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了解中秋,源于父亲的一张老照片。
黑白的照片中,父亲正伸手去抓一块月饼,背后是他幼年时的伙伴在奔跑嬉闹,夜空中那皎洁的月亮又大又圆,就像父亲手中的月饼一样,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
我常常缠着父亲问他这是什么时候拍的,每每这时,父亲眼中都会浮现出无限的怀念,长叹一声说:“这是那时的中秋呀!”然后会给我讲起那时中秋的故事。在父亲的故事中,我知道了奔月的嫦娥、捣药的玉兔,还有组织学生在操场赏月、一人分一把葡萄干的可爱校长。
我常常在父亲的描述中闭眼想象: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中,嫦娥手持一块月饼俯瞰人間的团圆景象,一排排桌椅散乱地摆在操场上,孩子们一边抓着葡萄干在操场上奔跑嬉闹,一边对伙伴讲述自己从大人们那里听来的不同版本的中秋传说。玄妙的故事引得年幼的孩子们阵阵惊叹,不时抬头望向那皎洁的月亮,想瞅瞅是否真有只白兔在捣药。忽然,有人惊呼,“我听见捣药声了!”回头一看,原来是年迈的校长和夫人正拄着拐杖在操场散步赏月呢。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和着“捣药”声,传得很远很远……
这是父亲小时候的中秋节,那是一个充满梦幻色彩、令人心生向往的节日。
时光更迭,四季变换,那样的中秋节终于走入了历史的深处,成了像嫦娥玉兔一样难以触及的神话。
中秋又至,父母躺在沙发上玩着手机,偶尔抬起手拍一张月亮的图片发到朋友圈中,冰冷的手机屏幕中一轮冰冷的圆月,让这个一向温暖的节日冰冷得让人心惊。朋友送的月饼仍好好地摆在果盘中,没有一个人碰,彻底沦为拍照的背景图。没有了节日气氛的中秋节,月饼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君不见,超市中那一排排的精装月饼,更显出了人们对中秋节的敷衍与淡漠。
都市中的人们步履匆匆,无暇停下脚步抬头看看那皎洁的月亮,再没有人回家看望家人,中秋的快乐时光与人对中秋的向往一起匆匆而逝。
与中秋一同消逝的,还有那让人沉迷的神话世界——很少有人再在中秋这天给孩子们讲嫦娥玉兔的故事。大人们忙着工作,孩子们忙着应付作业,太多的现实磨去了中秋的神话色彩,太多的压力使中秋失去了节日气氛。
中秋又至,我推开窗户,看着那皎洁的月亮,闻着那醉人的桂花香,贪婪地感受着中秋最后的余温。
又是一年中秋时,哪里还能找到父亲幼年时那样的中秋呢?
教师点评
《中秋又至》题眼在“又”。既然是“又”,那么只写一次中秋难免不切题,自然最好有昨日中秋之怀想、今日中秋之比较,甚至明日中秋之遥思,在这思潮涌动之中方可解得中秋真义,悟得世事变迁。
雷阳的昨日中秋,是诗意的。老家菜地,曾经少年,草木摇曳,万虫俱唱,烛光点点,月光朗朗……昨日中秋是乡野情、梦中月、团圆乐,然而今日中秋却再难寻乡野,只余喟叹。
殷悦然的昨日中秋,是鲜活的。鲜活在数星星的童趣里,鲜活在母亲的慈祥里,鲜活在父亲的追忆往昔里。然而今日中秋只剩满面尘灰,行色匆匆。
侯舒瑶的昨日中秋,长在父亲的故事里。故事里有奔月嫦娥的衣袂飘飘,有嬉闹孩童的欢笑惊叹,有阖家团圆的暖意融融。它隔着照片离“我”如此之近,它隔着现实离“我”如此之远……
三位同学对中秋的描写细腻多姿,各具情致,极富画面感。同时,都极好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给予了文章更大的思考空间。
(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