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调查结果显示:现今的中学生,经常使用校园流行语的占67.5%,偶尔应用校园流行语的占23.5%,从不使用的仅占9%。庞大的“方言”群体,浓烈的“方言”氛围,正在悄悄地筑造着一幢异形的“亚文化”的楼宇,浸润着一代新人的精神堤坝,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中学校园流行语的来源
(一)校园生活。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纷杂的价值取向、深情的长辈期待、虚幻的奋斗目标、繁重的课业负担和激烈的竞争态势,强烈地刺激着中学生敏锐、多变的认知和感觉神经,进而催生出“部落方言”,以致23.5%的校园流行语来自校园生活。这些方言内容一是关于日常生活的;二是关于异性情感的;三是关于个人情绪的。
(二)网络空间。当今,网络已实现对社会生活的无缝链接和全面覆盖,网络语言成为时尚文化的晴雨表,30.5%的校园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的衍生物。中学生的时尚用语有近1/3是从网络空间上拷贝和演化过来的,这些网络语言迅速被移植为校园流行语。
(三)大众传媒。当下,影视、报刊、杂志传播的多为时尚流行符号,而接受最敏捷的群体是青少年。20%左右的校园流行语是对媒体语汇的重新解构和异化。
(四)外语和数字。中学生接触的语言文化和数字日趋多元化,有的词汇、数字被其故意戏谑和异化,或被赋予歧义和新解,进而创造出许多充满怪诞和时髦的校园流行语。
二、中学校园流行语的心理成因
(一)合群心理
校园流行语为中学生的群体归属需要提供了平台。中学生大多刚离开家庭和父母,进入情感的“断乳期”,若要被群体容纳,就要有该群体所共有、共享的语言,即所谓“部落方言”,而校园流行语就是在特定空间、特定群体、特定时期同学间交流的“部落方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某些校园流行语就成为他们融入群体的敲门砖和金钥匙。校园流行语经常是由少数人或者一个小集团创造使用的,由于表达上的特异性,同一群体的交谈者用这些言语交流往往会彼此心领神会,倍感默契,这便是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合群心理的深层次原因。
(二)宣泄解压心理
在背负学业繁重、竞争激烈、家境贫寒等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时,语言发泄成了最好的减压器和宣泄阀,而校园流行语则成为可借助的最好工具。因此,校园内不时有充斥于耳的流行语、脏话、粗俗的话就不难理解了。语言游戏心理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外化,校园流行语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游戏语言带来一种游戏宣泄、解压、自嘲的快感。
(三)求新好奇心理
中学生另类的形象、叛逆的性格,使校园流行语形成了新、奇、特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字形等各个方面,特别是能够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因此强化了校园流行语的刺激度、刺激对比度、刺激的重复率和刺激的新鲜度,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欲求。校园流行语的新、奇、特强烈吸引着中学生不断地追逐新奇的语言表达,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高中生的语言表意往往出人意料。
(四)模拟仿效心理
学生在铺天盖地的流行风面前,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模拟仿效心理,这便是流行同化的强大作用。这种作用尤其表现在对影视明星及流行时尚的崇拜上。欧美、日韩等国的青春偶像剧,使得“我晕”、“哇塞”等流行语充斥着中学校园,国内的影视作品和电视台的知名栏目也会产生相应的流行语。中学生为了追求时尚,就容易效仿一些流行语,从而使得这些流行语在校园逐步风行开来。
(五)含蓄的民族心理
婉转、隐匿、含蓄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民族心理,这种心理自然也影响了高中生群体。一些不能直说、不便直说的内容都被包装上冠冕堂皇的词语,如不说“打麻将”而说“研究国粹”、不说“散步”而说“晒月亮”等等。这种含蓄在很多时候创造了一种诗情画意,而这也正是高中生富于想象和追求诗意的心理表现。
三、中学校园流行语对学生的影响
作为“新新人类”的“新新语言”,校园流行语在中学生中口耳相传,心领意会,其心理的穿透力、情绪的感染力、行为的助推力都是不可小觑的,我们要客观面对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冲击。
(一)中学校园流行语的积极影响
1.增加了中学生的生活情趣。很多流行语形象生动,例如“梦见吃意大利面,早上醒来,发现鞋带没了!”“你想发财吗?想当官吗?想一夜成名吗?想永葆青春吗?——不要瞎想了,好好学习吧!”这些流行语对现实生活作了一定的概括,又不失幽默,是中学生活的“调味剂”。
