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德勒与他的比较教育思想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q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克尔·萨德勒(Michael Sadler),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教育旅行家。他不局限于外国教育经验的收集,而是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的进步做出了决定性贡献。萨德勒与同时代的许多人不同,他希望自己的评价不要带有主观主义色彩和民族偏见。他严肃地提请注意:比较研究不应事先决定证实什么,而应该去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他还告诉人们,最好的比较“不在于试图让比较来迎合我们的倾向或偏见,而在于简单和严肃地把我们看到的东西搞清楚”。
  萨德勒的生平
  萨德勒,19世纪的教育旅行家之一。1861年出生于英国南约克郡首府巴恩斯利(Barnsley)的一个激进主义者家庭,1880年升入牛津大学三一学院,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格林与汤因比。
  从牛津毕业以后,1885年5月担任了地方考试事务牛津大学常务委员会的秘书。1891年,初访美国,呼吁中等教育。1893年,组织英国中等教育未来发展会议,首次涉足比较教育领域。1894年至1895年间,他是布莱斯(Bryce)中等教育委员会成员。1895年,萨德勒出任英国教育部特别调查局的首任局长,这个职位使他最终确立了对比较教育学科的喜好。萨德勒在教育部特别调查局任职期间,曾先后组织和主持了多次对欧美各国的殖民地的教育调查,并编写和提交了11卷资料翔实的教育调查报告。此后,又陆续出版了《英格兰和其他地方的业余补习学校》的调查报告以及两卷本的《学校道德教学与训练》。
  20世纪之初,萨德勒开始关注外国教育。萨德勒是系统思考、提出并回答比较教育学问题的第一人。1900年发表《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多少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在这里,他提出了面向实际需要的比较教育目的——教育借鉴,确立了比较教育的主要价值地位——民族国家及其教育发展,奠定了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因素分析法,提出了比较教育的核心分析框架——民族性和社会历史文化。1903年,萨德勒弃官从学,转入曼彻斯特大学研究比较教育,使外国教育研究转变成比较教育研究。由此,萨德勒成为比较教育学科最坚决的先驱者之一。1911年至1923年,萨德勒出任利兹大学副校长。一战后,任加尔各答大学事务调查委员会主席,从而有了一个较好的机会重新开始他的教育比较工作。1923年,萨德勒当选为牛津大学学院院长,直到1933年退休。1943年,他满载荣誉离开了人世。
  比较教育的思想与观点
  萨德勒没有写下比较教育学科的大部头理论著作。总的来说,他宁愿用报告和座谈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的比较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曾发表的总共28卷的《教育问题特别报告书》,以及论文《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等著述中。
  萨德勒指出:比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以正确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国外教育制度的作用”,从而“促使我们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本国的教育制度”。他认为: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别国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中的某些东西往往无法直接移植到本国的教育中来;因此,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应当是直接地借用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而是在研究别国教育的基础上,以改善本国的教育为目的。
  萨德勒十分重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要联系各国教育的不同社会环境来对不同国家的教育进行分析比较。虽然他反对简单地把一国教育的某一部分移植到另一个国家,但是他并不否定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价值。他认为:通过对别国教育的研究和比较,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普遍的东西。这些普遍的原理对所有国家的教育都有指导意义,可以加深对本国教育的理解,发现本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例如:虽然萨德勒非常欣赏德国的教育制度,但他谈到任何国家都不能指望靠模仿德国的组织,把德国教育的精髓谁确地移植过来。德国教育的组织结构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整体。这是它的成就,也是它的危险所在。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德国教育,否则就不要去效仿它。由此,萨德勒第一次以自觉的和系统的方式提出了一种信念,这就是:研究一个国家的教育不能只涉及它的学校。萨德勒还认为,不能把“学校制度”和“教育制度”混淆起来,因为这两者不是同一回事。学校制度本身并不就是国家教育。相反,一个国家不依赖任何学校制度也可以采取其他有效方式来训练和教育年轻的一代。
  历史贡献与地位
  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全新时代的开创者,他结束了以移植和借鉴为特征的比较教育奠基时代。研究者开始关注外国教育经验的“原因”,而不只是教育经验的“结果”或者“表象”。此外,他的比较教育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民族性”概念和历史主义思想,对康德尔等比较教育学家直接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朱利安的《纲要》尚未引起广泛关注的历史阶段,萨德勒提出的科学系统的比较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比较教育的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编者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从昔日稷下学宫的鼎盛一时,到今天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兴未艾,教育一直维系着民族的精神和血脉。在祖国的山山水水间,大大小小的学校如明珠般散落,绽放着它们各自所独有的光彩。一直在聆听,聆听最动人的校园新曲;一直在寻找,寻找最清新的文化奇葩。在首善之都北京市的顺义区,我们停下了追索的脚步。建新小学的教育工作者用他们最质朴却是最扎实的行动,为我们展现了秀丽、隽雅的校园特色建设的
