一篇小短文,讲玉树的藏獒买卖。他说,藏族有句谚语,卖狗是家道破落的象征。他去问那些商贩,为什么要卖藏獒,人家说,又不是把它们杀了,藏獒到了有钱人那里,过的生活比你我都好。尼玛江才说,他没有权利指责别人的生活,但听了很难过。我听了也很难过。
  在玉树的那段时间,三摩提成了我的家。这家青旅很小,床位也不多,入口是一个昏暗的咖啡馆,我从没见过有人在这里喝咖啡,但我喜欢这昏暗,让人有一种在密谋什么事的安全感。从街上看.这里挂的牌子是三摩提藏吧,但也没人在这里喝酒。旅馆内部是个小院子,所以也不愁阳光,院子和厨房之间有一座高台,摆着一圈露天的藏式沙发。我常坐在那里看书。后来我听说地震将这里夷为平地。在国道附近的草原上,尼玛江才开了一个临时的三摩提帐篷宾馆,据说布置得也很有情调,他在藏族文化匕的审美,玉树可能没有第二个。   我第一次在青海徒步,是去结古镇附近的勒巴沟。其实只走了一天,走到尽头是文成公主庙。沟里有一条小溪,我记得水里全是光滑的石头,刻着六字真言,溪水流过那些石刻的字迹,仿佛一种佛教仪式。林赛在路上买了一桶酸奶,本地人自制的一小桶,摆在路边叫卖的。我们坐在水边吃酸奶,林赛不停地削水果,水果皮在她脚下缠了一大圈,这个画面永远停在了我记忆里。她给我拍了一张照片,因为很郑重的样子,我后来提交给编辑,放进了书里,成为作者像。但可怕的是,现在再去看,我头发很长,又戴着一副墨镜,镜片是那种暗红色,不知为什么,很像一个八十年代的色狼。
  我在玉树还结识了一个活佛,也是林赛介绍的。她认识的人真是太多了。这个罗热活佛的故事很好玩,他的罗热寺是个空壳,以前是有寺庙的,但不知是太破了,还是年久失修,总之他正到处募集资金,重建自己的罗热寺。他很年轻,有点胖,但眼睛大而有神,剪了个平头,如果不是总穿着一件黄色丝质T恤,他看起来跟普通人也没什么区别。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家藏族餐厅。糌粑五块钱,林赛教我如何自己捏一个糌粑。桌子上点了一份血肠,我以为那是普通的香肠,吃了好大一截,嚼的时候才发现不对劲,忍着吞了半截,然后一口气跑到卫生间,全吐了。我记得跑去卫生间的路途很遥远,好像穿过了一道长长的玻璃走廊。这么一想,我又觉得是在罗热活佛家里吃的血肠,而不是在那个餐馆。我应该是去过他家的。罗热活佛身边有一个更年轻的僧人,也许是他的弟子,穿红色僧服。我们一起开车去赛巴寺。那条公路悬挂在通天河的峭壁中,河水湍急,路况又很差,那个弟子负责开车,我很焦虑,总觉得会死在那里。林赛说,放心,有活佛坐在我们车上,肯定不会出事。我不记得为什么要走这一趟,也许是想去赛巴寺的民俗博物馆。那是赛巴活佛收藏多年的古董,但在那个昏暗的展厅,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几十个动物标本,地上还有一条大蟒蛇,足有三米长。墙上有很多精美却灰尘覆盖的唐卡。然后下一个画面,我们已经到了赛巴活佛家里。他在玉树很有名,那时六十多岁了,也穿着一件黄色丝质T恤。就这样,我和两个活佛坐在一张桌子上,喝着茶,却不知说什么,而林赛那时又去哪里了?现在回想,那真是漫长的一天。后来我们继续往前走,进入了四川境内的石渠县真达乡。罗热活佛的妻子是真达乡小学的老师。当晚我们住在小學对面的旅馆。但记忆就此开始模糊,我们在哪里吃的饭?罗热活佛是不是去找他妻子了?我唯一还记得的,是那所小学的学生寝室。