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传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uiyigjg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徜徉在古诗词长廊中,会发现有许多可爱的鸟的形象,这些小生灵与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联系在一起,形成意蕴丰富的美好意象(意象的产生依托于事物的自然形象,却又因其寄寓着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升华为意蕴隽永的艺术形象,是为意象)。在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中,鸟类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在语文版初中课本中,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甫《江南春》),“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西江月》)、“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等等众多鸟类在诗词意境中形成的意象......因此,教师能否正确把握和深入辨析鸟的意象,就成为影响古诗词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笔者对古诗词中的鸟的意象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求,现就古诗词作品中几类最常见的鸟的意象简要赏析如下,以就教于同行。
  一、雁
  雁在古诗词中出现最多。大雁南飞引发了人们秋天悲凉的情绪。“雁字”“锦书”在古典诗歌中用得很多,因此秋雁一般与哀伤忧愁,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颔联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即景设喻,以此自比,是叙事,又是写景。落日黄云,大漠苍茫,诗人举目苍天,唯见长空孤雁,怅然之情,油然而出。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兄弟古有“雁行”之称,兄弟分散,无异孤雁离群。如今杜甫的一家大小虽然已经团圆,而兄弟却分割两地,此刻听到孤雁的哀鸣,如何不感物伤心,远念亲人?
  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秋风起了,北雁南飞,李清照自己亦是从北方来的,这大雁原来是“旧时相识”。词人早年曾托鸿雁传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如今,李清照的丈夫已不在人间,希望再寄锦书也无处投达,想到这里,女词人再也抑制不住伤心而泪下了。
  可是,也有例外。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正在苦闷和烦恼时,看见“长风万里送秋雁”这寂寥、明净、壮美的秋景,心情又陡然一变,“烦忧”为之一扫,于是产生了“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豪情逸兴。
  二、子规
  别名杜鹃鸟,相传为蜀帝杜宇冤魂所化,声音哀婉凄绝。暮春时节,烂漫的杜鹃花开遍山岭坑谷,色殷红,据说是杜鹃鸟啼血所染。子规鸟在诗词中出现多是跟暮春联系在一起,多是抒发离别之恨、感伤之情,读来动人愁肠。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句,杨花本是随风飘散之物,子规是泣血悲啼之鸟,叫声似“不如归去”,寓离别之恨。诗人选择这两个典型的动人愁肠的景物来描摹暮春景色,正是为了烘托诗人闻悉老友左迁时的悲哀心情。
  三、莺和燕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这些鸟传递给读者的是初春的喜悦。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风光;燕是候鸟,春天回归,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写莺的诗句还有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自在娇莺恰恰啼”,自由自在的莺,被这里的花迷住了,哪儿也不去,一个赛过一个地用心啼鸣,像是要把最好的歌贡献给这些花,莺爱此处的花如此,何况人呢?此时的诗人也被此地的花吸引住了,看得出神,赏了这一丛又赏那一丛,赏了这一树又赏那一树,不只是流连不忍去,简直也要放开喉咙高歌,与娇莺一比高低了。
  四、鹊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从视、听角度写夜行中特有的见闻,明月当空,清风徐来,词人选取了富有夏夜特征的景物,勾勒出夏夜的寂静,同时还隐隐透露出夜行者恬静惬意的心境。
  五、黄鹂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上方茂密的树丛中黄鹂在悠然自得地啼鸣,深绿的树,黄的鸟,色泽鲜明,黄鹂嘤嘤啼鸣,声音悦耳,能不心醉么?
  六、鹧鸪
  辛弃疾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有“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暮色苍茫,鹧鸪哀鸣,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以声写情,把一个“愁”字渲染得弥满江天。为什么闻鹧鸪而增愁?鹧鸪“飞必南向”,而辛弃疾本是北人,他的志向是北上抗金,恢复中原,可是这次改任江西,如同南迁,愈行愈南,离北愈远,心北向而身南行,这怎能不使他更添愁思。听到了南飞不北的鹧鸪啼声,怎能不使他受到触动?
  品读这些满载着作者们或喜悦或忧伤的情感的各类鸟的意象,对提高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对于教师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进入意境、咀嚼意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贵州绥阳县小关中学。
其他文献
“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经历了十多年的排练,高考这场大戏即将拉开帷幕。在冲刺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备考与形式策略的指导,自然能事半功倍。  历年各省的高考,语文都是第一科。第一科考好了,叫“开门红”;第一科考砸了,叫“出手黑”。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在高考中,对于首当其冲的语文学科,应引导学生予以高度的重视,必须把它摆在首要的位置。  语文怎样才能考得高分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常见行为,在范读、讲解之外,提问也许是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与教师往同一方向思考的方法。在教《刺客列传》这篇传记时,笔者便以提问激疑为主要方法来组织课堂。  这篇课文属于《史记选读》的“摹形传神,千载如生”部分,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八篇史记选文,对于常规性读故事记文言知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些厌倦,这时层层设疑、步步思辨的方式便显得更为合适。而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问内容在课堂
有人说:非“大家”不能教好语文。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是它确实道出了当好语文教师的一些尺度。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文化底蕴,要想教好语文,一定会显得力不从心。  2004年5月,新世纪中语西部行在贵州省安顺市讲学,湖北宜昌第五中学特级教师朱莉萍老师在给安顺市实验学校初二年级的同学上“走进戏剧天地”的时候,以其戏剧表演功底,演唱了京剧、越剧、黄梅剧等剧种的片段,引来了在场观摩老师们的
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来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千古美文被肢解掉了。整个语文课堂只剩下字词句的解析和作者情感的分析,一篇文章往往弄得七零八落,缺乏整体感,就更谈不上审美了,所以文言文学习成了很多高中生心中永远的痛。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让他们被文学形象所感动进而产生向往,让他们对文本的内容多体会进而升华自己的情感,让他们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这才算得上是真
当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开庐山真面目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难度不太大。笔者粗略分析之后,也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过渡,基本上保持了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的风格和结构。但同时,试卷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没有降低,尤其是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试卷结构体现传承,平稳过渡  1.试卷的结构、分值保持稳定  要说今年试卷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  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其实,读懂一本书或一篇作品,触发一点现实的感慨,得到一点人生启迪,对一个人来说,人生每一步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充实起来。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让即将走上社会的高中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为人
每一篇成功的诗作,总有它独特的构思、深刻的主题。《长恨歌》就是这样一篇成功的诗作,影响相当深远。  《长恨歌》是白居易三十五岁时所做。“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已久,基本定型。诗以传说作为素材,所谓“感其事”,当然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同情。而作者创作此诗的目的则又意图通过这一事件,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垂做历史教训。
语文教学是作品情感、教师情感、学生情感的融合体,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总是作者动情之余方才见诸笔端的。当代的教育家,更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课堂上如何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情”而动“心”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大胆实践告诉我,音乐的力量不容忽视。  一、品诗词神韵  无论是“烟笼寒水月笼沙”的
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是教材中的重头戏,据笔者的了解,学生普遍比较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就算读不懂,也觉得“很耐读”,从中不难看出经典作品自身的永恒魅力。正因为此,笔者认为,在目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真阅读的大环境中,教学鲁迅作品,教师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阅读更深入,设计更精细。  以笔者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找重点,然后带领学生学句式、品修辞、找出各种感观、划分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