2.为学生展现创造力提供了舞台。例如“喝茶”(被老师叫去单独挨批)、“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映了中学生自娱自乐、自我调解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在学习重压之下迸射出的思想的火花,而这也正是中学生这一群体独有的资本。
3.为中学生个人价值的肯定和自我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机会。在流行语中,不仅有对自我的褒扬,还有几分个性的狂妄。如“我特故我在”、“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等这些字眼的流行,也都表现出当代中学生对个人价值的极度重视与内心的维护。
(二)中学校园流行语的消极冲击
1.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冲击。随着社会阶层的迅速分离组合,社会理念的猛烈撞击幻化,作为以“亚文化”形态出现的校园流行语,传递给他们的是一些多解的命题。如:“我曾想成为一个问题少年,然而我却循规蹈矩地活了这么多年”、“希望似火,失望如烟,人生就是七处点火,八处冒烟”。这些思维的碎片,无奈的调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中生对人生的迷惘和彷徨。
2.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冲击。“超女”、“快男”、“凤姐”、“丑丑”、“芙蓉姐姐”、“犀利哥”、小沈阳、郭德纲等等,这些被趋利商家推出来的、被网络推手炒出来的、被追星异族捧出来的、被自恋病人吹出来的所谓“偶像”、“榜样”,在校园流行语中频频现身,很多中学生耳熟能详,倾心向往。天长日久,则难免乱了方寸,迷了心窍。
3.对传统美德的冲击。在校园流行语中,既有对“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打酱油”等不良行为、败德事件的抨击鞭挞,也有无情的冷落和无趣的幽默。诸如:“将薪比薪的想一下,算了,不想活了”、“生活嘛,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我跟耶稣祈求踏实稳定的生活,他想了想说,咱们还是先谈谈世界和平的事吧”,等等。这些虽说是中性词句,间或中却浸透出灰色的情调。
四、对中学校园流行语的
应对策略
如何实际、客观、科学地看待这一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真正做到客观分析,正确对待,科学引导呢?笔者着重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应对中学校园流行语。
(一)群体把脉
学校可组织专人对当前校园流行语进行一次全面搜集,编辑成册,提供给学生、班主任老师、家长代表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校园流行语进行全面点评,综合各方意见,拟定焦点问题。在全体师生、家长中开展一次大讨论,以达到沥沙取金、削瑕现瑜的效果。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做会引发校园流行语的逆向异动,但笔者以为,与其捂蛆生疮,不如刮肠洗胃,把校园流行语拿到阳光下晒晒更好。
(二)开展文化活动
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读书活动,比如,开展健康校园流行语征文评选活动、文明规范交际用语竞赛活动等,以便帮助调整校园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净化并丰富校园语言环境。
(三)改变传统语文科考试的命题方式
浓缩了丰富生活的语文,其考试应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放。如可以设置这样的开放题:在你平时所熟悉并参与的流行语中,有没有对你语文学习特有帮助的,请你谈谈你的体会。
(四)德育渗透
学校要通过德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端正语言审美取向,不断提高文化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对不健康的流行语做到不跟风逐流、不随帮唱影,逐步培养高雅情趣和提升审美水平。
(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中学校园流行语反映了当今一些中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并从一些角度折射出了中学生在生活、学习压力下的无奈和自嘲心理。教师要善于透过语言看思想,透过思想看心理,为处在叛逆期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中学校园流行语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中学生对现实的思索、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自我个性多层面的流露,代表当下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对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把握航标,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齐欣