那是一个教室改成的大房间,一共有十几个上下铺,屋里还停放着一辆摩托车。房间特别冷,而学生们坐在屋外的石阶上,看一本如何学习汉字的教科书。第二天,我们又继续往前开,通天河拐了一个大弯,在大弯的山巅上,有一座荒芜的小寺庙。罗热活佛说,这是玉树地区唯一没有被“文革”毁掉的寺庙,经堂内的壁画保存得非常完好。我对壁画毫无印象,但是我无意中走入了一个僧人的房间。屋里很朴素,只有一张床垫,铺着藏毯。毯子的枕头上,放着一本打开的书。旁边还有一盆植物。床垫紧靠着一扇矮窗,金色阳光透进来,射在毯子上,安静极了。我低下头朝窗外望去,看得很远,是渺无人烟的山脉和草地。这个画面也永远停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经常去找罗热活佛。我可能在他家吃过一顿饭,也许就是血肠。我还去过他的办公室,就在镇子里,是他筹建罗热寺的临时场所,上下两层,临街有一层店面。他的财产比我想象中丰富。我那时有个不切实际的念头,妄想在旅行指南之外,再写一本关于藏区的书,就以罗热活佛为主人公。
  半年后,也就是当我离开青海回到北京之后,有一天我接到了罗热活佛的电话,说他在北京。他给了我—个地址,在东南四环附近。
  我记得是个傍晚,我打了一辆出租车,司机看了看地址,说他不知道这是哪里,最后停在了四环的辅路上。我下了车,沿着一条土路往前走,越走越荒凉。这个奇怪的区域我以前从没去过,看起来像个废品处理站,丢置了很多钢架和废弃的车辆。穿过那片废地,我又走进了一个小树林。林子的尽头有一些灯光,仔细看,是一栋小别墅。我敲了敲门,一个中年女人来应门,她的神情是那么模糊暖昧,好像等了我很久,又有点吃惊的样子。她说,活佛就在楼上。我穿过客厅。客厅里供奉着一尊菩萨,也许是绿度母。上了二楼,罗热活佛坐在一个炕上,也许是一个罗汉床,屋里点着很多蜡烛。他在烛光下向我招手,说好久不见了。他穿一件普通的深色外套,里面还是那件黄色的丝质衣服。那个女人把我带到屋里,就悄无声息地关门出去了。我问罗热活佛,这是哪里。他说,这是我的一个女施主家里。我说你怎么来北京了。他说,不做什么,就是来看看。
  后来我再也没见过那个女人,也没见过罗热活佛。
  ***
  我和林赛的最后一次出行,是去囊谦。囊谦这个地名,以及那几天给我的印象,仿佛那里是世界上最偏僻的角落。都是因为交通不便,如果不是林赛,光是包车就需要好几千块钱,对我来说,那是个大数目。
  达那寺是我最喜欢的寺庙,可能是因为实在太远了,路况又太差了。有一座横跨小河的石桥,桥上漏了一个大洞,我们只好开车下到河滩,涉水驶过。桥那边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尼姑庵。我觉得林赛那时的样子就很像个尼姑。她说,如果遇到重大集会,可能有上千个尼姑在这里唱经。我们继续往上爬山,公路在山问盘旋上升,猛然眼前就开阔了。远方有一座很高的山峰,突兀地站在峡谷。我怀疑眼睛是不是花了,因为隐约看见峰顶上有座寺庙,而那个山峰全是峭壁,不可能上得去。等我们开到那里,发现有一排木梯。攀缘爬上去,峰顶居然是一个巨大的草地。现在,我指的是此时此刻我写下这句话时,我恍然又回到了那个草地。难以想象,我那时站在一大群野生石羊中间,它们完全不理会我们这些人,只顾吃草。而我朝四面八方看去,整个然察大峡谷尽在眼底,河流蜿蜒,山石险峻,远处的山脚下散落着一些藏族村落。我那时认定自己还会回去,但十年了,我连玉树也没回去过。