《人民教育》2015年第20期刊登罗刚淮的文章指出:学校中层,既要在职权范围内代表着学校行使着组织、管理、督促、检查、评价等系列的管理职能,同时又常常要领受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布置、执行、推进、检查、考核等。中层人员的自我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从学校层面来看,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最高管理者,负责学校发展的方向、领导和决策,所以,中层在组织管理中必须全面服从校长的领导和安排。从部门层面来看,学校设有多个部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信息技术产业也在飞速发展,各类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不仅刺激着人们的日常消费,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捷服务。手机、电脑几乎成了人们的必需品。由于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图书馆诞生了。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音响、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用最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字化的网络技术,建立起大规模、可扩展、可
我国制陶已经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陶瓷在日常生活和各行业中被广泛运用,中国陶瓷技术日臻完善,不论是仰韶文化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再到后期的白陶、印纹硬陶,无不凝聚着先人高超的智慧和技术,为宋、元、明、清的瓷器鼎盛做好了铺垫。到了今天,陶瓷完全融入了我们生活,而且作为传统国粹文化的一项,闪烁着巨大的魅力。正因为陶瓷的魅力,又能很好地锻炼眼、脑、手,还可让一些好动不爱学习的孩子摆脱困境,找到另一种学
新教育实验始终把家校合作共育放在重要位置。早在2004年,就明确把“优化家校合作”作为新教育实验的重要项目,成立了新父母学校,用“6 1”(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和构筑理想课堂六大行动 优化家校合作行动)特别行动方式予以推进。  今天,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党和政府为此进行了多方部署,推出了诸多举措。在2015年春节团拜
作者:[德]多纳塔·艾申波茜  译者:赵远虹  出版:北京出版社  本书主要分為四部分:先是重点提出了7岁儿童应该经历的69项童年体验,涉及生活实践、社会意识、身体运动机能、生理认知和审美观等方面,它是一个孩子成长的缩影;然后主要回顾和总结了150份访谈调查;接着明确提出了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期望;最后主要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和匈牙利的学龄前教育状况。该书不仅为早期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理念和
传统国学精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地域特色。但不得不说,文化进校园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传统文化进校园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以此来夯实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进校园要重视对文化活动的反思。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存在重活动而轻反思的倾向。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精神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
陈松信在2016年4月19日《中国教育新闻网》撰文指出:由于教师产假、正常调动及跳槽等原因,中途换教师对不少学校来说是一件平常的事。一些接收支教教师的学校,也经常面临教师呆不长久的尴尬局面。而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中途换教师更将成为一种常态。班级频繁更换老师,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正是考虑到换老师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每当学校中途换老师时,家长们便炸开了锅:或给校长写联
当我们一直为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提高孩子课堂注意力与兴趣努力时, scratch(简易编程工具)出现了。它的可视化、积木式的创作界面,只需让学生像搭积木一样通过拖曳图形化指令,就可创作出自己的故事、动画、游戏和音乐等数字化作品。本文根据scratch教学实践体验,阐述了它对小学高段信息技术课堂带来的课堂改观。  scratch教学体验解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为什么越是小学高段学生在信息课
毕业典礼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必然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仪式感。但不少大学的毕业典礼在仪式感、庄重感强的另一面,却又往往落入了俗套、形式化的窠臼。  毕业典礼,顾名思义是对毕业生们的“加冕”,按理说,主角就应是毕业生。无论是从这个年纪学生的性格特征,还是从纪念意义的角度,只要不违背基本的道德规则,多一些创新的做法乃至笑声,不拘泥于程式化的套路,理当是可以被接受的。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