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又至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e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了解中秋,源于父亲的一张老照片。
  黑白的照片中,父亲正伸手去抓一块月饼,背后是他幼年时的伙伴在奔跑嬉闹,夜空中那皎洁的月亮又大又圆,就像父亲手中的月饼一样,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
  我常常缠着父亲问他这是什么时候拍的,每每这时,父亲眼中都会浮现出无限的怀念,长叹一声说:“这是那时的中秋呀!”然后会给我讲起那时中秋的故事。在父亲的故事中,我知道了奔月的嫦娥、捣药的玉兔,还有组织学生在操场赏月、一人分一把葡萄干的可爱校长。
  我常常在父亲的描述中闭眼想象: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中,嫦娥手持一块月饼俯瞰人間的团圆景象,一排排桌椅散乱地摆在操场上,孩子们一边抓着葡萄干在操场上奔跑嬉闹,一边对伙伴讲述自己从大人们那里听来的不同版本的中秋传说。玄妙的故事引得年幼的孩子们阵阵惊叹,不时抬头望向那皎洁的月亮,想瞅瞅是否真有只白兔在捣药。忽然,有人惊呼,“我听见捣药声了!”回头一看,原来是年迈的校长和夫人正拄着拐杖在操场散步赏月呢。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和着“捣药”声,传得很远很远……
  这是父亲小时候的中秋节,那是一个充满梦幻色彩、令人心生向往的节日。
  时光更迭,四季变换,那样的中秋节终于走入了历史的深处,成了像嫦娥玉兔一样难以触及的神话。
  中秋又至,父母躺在沙发上玩着手机,偶尔抬起手拍一张月亮的图片发到朋友圈中,冰冷的手机屏幕中一轮冰冷的圆月,让这个一向温暖的节日冰冷得让人心惊。朋友送的月饼仍好好地摆在果盘中,没有一个人碰,彻底沦为拍照的背景图。没有了节日气氛的中秋节,月饼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君不见,超市中那一排排的精装月饼,更显出了人们对中秋节的敷衍与淡漠。
  都市中的人们步履匆匆,无暇停下脚步抬头看看那皎洁的月亮,再没有人回家看望家人,中秋的快乐时光与人对中秋的向往一起匆匆而逝。
  与中秋一同消逝的,还有那让人沉迷的神话世界——很少有人再在中秋这天给孩子们讲嫦娥玉兔的故事。大人们忙着工作,孩子们忙着应付作业,太多的现实磨去了中秋的神话色彩,太多的压力使中秋失去了节日气氛。
  中秋又至,我推开窗户,看着那皎洁的月亮,闻着那醉人的桂花香,贪婪地感受着中秋最后的余温。
  又是一年中秋时,哪里还能找到父亲幼年时那样的中秋呢?
  教师点评
  《中秋又至》题眼在“又”。既然是“又”,那么只写一次中秋难免不切题,自然最好有昨日中秋之怀想、今日中秋之比较,甚至明日中秋之遥思,在这思潮涌动之中方可解得中秋真义,悟得世事变迁。
  雷阳的昨日中秋,是诗意的。老家菜地,曾经少年,草木摇曳,万虫俱唱,烛光点点,月光朗朗……昨日中秋是乡野情、梦中月、团圆乐,然而今日中秋却再难寻乡野,只余喟叹。
  殷悦然的昨日中秋,是鲜活的。鲜活在数星星的童趣里,鲜活在母亲的慈祥里,鲜活在父亲的追忆往昔里。然而今日中秋只剩满面尘灰,行色匆匆。
  侯舒瑶的昨日中秋,长在父亲的故事里。故事里有奔月嫦娥的衣袂飘飘,有嬉闹孩童的欢笑惊叹,有阖家团圆的暖意融融。它隔着照片离“我”如此之近,它隔着现实离“我”如此之远……
  三位同学对中秋的描写细腻多姿,各具情致,极富画面感。同时,都极好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给予了文章更大的思考空间。
  (赵燕)
其他文献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题记  最近在读鲍吉尔·原野的散文,有一篇让我印象颇深。文中讲述了一位普通的送水工,名叫李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作者相识。一次送水上楼时,李杠巧遇一户人家在播放音乐,他被其中一首曲子深深吸引,原本已走到楼下,不甘心,转身上楼敲门,可惜被拒之门外。但这旋律在他心里扎了根。他在街上的音像店挨家转,没有。他又找回那户人家,那家人被感动,让
我的家在六楼,这里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看鸟。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晨光洒进房间,便会有一个小小歌手的影子投进来,在窗帘上跳动,展翅,几阵清鸣便顺着帘布的隙,掉到地上,反复弹起。  这身影有大有小,声色也是各不相同。最平凡的麻雀唱的是乡间的小调儿,音调欢快且歌声悠长。有一种不知名的鸟儿最爱唱“嗒———嘀嗒———嘀嗒”,偶爾会唱错,然后就听不见了,怕是害羞了。  最喜那天清晨,“幕布”遮住的是一