  至于达那寺,离那座山峰还远得很呢,还在山谷的更深处,我们得离开公路,驶入一条新修的窄窄的土路。滑师傅说,以前没有这条路,得骑马进去,要骑一天。达那寺是个隐秘的角落,所以我也不想在这里说了。我怀疑我曾在其他文章写过,但忘了这件事吧。   我在囊谦还见过一个盛大的场景。就在县城的边上,我们看到河边聚集了几百个喇嘛,坐在地上,像一片红色海洋在涌动。他们起初很安静,然后忽然跳了起来,有人脱了衣服,露出赤裸的胳膊,有人仍然坐着恍若无事。林赛说,这是要开始辩经了。公路对面是一个富丽堂皇的寺庙,而且还在大兴土木,似乎要建一座更大的经堂。我后来听说这就是李连杰皈依的那座寺,所以不缺钱。
  囊谦另一个有印象的地方是尕尔寺,也是藏在峡谷深处。我们花了好长时间才走到那里,结果发现寺庙建在一处悬崖峭壁上,仿若悬空寺。我看了看那座山的高度,放弃了。但山下也有一座分寺,寺里还有一所希望小学。小学空无一人。我在各个教室走来走去,有一面墙壁,贴着教职员工的照片。我挨个看下去,突然发现了一个外国女孩。她穿一件花条纹毛衣,扎着头发,额头光洁,笑得很腼腆。介绍很简单。她的名字是MEG,工作时间是2006年7月,学历那一栏写着:大专。我不知道这个外国女孩是如何进入藏区的。我一边想着她,一边往外走,然后在大门口碰见了一只猕猴。
  那猴子蹲在一截树墩上,脖子套了个铁链子。它盯着我,我也盯着它。隔了半天,我对它说了一句话,它笑了。
  昨天我再次翻看囊谦的照片,看到了这只猴子。我还看到了很多似乎毫无意义的照片,那些葱郁的森林、漫无边际的草原和山脉。但它们只是提醒我曾去过那里,而我在那里到底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比如林赛,她那么喜欢讲话,但我能回忆起的谈话寥寥可数。而滑师傅,他肯定也说了话,但我却只记得他的笑。我们从尕尔寺回去县城的路上,两个轮胎都瘪了。他笑着把车开到了附近的藏人家里,请人帮忙打气补胎。我们进了屋,发现那是个大家庭,从爷爷到孙女一共九个人。他们马上生火煮水,在我们面前放了三碗酥油茶,端来一盘面饼和糌粑。那个屋子很小,挤下了两张床,几个火炉和锅碗,一台14寸电视机和DVD播放器,墙上贴满了宗教画,总之乱糟糟的,我却感到很温馨。我在床上找到了两本藏文书,已经翻烂了,一本是《仓央嘉措道歌》,一本是《格萨尔王传:地狱救母》。我拍下了坐在对面的那个女孩的照片。昨天我看到她,好像已很久没见过那么好看的女孩了。
  这张照片的日期是9月20日,紧接着下一张照片是9月23日,我那时已回到结古镇。而林赛自此从照片里消失了。中间的那两天,我又在哪里?
  ***
  有一天,结古镇的天空出现了一条巨大的彩虹。我那时正坐在院子里看书,尼玛江才站在一条板凳上,给他的白墙窗户涂上黑色边纹。我们俩都听到了街上有人在喊叫,我站起来,他跳下来,一起往外跑。所有人都站在街边,仰着头,望着那条彩虹。它看起来很像神迹,是因为彩虹的一端刚好插在了结古寺。另外有一天,我打了个车,去镇子周边寻找神迹,因为我无意中在谷歌地图上看见了一张卫星照片。照片显示这里的某个地方,有一句六字真言,而字迹那么大,连卫星都拍下来了。尼玛江才说,那可能是冬天人们在冰面上刻下的真言。而我觉得那应该是在山上,在岩石或者草地上。
