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一个执著的女人,因为执著,她创造了一个个事业的高峰;她更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有着艺术工作者特有的气质和魅力……在重庆市杂技艺术团团长王亚非的身上,集中了常人没有的荣誉,也历经了常人无法知晓的沧桑。
几次无奈又无怨的“转身”,铸成王亚非的成熟、坚定和美丽。
命运的“转身”:被迫中断自己热爱的舞蹈生涯,她常常半夜从梦中哭醒
1976年,对于王亚非来说,不同寻常。这一年,她的事业跌到了谷底。
因为一次意外的腰伤,重庆歌舞团的舞蹈演员王亚非被迫离开了自己热爱的舞台,进入重庆杂技艺术团担任舞蹈教师。
由于热爱舞蹈表演,“离开”使她常常“半夜从梦中哭醒”。
到杂技团十几年了,她的口头禅还是“我们歌舞团”。
舞蹈教师在杂技节目的排演中只是点缀,传功老师主宰一切;文艺院团效益持续滑坡,演出没有市场,她找不到事业的支点。而当时,同为歌舞团演员又下海经商的丈夫,顺风顺水,发了财。于是,她“做了十几年太太”,“打了十几年麻将”,在婚姻的幸福、事业的失落中,她自我麻醉了十几年。
转折在1993年,一天,杂技团书记找她谈话,“亚非,现在杂技团要更上一个台阶,重庆杂技艺术需要你!”团长何天宠力排众议,为她担保,将当时难得的出国演出名额给了她,何天宠说,“让你见见中国杂技在国外的辉煌”。
王亚非答应了两位领导的重托,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在转角处遇到的这一线曙光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
感性的她,报着一颗感恩的心,也带着一种重任在肩的冲动,开始了深深的思索。虽然一时还看不到舞蹈艺术在杂技中的辉煌,但从舞蹈的审美视觉出发,王亚非已经默默地观察了杂技十余年,对传统杂技的困境,洞若观火。一个大胆的计划,已在她胸中酝酿成熟,不吐不快了:博采舞蹈、戏曲、武术、美术甚至文学的要素,丰富杂技内涵,成就“杂”技艺术。
她患上了“杂技病”,且一发不可收拾。
1993年9月,在第二届全国杂技“新苗杯”比赛现场,一场名为《舞流星》的杂技表演抓住了杂技界人士的眼球,在极具时代感的音乐、舞姿中,流星满台旋转、飞舞,整场表演还采用了敦煌壁画中千手观音的造型,并以此作为贯穿全过程的基本舞蹈语汇。
人们评价,“这场表演,将杂技和其他艺术结合得无懈可击”。
《舞流星》获金奖,王亚非荣获 “最佳编导奖”。杂技界为之震惊。不仅因为时隔20年,重新看到重庆杂技艺术团焕发光采,更因为本届“新苗杯”的四个获奖节目出自同一个编导之手,而这个编导还不是杂技演员出身!有人把这称为杂技界的“王亚非现象”。
1994年1月,《舞流星》被文化部送到巴黎参加第八届“未来世界”国际杂技比赛,并夺得本次比赛唯一的金奖。
至此,王亚非的编导手法在全国杂技界引起了轰动,各地杂技团纷纷邀请她编导节目。
1995年,她的事业达到了巅峰。9月,在沈阳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杂技比赛几乎成了王亚非的天下,她为各地方团编导的7个节目全部获奖,其中5个是金奖。
国际奖项也接踵而至。1996年1月,《单手倒立》获法国巴黎“明日”和“未来”两项国际杂技比赛金奖,《腾空飞杠》、《顶技》分获第二十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比赛“银小丑”奖和特别奖。
1998年,王亚非在全国率先将杂技与晚会形式结合,编导了大型杂技晚会《丝绸之路》,赴日本商演,轰动一时;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她编导了大型杂技晚会《年轮》,受到社会各界赞扬……此后,多台大型杂技晚会出炉,倾倒了众多的观众和杂技界的专业人士。
在王亚非之前,全国各地的杂技团都没有专门的编导,传功老师就是编导。