一、中学校园流行语的来源
(一)校园生活。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纷杂的价值取向、深情的长辈期待、虚幻的奋斗目标、繁重的课业负担和激烈的竞争态势,强烈地刺激着中学生敏锐、多变的认知和感觉神经,进而催生出“部落方言”,以致23.5%的校园流行语来自校园生活。这些方言内容一是关于日常生活的;二是关于异性情感的;三是关于个人情绪的。
(二)网络空间。当今,网络已实现对社会生活的无缝链接和全面覆盖,网络语言成为时尚文化的晴雨表,30.5%的校园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的衍生物。中学生的时尚用语有近1/3是从网络空间上拷贝和演化过来的,这些网络语言迅速被移植为校园流行语。
(三)大众传媒。当下,影视、报刊、杂志传播的多为时尚流行符号,而接受最敏捷的群体是青少年。20%左右的校园流行语是对媒体语汇的重新解构和异化。
(四)外语和数字。中学生接触的语言文化和数字日趋多元化,有的词汇、数字被其故意戏谑和异化,或被赋予歧义和新解,进而创造出许多充满怪诞和时髦的校园流行语。
二、中学校园流行语的心理成因
(一)合群心理
校园流行语为中学生的群体归属需要提供了平台。中学生大多刚离开家庭和父母,进入情感的“断乳期”,若要被群体容纳,就要有该群体所共有、共享的语言,即所谓“部落方言”,而校园流行语就是在特定空间、特定群体、特定时期同学间交流的“部落方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某些校园流行语就成为他们融入群体的敲门砖和金钥匙。校园流行语经常是由少数人或者一个小集团创造使用的,由于表达上的特异性,同一群体的交谈者用这些言语交流往往会彼此心领神会,倍感默契,这便是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合群心理的深层次原因。
(二)宣泄解压心理
在背负学业繁重、竞争激烈、家境贫寒等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时,语言发泄成了最好的减压器和宣泄阀,而校园流行语则成为可借助的最好工具。因此,校园内不时有充斥于耳的流行语、脏话、粗俗的话就不难理解了。语言游戏心理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外化,校园流行语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游戏语言带来一种游戏宣泄、解压、自嘲的快感。
(三)求新好奇心理
中学生另类的形象、叛逆的性格,使校园流行语形成了新、奇、特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字形等各个方面,特别是能够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因此强化了校园流行语的刺激度、刺激对比度、刺激的重复率和刺激的新鲜度,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欲求。校园流行语的新、奇、特强烈吸引着中学生不断地追逐新奇的语言表达,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高中生的语言表意往往出人意料。
(四)模拟仿效心理
学生在铺天盖地的流行风面前,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模拟仿效心理,这便是流行同化的强大作用。这种作用尤其表现在对影视明星及流行时尚的崇拜上。欧美、日韩等国的青春偶像剧,使得“我晕”、“哇塞”等流行语充斥着中学校园,国内的影视作品和电视台的知名栏目也会产生相应的流行语。中学生为了追求时尚,就容易效仿一些流行语,从而使得这些流行语在校园逐步风行开来。
(五)含蓄的民族心理
婉转、隐匿、含蓄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民族心理,这种心理自然也影响了高中生群体。一些不能直说、不便直说的内容都被包装上冠冕堂皇的词语,如不说“打麻将”而说“研究国粹”、不说“散步”而说“晒月亮”等等。这种含蓄在很多时候创造了一种诗情画意,而这也正是高中生富于想象和追求诗意的心理表现。
三、中学校园流行语对学生的影响
作为“新新人类”的“新新语言”,校园流行语在中学生中口耳相传,心领意会,其心理的穿透力、情绪的感染力、行为的助推力都是不可小觑的,我们要客观面对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冲击。
(一)中学校园流行语的积极影响
1.增加了中学生的生活情趣。很多流行语形象生动,例如“梦见吃意大利面,早上醒来,发现鞋带没了!”“你想发财吗?想当官吗?想一夜成名吗?想永葆青春吗?——不要瞎想了,好好学习吧!”这些流行语对现实生活作了一定的概括,又不失幽默,是中学生活的“调味剂”。
2.为学生展现创造力提供了舞台。例如“喝茶”(被老师叫去单独挨批)、“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映了中学生自娱自乐、自我调解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在学习重压之下迸射出的思想的火花,而这也正是中学生这一群体独有的资本。