  我什么也没找到。我好像一直在爬山,山上都是雪。往下看,河流在阳光下熠熠生光,有两个红衣僧人在水里洗衣服。然后我看见前方有一个黑色帐篷。帐篷里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个巨大的厨房,我是说里面只有一个大炉子,四处都是烟熏的痕迹。有人骑着摩托车靠近了,一个年轻男人走进帐篷,他的妈妈,或者姐姐,捧了一碗茶给我。然后我们站在一起合影。我说我要把照片寄给你们,一转头,他们一家和黑色帐篷都消失了。
  我想我得离开结古镇,去更多的地方。又有一阵,我觉得应该永远留在这里。
  我很后悔去杂多。那个县城是一条省道的尽头,前方没有路了,到了那里你只能回来。我完全忘了那个镇子的模样,只记得网吧很多,屋里全是年轻人。旅馆老板说,我来得不是时候,如果是五月,街上全是外地人,都是来挖虫草的。他说,这里的虫草个头非常大,在市场上很抢手,价格也最高。他是个回族人,还开了一家澡堂,问我要不要洗澡,要不要虫草。我说我是来旅游的,他快笑疯了。
  我每天都在玉树州的地图上打叉叉,只要去过的,就画一个叉。
  去治多的路上,我乘坐的小中巴出现了一个外国人。他坐在最后面,起初我完全没留意到他。走到半路,司机停车上厕所。我记得那天阳光刺眼,我们全都下了车,躺在草坪上。只有那个外国人,远远地跑开了,他甚至跑到了附近的山上,还在往前跑。我们也不好意思催,只好默默等他。到了治多县,他下车就走了。我在治多停留了两个多小时,然后又坐上了开往曲麻莱的中巴车。一天走两个地方,这对我来说是新鲜事,但很划算。到曲麻莱的时候,已是傍晚,天还没黑。我住在黄河宾馆,那是我在玉树住过的最舒适的旅馆,因为可以洗澡,但是我又不敢洗,在海拔超过四千米的地方,我总觉得洗澡会感冒。我只好出门散步。街道是崭新的水泥路,宽阔平整,很多小孩在路上骑车玩耍,而我慢吞吞地,小心挪动着步子,只希望赶紧适应这个海拔。前方出现了一座寺庙。我绕到背后,沿着一条小路爬到山坡上,那里有一大片彩色的经幡。天快黑了,太阳在远处模糊不清,我能看到整个县城以及南侧的河流。我找了个草地坐下。就在这时,我看见那个外国人站在不远处拍照。我相信他也看见了我,跟本地人比,我们俩都太醒目了。他走过来,坐在我身边,用汉语问道,你也到这里来了?
  他说他来自俄罗斯。他人很高,一头金发,穿一件蓝色的户外衣。他的名字很普通,也许是伊万?尤里?亚历山大?还是安德烈?应该是安德烈。
  我和安德烈很快达成共识,一起包车走完余下的路程。从曲麻莱去扎多,每人250元。我记得这个数字,是因为我跟他解释了半天,我们就是两个二百五。我坐在前面的副驾驶,安德烈坐在后面。我们好像很少聊天,也许是因为他的汉语和我的英语都不够好。每次碰到风景不错的地方,他都先拍拍我的后背,说,停一停,能不能?然后他跑下车,跑得很远很远,我和司机站在那里默默地等他。司机说,你这个外国朋友怎么这么喜欢拍照?我说他是摄影师,靠这个赚钱。司机说,赚很多钱?我慢吞吞地说,很多很多。我想我从未问过安德烈的职业。我暗暗地想他也许是个间谍,背包里藏着一台有很多秘密的电脑,他拍下的所有照片最后会分析成一张地形图。有一次,我们停在路边休息,一辆摩托车咚咚咚地骑过来了。车后座上装着一个低音炮,两边挂着音响。那个藏族小伙子开过去,突然在前面刹了车,跳下来,朝我们看了半天,然后又走过来,摘下墨镜,要跟安德烈握手。我想这就是带着一个外国人的好处。在尕朵觉沃神山,我们很远就停了车,徒步到山脚下,看到了一顶牧民的帐篷。帐篷外养着一条藏獒。