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自帝舜赐姓,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世代相传,支派繁多,今有800万人,遍布全国各地。然而,这样一个大姓,却起源于闻喜县东部一个叫董泽的小地方。
闻喜县在山西省南部,春秋时为曲沃,秦改左邑,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巡幸缑氏(今属河南偃师)经此,闻南越破而喜,故名闻喜。闻喜县东部的凤凰原和峨嵋岭之间有一狭长湖泊,湖里盛产藕和蒲苇。《说文》云:“董,,从草,童声。”杜林注:“藕根。”段注亦作董。古“董”、“”通用,所以,该湖泊因产藕根或蒲苇而得名,古称董泽,又因“”为“董”之转音,故又称为水。水之畔,人称之为川。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云:“董氏出自姬姓,黄帝裔孙有叔安,生董父,舜赐姓董氏。”《左传》晋魏曰:“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预注:“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闻喜县志》有“是川即董泽,舜所封董父之国也”。可见闻喜董泽为华夏董氏之发祥地,董父为华夏董氏之鼻祖。
董父,虞时人。《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董父好龙,“乃拢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川”。董父在此豢龙,故董泽湖也叫“豢龙池”。后来,董氏家族的堂号便有了“豢龙”之说。董泽湖莲花飘香,蒲苇荡漾,为闻喜八景之一。清乾隆间,闻喜知县李遵唐作《董泽荷香》,末句为:“豢龙客去余香在,凭吊年年策骑来。”“豢龙客”就是董父。董父因豢龙,后人谓之“龙神”,“盖龙王之神,必董父之祠也”。而生活在董泽湖畔之董氏,其后裔绵延兴盛,支分派别,各成大家。
董父裔孙辛有,为周大夫。辛有裔孙董狐,为晋太史,史称“史狐”。孔子赞他:“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文天祥《正气歌》中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秦有董翳,初为秦吏,后降楚,项羽分天下,立翳为翟王。翳后,子孙遂居陇西(今甘肃东部),又有徙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南郡(今湖北枝江一带)各地的。董翳后裔中的著名人物有:董仲舒,西汉哲学家,经学大师,广川人,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董贤,西汉云阳人,字圣卿,22岁官至大司马,为哀帝所宠幸;董卓,东汉陇西人,字仲颖,挟献帝,自为太师,残暴专横,后为王允、吕布所杀;董允,三国南郡枝江人,字休昭,历迁蜀汉太子舍人、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后为侍中守尚书令;董奉,三国侯官人,与张仲景、华佗并称为三大名医。还有北魏时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唐代时德宗朝宰相董晋、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时画家董源等等。

据《元和姓纂》记载,唐代董氏有四个郡望,即:河东、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范阳(今河北涿州)。“河东”就是以闻喜为中心的河东郡。在董氏故里龙王庙旁,有董氏宗谱碑楼,碑立于金世宗大定十一年(1171年),即宋孝宗乾道七年,记有闻喜董氏十二世,其户籍分张,有适绛州城南的,有适绛县勃村、乔村的,有居上泉南庄的,有住长鼻庄的。自金大定后,董氏后人十分重视宗谱碑楼的修葺,以此彰显闻喜作为董氏本源的标志。据《董氏家谱》记载,明至清初的三百年间,宗谱碑楼修缮达六次之多,使闻喜董氏齿序分明,人物列传、节烈、坟茔、祠堂、艺文等记载详尽。康熙乙巳年(1665年),里人杨岱为董氏碑楼撰写柱联:“谱牒详明,由三董以前,观四千年绵历,水古封,木本水源思旧烈;规模赫奕,自金元而后,阅五六次重修,陇西雅望,椒聊瓜瓞振彩声。”董泽之上,以董为名者,有东董村、西董村、中董村、董家庄,东董村即今绛县仇张里,西董村即为今郝庄。明洪武三年(1370年),闻喜县城设四坊,农村设五乡,东部即为清通、董氏二乡。民国7年(1918年),闻喜县仍有董村、董家庄、中董村等以董姓为名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