石中剑 王冠棋  曾经的帝国何等辉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可是千百年止于衰败  只有在史书中才能追忆  想象着怎样的荣吕  旧日的谶语终究应验  应验在背负着王的土地上  一点一点消逝  一寸一寸失去  每块砖都刻着沧桑  锈蚀得不成样  石中剑的传说  千百年来都在流行  只是世间再没有  那样狂放不羁的  王的野心  然而没落之后  我仍停留在原地  为了寻找心中的神  寻找同样没落的你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  我们在描述事物时,要抓住突出的、能够让人一下子记住的特点,使读者对该事物印象深刻。  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对金箍棒有如下描写:  龙王果引导至海藏中间,忽见金光万道。龙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馀长。他尽力两手挝过道:“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颠一颠道:“
书,是一壶醇香的清茶,令我回味无穷;书,是一盏指路明灯,让我在人生之路上有了前行的方向;书,是一种无可替代的营养品,让我在精神上更充盈。  从小,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还不识几个大字,幼小的我便拿着一本本无字书,煞有介事地认真看着,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图画,更多的是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年龄再大些,我开始广泛阅读:《飞鸟集》中,我领略了泰戈尔诗歌的唯美;《朝花夕拾》中,我看到鲁迅先生对黑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小说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这部作品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出版,感动了亿万读者。作品描写了荷兰画家梵高(也译作凡·高)悲惨而辉煌的人生,他不向世俗妥协,不因穷困潦倒放弃希望,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这部传记诞生八十多年来,一直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时,我其实已经忘了青年时代读过的这部传记的大部分内容,但我仍然记得我多年前读这本书的感觉———激动、痴迷、惊喜
黄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蔬果之一。然而一定有不少人觉得奇怪:通身翠绿的黄瓜为什么不叫“绿瓜”或“青瓜”呢?  其实,黄瓜刚刚传入中原时并不叫黄瓜,而叫“胡瓜”。王昌龄在《出塞》里写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脍炙人口的诗,这个“胡”指的是西域。汉朝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带回了黄瓜的种子,“胡人”的马叫“胡马”,“胡人”的“瓜”当然叫作“胡瓜”。  这个叫法代代流传,直到四百多年后,一个名叫“后
“我的家庭真可爱,美丽清洁又安详,父母儿女很和气……”每每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是爸爸妈妈的悉心呵护让我一天天长大,是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诚信做人,认真做事”的道理。  记得那年参观西博会,一处展台的工作人员在派发做工精致的飞机模型,我兴冲冲地跑过去排队。领到“赠品”后,我马上拉着爸爸去一处空地试飞起来。一位阿姨领着一个小弟弟从我们身边走过
第一次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时,当我读到“凌晨4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一段,不禁哑然失笑。凌晨4点钟不睡觉,还在看海棠花干吗?那一年,我16岁,还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我不明白,川端康成为什么要写这段话,凌晨4点钟,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那个时间,我还在睡梦中呢。  儿子16岁时的一天,对我说:“爸,凌晨4点钟,我看到海棠花未眠了!”好熟悉的一句话,仿佛有一条看不见的红丝线,将我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