我站得很远,安德烈却很自然地走了过去。他蹲下来,盯着那只趴着的藏獒,然后用手摸它的“红围脖”,它的毛发。我喊道,那只狗很危险。他笑了起来,你看它很危险吗?我小心靠过去,慢慢蹲下,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抚摸藏獒。   回到结古镇的那天晚上,安德烈说,镇上有个地方可以好好地洗一次澡。那个澡堂属于玉树宾馆,三星级,他就住在那里。我们洗完澡出来,已是晚上十点。很快就要到中秋了,天空挂着椭圆形的月亮,云层很厚,四周都是星星。我们说了一声再见,但我再也没见过他。
  第二天是2009年10月1日,国庆六十周年。大约八点半我就出门了。阳光很烈,我戴上了墨镜。我走过结古镇的兵区,看见几个武警在散步,走过红旗体育场,一些身穿迷彩服的年轻人正在军训。我走进常去的那家早餐馆,那个乞讨的藏族女人和小孩也准时在店里。老板娘是四川人,她再次把乞讨者赶了出去。几个打工的汉族年轻人坐在桌子前,盯着电视,屏幕上是白岩松。我要了一碗稀饭和两根油条,油条仍然是冷的。吃完早饭,我打了个车去结古寺。这所玉树最重要的寺庙我一直没有去。司机是汉族,他说我是他今天最后一个客人。我说这才早上十点呢。他说一会儿就回家看电视了。结古寺的僧人都在念经堂,念经的声音传得很远。寺里到处都是狗,都躺着晒太阳。一个僧人走过来,我问他九世班禅的圆寂地在哪里,他指给我一条崎岖逼仄的小道。那条道上全是屎,还有一具藏狗的尸体。整个上午我都站在山上,朝下望去,我看到结曲河蜿蜒流过小镇,流向通天河。中午我下山了。路过的每家餐厅都在播放阅兵仪式,很多门口插上了五星红旗。一排武装车从街头驶过。在集贸市场的入口,我突然碰到了刘小河。他是青海省考古队的专家,我忘了是在哪里认识的他。他拉着我就走,一直走到州政府,走到他的临时宿舍。他向我讲起都兰墓葬群的考古逸闻,他说,考古队发现那个墓的时候,已经被人盗过了,金银财宝都没了,因为没人保护,进了水,很多丝绸制品也坏了。他说,玉树这一块啊,考古价值不亚于都兰,这里可是南丝绸之路,是唐蕃古道。我们开始喝酒,喝易拉罐的哈尔滨啤酒。他又说,五十年前这里什么样子,那時多乱啊。我说你别说了,但他根本停不下来。他说了好多我不能在这里讲的故事。最后我说我得走了。我回到三摩提,碰见了尼玛江才的女朋友。我问她看电视了吗,她说,这里大多数藏人都是不看电视的。她问我,听说格萨尔广场有演出。我说取消了,一切都取消了。
  这梦幻般的一天,是我在青海写的唯一一篇日记。
  我在三摩提那个昏暗的咖啡馆写着日记,米团走进来,笑着说,你终于回来了。她的男朋友不说话,掏出他们刚买的那些珠子,放在桌上仔细审视。我说,你们又去进货了?
  我不知道米团在三摩提住了多久,我也不知道她和那个男孩认识多久了。他对我的工作,对旅行,都没什么兴趣。他每天就是去牦牛广场,从那些藏人手上买珠子,买蜜蜡、南红、绿松石。然后他把这些宝石串好,摆在阳光下拍照,再发到网上的论坛,高价卖掉。米团说,他在山东老家还有个玉石店铺,卖不掉的就寄回去,慢慢卖。我说那你在这里干吗,她说,我就是瞎玩啊,玩到这里就停下来了。我认识她的第一天,她就把结古镇所有的车站信息说了一遍。这些信息难以想象的复杂,去西藏、去西宁、去四川、去玉树所有的县城,都有不同的车站和时间表。我觉得她很适合去写旅行指南。玉树地震之后,我把她介绍给编辑,她果真成了我的同行,帮我补充了地震后的信息。她到底在玉树待了多久啊,我想没人知道了。几年后她死在山东一家旅馆的房间里。