3.为中学生个人价值的肯定和自我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机会。在流行语中,不仅有对自我的褒扬,还有几分个性的狂妄。如“我特故我在”、“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等这些字眼的流行,也都表现出当代中学生对个人价值的极度重视与内心的维护。
(二)中学校园流行语的消极冲击
1.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冲击。随着社会阶层的迅速分离组合,社会理念的猛烈撞击幻化,作为以“亚文化”形态出现的校园流行语,传递给他们的是一些多解的命题。如:“我曾想成为一个问题少年,然而我却循规蹈矩地活了这么多年”、“希望似火,失望如烟,人生就是七处点火,八处冒烟”。这些思维的碎片,无奈的调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中生对人生的迷惘和彷徨。
2.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冲击。“超女”、“快男”、“凤姐”、“丑丑”、“芙蓉姐姐”、“犀利哥”、小沈阳、郭德纲等等,这些被趋利商家推出来的、被网络推手炒出来的、被追星异族捧出来的、被自恋病人吹出来的所谓“偶像”、“榜样”,在校园流行语中频频现身,很多中学生耳熟能详,倾心向往。天长日久,则难免乱了方寸,迷了心窍。
3.对传统美德的冲击。在校园流行语中,既有对“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打酱油”等不良行为、败德事件的抨击鞭挞,也有无情的冷落和无趣的幽默。诸如:“将薪比薪的想一下,算了,不想活了”、“生活嘛,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我跟耶稣祈求踏实稳定的生活,他想了想说,咱们还是先谈谈世界和平的事吧”,等等。这些虽说是中性词句,间或中却浸透出灰色的情调。
四、对中学校园流行语的
应对策略
如何实际、客观、科学地看待这一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真正做到客观分析,正确对待,科学引导呢?笔者着重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应对中学校园流行语。
(一)群体把脉
学校可组织专人对当前校园流行语进行一次全面搜集,编辑成册,提供给学生、班主任老师、家长代表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校园流行语进行全面点评,综合各方意见,拟定焦点问题。在全体师生、家长中开展一次大讨论,以达到沥沙取金、削瑕现瑜的效果。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做会引发校园流行语的逆向异动,但笔者以为,与其捂蛆生疮,不如刮肠洗胃,把校园流行语拿到阳光下晒晒更好。
(二)开展文化活动
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读书活动,比如,开展健康校园流行语征文评选活动、文明规范交际用语竞赛活动等,以便帮助调整校园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净化并丰富校园语言环境。
(三)改变传统语文科考试的命题方式
浓缩了丰富生活的语文,其考试应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放。如可以设置这样的开放题:在你平时所熟悉并参与的流行语中,有没有对你语文学习特有帮助的,请你谈谈你的体会。
(四)德育渗透
学校要通过德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端正语言审美取向,不断提高文化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对不健康的流行语做到不跟风逐流、不随帮唱影,逐步培养高雅情趣和提升审美水平。
(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中学校园流行语反映了当今一些中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并从一些角度折射出了中学生在生活、学习压力下的无奈和自嘲心理。教师要善于透过语言看思想,透过思想看心理,为处在叛逆期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中学校园流行语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中学生对现实的思索、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自我个性多层面的流露,代表当下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对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把握航标,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