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视角】
我们要通过图书,输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愿与世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样的思想。通过读书,使世界读者了解中国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国家,是一个愿意为世界作贡献的国家。这就是我们要输出的思想。
多数畅销书我没看过,换句话说,我并不是畅销书的读者。但是,我却是畅销书的拥护者。长期以来,即便不读,我也很关注畅销书市场,并且很看重那些畅销书的作者和出版社,当然不是那些跟风之作的“作者”和“社”。
大凡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会有个“梦”——写一本畅销书。但是能够梦想成真的是极少数,就像炒股票赚钱少数。买彩票中奖也是少数一样。
畅销书需要土壤。需要环境,需要阳光雨露,需要具备畅销书的种种要素。其中,选题、作者及出版社是最重要的“铁三角”,三者中又以选题为最重要。
《谁动了我的奶酪》自1998年9月由美国普特南出版公司出版后,两年中销售2000万册,雄踞亚马逊网上书店第一名约80周,同时迅速跃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最畅销图书排行榜第一名。它为什么会成为全球销量2600万册的畅销书?首先是因为这个话题触动了人们的神经,“变是唯一的不变”这一生活真谛,带来了对人生态度的挑战。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以万变或超万变应万变,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对应的是每个人不同的收获。
我与作者斯宾塞聊天,讨论书之所以成为畅销书的要素,他说有三,第一是书,第二是书,第三还是书。他对图书的推广甚或炒作并不认可,认为书的内容是最最重要的。所以他很少参加图书的宣传推广活动。斯宾塞的话有道理。如果书不好,即便炒作,也只会带来一时的“轰动”,虎头蛇尾而已。但在,当今书的海洋中,如果没有人能够指出哪“一瓢”是你可能的“最爱”,你又如何去发现它?因此,宣传和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对斯宾塞说,如果你的书好,再加上适度的宣传和推广,岂不更好。斯氏不置可否,但从其对新书《峰与谷》的宣传推广看,他还是很享受这种对作品的推介和与读者的对话。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触动人心灵的产品,而《大趋势》则是预测世界走向的畅销书,它的畅销,同样是因为人们不仅关注自己,同样关注自己生活的世界,因为世界的走向可能决定你的人生走向。作者奈斯比特与斯宾塞的低调不同,他愿意宣讲他的“主张”,诠释他书中的理念并向读者解疑释惑。他及夫人的新作《中国大趋势》同样畅销,他对中国发展的总结及未来发展的预测,同样牵动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读者的心弦。
摆在我桌上的另一本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2009年6月在英国出版,11月在美国出版,今年1月就出版了中文简体版。作者说,此书的出版不仅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也激起了空前的讨论和争辩。编者说,这是一部震惊了西方世界的书,更是一部震惊了中国的书。这本书之所以引起轰动效应,首先是中国话题是当今引人注目的话题,书名又用了极具震撼力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且不说中国能不能、要不要“统治世界”,但就这个话题,就能让人吵翻天。也许,作者和编者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当然,作者最后的结论是中国既不能也不要统治世界。
出版要讲双效益,其中又以社会效益为主。我一向以为双效益既不可偏废,又不能对立,倘若一本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书,没有人买,没有人读,何来社会影响,又怎能产生社会效益呢?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柳署长在报告中披露,中国出版产业2009年的产值已过一万亿,其中,图书品种和销售额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产值和销售额中,除了教材,恐怕畅销书的贡献应该占有重要份额。
我们希望中国出版更多的畅销书,这是图书“走出去”的巨大推手,因为我们的引进版通常是国外的畅销书,而国外也一样希望引进我们的畅销书,比如《狼图腾》,比如《于丹<论语>心得》等。
国外媒体有报道,中国开始输出思想,但是,并没有说输出了什么思想。我以为,过去,我们输出“中国制造”,更多的外国人是通过中国产品开始接触中国,但他们并不了解中国。所以我们要通过图书,输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愿与世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样的思想。通过读书,使世界读者了解中国是—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国家,是—个愿意为世界作贡献的国家。这就是我们要输出的思想。
我们更希望中国出版更多的不仅在中国畅销,也能够在世界畅销的图书。这就需要在策划和营销上下功夫,策划出一些能够吸引外国读者眼球的选题,寻找外国读者熟悉的作者,加上好的营销团队,何愁图书不畅销。