  但那时,十年前的那个秋天,我和米团还有她的男朋友,常常结伴在镇上漫游。她穿一件红色冲锋衣,衣服有点大了,风一吹就鼓成了袍子。她那么瘦,还戴一副眼镜,说话一口上海腔,好像弱不禁风,却怎么也吹不走。我们最喜欢去牦牛广场,那里早上全是卖虫草的,人人手里都提着一个塑料口袋,一根一根卖,你要是有钱也可以买一大把。我们就坐在街边看他们怎么交易。旁边的地上,堆着牧民捡来的一些鹿角。下午,卖虫草贝母的人都散了,这里变成了二手车市场。而到了晚上,广场上摆满了大排档,卖酥油茶和熟牛肉,我们在冷风中吃过那么几次烧烤。有一天,他们带我去了宝石交易市场,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市场,没有任何房子和摊位,就是露天的场所,一堆藏人走来走去,脖子上挂着长串的珊瑚玛瑙。米团帮我看准了一颗蜜蜡,两颗南红,她很老到地把价格谈到150元。回去的路上,米团说,这几颗东西是老的,你买值了。她男朋友笑着问我,要不要高价卖掉?我说留着留着。
  是啊,是的,我一直留到了现在。
  ***
  我回到了214国道,接下来是205省道,然后我将一直沿着101省道往前走。我正在填满那些空白的地图。
  在玛多,我目睹了那场车祸,就是那个开着进口奥拓车的人。我现在想起来他来自北京,车牌是“京”开头的。然后我们打电话叫了一辆拖车,没等到拖车来,我就离开了玛多。我犹豫是否直接回西宁,还是前往果洛州。我给赋格发消息,问他到哪里了。他说估计十月中旬回西宁。我回复,西宁见。
  我迫不得已在花石峡住了一夜。白天,长途班车一趟接一趟,但天黑之后,那个地方连鬼都没有。我住在加油站附近的宾馆,没有暖气,也没有热水。整个镇子只有一个公共厕所,你得走到加油站去。我尽量不喝水,缩在床上等着天亮。
  然后我似乎失去了记忆。脑子一片空白。昨天下午我看照片,一张一张往后看。我拍下了花石峡的加油站,但下一张照片,我已经坐在了一辆货运卡车上。我隐约有一种印象,我是搭了一辆中巴车离开了花石峡,但去了哪里呢?从地图上看,我或许去的是雪山乡。因为我必须要打听那里的住宿,方便我写下阿尼玛卿山的旅行指南。也许我刚好又碰见一个司机要去大武,我爬上了他的货车,坐在后面一堆土豆上,从照片看,也可能不是土豆,而是其他硬东西。我全都不记得了,但我感受到了那辆卡车的抖动,因为路况太差,我好像被弹到了空中。我在空中还在拍照片。货车上还有一个人,他把衣领都竖起来了,风吹在脸上真的是刀子,我颤抖着拍下了很多照片,因为阿尼玛卿雪山几乎就在眼前。
  大武镇是果洛州政府所在地,但我对它全无印象。我不记得我去过那里。但我肯定去过。
  而我的回忆里到底塞满了什么呢?是大雪,是雪天的冷。我记得从大武去甘德的那条公路,也就是101省道。我坐在狭小的中巴车里靠窗的一个位置。窗户紧闭,玻璃上全是污垢,但我仍能模糊看见外面的草地,全是白色的,那些牛羊在雪中一动不动,像雕塑一样站立着。我的双脚已经冻僵了,我想脱下鞋子,把脚收拢到坐垫上,也就是我的屁股底下,但根本动不了。有时我打开那本非常厚的书,尝试读几页,但抖得太厉害了。我又打开MP3,里面只有科恩的歌。我把羽绒服的帽子戴上,靠着窗玻璃,戴上耳机,听着科恩,嘴里反复念着,不要睡啊,千万不要睡。这么想着的时候,我仿佛飘了起来,从空中看着座位上的我。我那时心里就一个念头,怎么还没有抵达下一个县城?
  甘德县,后来我在书里是这么写的:“一个完全没有旅游开发的地方,果洛最无聊的小镇,五分钟即可走遍全城,而且没有任何令人惊喜之处。”
  可是此时,我脑子里却全是这个小镇的面孔。我在大雪中下了车,走出汽车站。我现在完全记起来了,我背的是那个绿色的VAUDE牌大包。那里只有一条大街,雪水混合着泥浆,我每走一步脚下都吱呀一声。我朝着离我最近的一个旅馆走去,我记得它的名字,藏文中学吉祥招待所。一楼是个建材商店,我爬到二楼,房间50元,楼道尽头是厕所。我进了屋,卸下背包,脱掉湿了的鞋袜,钻进被窝。床上居然有电热毯。哆嗦了半个小时后,我才下床给自己倒了一杯开水,打开电视。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说的都是藏语,但我只是想听到一点声音,有人说话的声音。
  第二天我继续往前走。
  大雪好像一直没有停。我到了一个名叫达日的县城。那里到处都是人,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怎么有那么多人?而且所有人都穿着藏袍,戴着五颜六色的羔皮帽,红色、绿色、蓝色,还有黄色。我记得我站在达日的汽车站,和一个穿藏袍的小伙子砍价。他站在雪里,那么冷,而他的藏袍却耷拉在腰间。我请他带我去查朗寺,他用半生不熟的汉语回答我,说没问题。我跟着他走,街边停着一辆摩托车。他指了指后座。然后我们在冷风中出了城。开到半途,摩托车突然熄火了。我们下了车,他说有个东西掉了,需要胶水。我不明白为什么他需要胶水,但我还是走到了路中间,试图拦下过路的摩托车。一个老人给了我们一点胶水,于是我们又上路了。到了一个路口,左拐进一条小道。他说马上就到。这时摩托车又熄火了,而我不知再去哪里搞胶水。
  我跳下车,对他说我先走了。然后我独自朝查朗寺的方向走去。我对查朗寺一点兴趣也没有,但我想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得去看看,就像我还得去看看青海很多很多地方一样,而我那时只不过才看了三分之一。我包里还有很多空白的地图,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小人儿一样,在那些地图上缓慢地移动。
  可是这明明是秋天,为什么四周都弥漫着大雪?
  我回头看,那个摩托车也消失了。而前方什么也没有。我只好站在原地,默想着,我这到底是在哪里?
其他文献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弱势群体,由于经常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培育,相对于其他儿童,缺乏良好的抗逆力,因而对其抗逆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个体内部因素为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的重阳镇水口村是粤北龙舟文化的传承基地.在划龙舟的技艺、“采青”仪式、龙船调艺术等方面都体现出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基于对水口龙舟文化传承的现
溧阳市作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开创了网格化社会治理新局面,构建了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本文以溧阳市乡村治
“士女”一词使用最早是在9世纪的唐代,而事实上唐代的女性绘画题材早在唐初就已经在继承隋代“秀骨清像”和“面短而艳”的审美基础上开始发展,并在武周、开元时期形成了丰
胡兀鹫  因喙下长有一小簇黑毛,看上去像胡子一样,故得名胡兀鹫。  胡兀鹫的别名很多,被人们常叫的有大胡子雕、萨哈勒图一失勒、胡子雕、髭兀鹫、髭鹰、胡子鹰等,除了萨哈勒图一失勒一名外,其他的别名都与它们的胡须有关,而萨哈勒图一失勒一名,念起来叽里咕噜,也许是少数民族用语。  十余年前听到人们议论胡兀鹫的胡子,便想,既然胡兀鹫的胡子有文章可做,那么一定是非同一般的胡子。后来见到胡兀鹫,习惯性地往它们
期刊
心象  悬浮于空中的事物,正在  塑造一个世界。彩虹的两端,  树木疯狂生长。我不清楚,未来与远方  哪个更远。虚度的时光,从  眼中消失,雕刻精美的石头,完成  自我的转身,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心,痴迷于幻象,斯芬克斯的问题,  并不需要回答,那折叠的意念,仿佛  黑暗的轮回,把梦放置在一只盒子内。  破碎的大地  堂吉诃德的马蹄,踏碎了西班牙的土地,  也臆想出一个新的世界。灵魂,  无处可
期刊
冬日  阳光逆流而上,到河流的末端  它把大地照耀得一无所有,  我头顶着光芒缓缓奔跑,  却在途中遭遇不应该出现的恋人。  海水一点一点软下来,  如渐渐蜕去的生命,它平铺张开,  模仿鸟的翅膀,在飞翔中拯救自己。  梦啊,离得这么近,好像从未忘却。  我的荻花还在温柔地跳舞,  到处是明朗的风吹的歌声。人们  即刻就会被照耀,阳光下  像一只只洁白的觅食的鸽子。  2019.12.19.  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