我们要通过图书,输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愿与世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样的思想。通过读书,使世界读者了解中国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国家,是一个愿意为世界作贡献的国家。这就是我们要输出的思想。
多数畅销书我没看过,换句话说,我并不是畅销书的读者。但是,我却是畅销书的拥护者。长期以来,即便不读,我也很关注畅销书市场,并且很看重那些畅销书的作者和出版社,当然不是那些跟风之作的“作者”和“社”。
大凡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会有个“梦”——写一本畅销书。但是能够梦想成真的是极少数,就像炒股票赚钱少数。买彩票中奖也是少数一样。
畅销书需要土壤。需要环境,需要阳光雨露,需要具备畅销书的种种要素。其中,选题、作者及出版社是最重要的“铁三角”,三者中又以选题为最重要。
《谁动了我的奶酪》自1998年9月由美国普特南出版公司出版后,两年中销售2000万册,雄踞亚马逊网上书店第一名约80周,同时迅速跃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最畅销图书排行榜第一名。它为什么会成为全球销量2600万册的畅销书?首先是因为这个话题触动了人们的神经,“变是唯一的不变”这一生活真谛,带来了对人生态度的挑战。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以万变或超万变应万变,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对应的是每个人不同的收获。
我与作者斯宾塞聊天,讨论书之所以成为畅销书的要素,他说有三,第一是书,第二是书,第三还是书。他对图书的推广甚或炒作并不认可,认为书的内容是最最重要的。所以他很少参加图书的宣传推广活动。斯宾塞的话有道理。如果书不好,即便炒作,也只会带来一时的“轰动”,虎头蛇尾而已。但在,当今书的海洋中,如果没有人能够指出哪“一瓢”是你可能的“最爱”,你又如何去发现它?因此,宣传和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对斯宾塞说,如果你的书好,再加上适度的宣传和推广,岂不更好。斯氏不置可否,但从其对新书《峰与谷》的宣传推广看,他还是很享受这种对作品的推介和与读者的对话。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触动人心灵的产品,而《大趋势》则是预测世界走向的畅销书,它的畅销,同样是因为人们不仅关注自己,同样关注自己生活的世界,因为世界的走向可能决定你的人生走向。作者奈斯比特与斯宾塞的低调不同,他愿意宣讲他的“主张”,诠释他书中的理念并向读者解疑释惑。他及夫人的新作《中国大趋势》同样畅销,他对中国发展的总结及未来发展的预测,同样牵动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读者的心弦。
摆在我桌上的另一本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2009年6月在英国出版,11月在美国出版,今年1月就出版了中文简体版。作者说,此书的出版不仅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也激起了空前的讨论和争辩。编者说,这是一部震惊了西方世界的书,更是一部震惊了中国的书。这本书之所以引起轰动效应,首先是中国话题是当今引人注目的话题,书名又用了极具震撼力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且不说中国能不能、要不要“统治世界”,但就这个话题,就能让人吵翻天。也许,作者和编者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当然,作者最后的结论是中国既不能也不要统治世界。
出版要讲双效益,其中又以社会效益为主。我一向以为双效益既不可偏废,又不能对立,倘若一本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书,没有人买,没有人读,何来社会影响,又怎能产生社会效益呢?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柳署长在报告中披露,中国出版产业2009年的产值已过一万亿,其中,图书品种和销售额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产值和销售额中,除了教材,恐怕畅销书的贡献应该占有重要份额。
我们希望中国出版更多的畅销书,这是图书“走出去”的巨大推手,因为我们的引进版通常是国外的畅销书,而国外也一样希望引进我们的畅销书,比如《狼图腾》,比如《于丹<论语>心得》等。
国外媒体有报道,中国开始输出思想,但是,并没有说输出了什么思想。我以为,过去,我们输出“中国制造”,更多的外国人是通过中国产品开始接触中国,但他们并不了解中国。所以我们要通过图书,输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愿与世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样的思想。通过读书,使世界读者了解中国是—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国家,是—个愿意为世界作贡献的国家。这就是我们要输出的思想。
我们更希望中国出版更多的不仅在中国畅销,也能够在世界畅销的图书。这就需要在策划和营销上下功夫,策划出一些能够吸引外国读者眼球的选题,寻找外国读者熟悉的作者,加上好的营销团队,何愁图书不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