王亚非的进入,让编导成为杂技团的一个专门职业,成就了全国杂技比赛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奖项,并让非杂技专业的艺术家成为杂技艺术中的顶梁柱——目前,全国很多杂技团都有了专业编导。
她,使杂技编导成为了众所公认的真正的杂技艺术家。她,让杂技越来越美。
艺术的“转身”:杂技不能只靠国家养,要自己走出一条生存之路
今年初的一天,重庆人纷纷带着孩子到重庆杂技艺术团排演厅去看一场叫做《红舞鞋》的杂技表演。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国王拥有12个美丽的女儿,不知为什么,每天早上起床时,她们的鞋子都是破的……”美丽的格林童话《跳舞跳破了的舞鞋》被改编成大型情景杂技童话剧《红舞鞋》。
在演出现场,奇异的童话,精彩的杂技,梦幻的魔术,这些艺术形式被贯穿在《红舞鞋》的表演中,让人目不暇接。现场还设置了互动环节,开场时,小演员们手提花篮,向观众席散发糖果;演出途中,几个女孩脚踏滑冰鞋,帅气地出现在观众席的通道上;演出将结束时,可爱的小公主还跑到台下,与现场观众热情握手,整场气氛十分热烈。
演出三天,场场爆满,掌声不断。第四天,王亚非回到办公室,电话铃响个不停,全是各单位预订《红舞鞋》演出的来电。
“杂技不能只靠国家养,要自己走出一条生存之路”,这是2006年,王亚非担任重庆杂技艺术团团长后,提出的第一个思路。
《红舞鞋》因此应运而生。
“从编排到演出,《红舞鞋》走的是一条完全市场化之路”,王亚非顿了顿,“25块钱一张票,除去场地费用,演员的劳务费、车马费,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利润。但我不后悔,这是我们迈入市场的第一步。现在,《红舞鞋》进入社区、学校、区县演出,已经表演了五十多场,目前,与国际市场的洽谈也在进行之中。”试水市场,《红舞鞋》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成功的背后,是尽情流淌的汗水和泪水。《红舞鞋》排练和演出的六天六夜,王亚非始终和演职人员在一起。她精神高度紧张地站满全场,直到双脚发软……事后,王亚非才听说,在演出的最后一幕,公主们从天上飞下来时,由于保险绳被卡住放不下来,为了保证节目的完美,12名饰演公主的演员不顾危险,硬生生地从一米多的空中跳到舞台上。王亚非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感动,和大家一起相拥着放声大哭。这是演出成功后喜悦的泪水,也是对演员全身心付出的感激的泪水啊。
情感的“转身”:付出了婚姻的代价,走过沧桑满怀追求
1995年3月,在加拿大的一辆汽车上,一个女人把头深深地埋进双手之中——女儿要过生日了,她却突然想不起跟着奶奶的女儿有多大了,十四岁还是十五岁?
直到一个越洋电话打回重庆,她才问清楚。
这个女人,就是王亚非。当时,她正带领艺术团在加演出,此前几天,她的心都被表演满满地占据。
一方面,女儿为她自豪,“你做编导是成功的”。另一方面,女儿不满了,“你的心里只有金奖和银奖”。
十几年压抑过后的十几年喷发,王亚非倍加珍惜自己的事业。
家离单位远,她常常忙得连三餐都端到排练场吃,时常在中午继续排练节目。
她天天早出晚归,一天累下来筋疲力尽,但第二天仍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排练。
1998年她担任副团长后,没有因公务繁忙而放弃编导工作,没有节假日、星期天,就连发高烧生病也强撑着。
倾心投入事业的王亚非做梦也想不到,她为此付出了一段婚姻的代价。
“尽管有很多遗憾,但后悔无用,如果重新来过,也许我能做得更好。”对这段经历,王亚非说。
有谁知道,作为一个女人,她独自吞下了多少泪水。
执著于事业,痴迷于杂技,二十年的艰辛,走过沧桑,换来了荣誉,也换来了崭新的王亚非。
“让杂技艺术引领重庆文化走向全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梦想,党的十七大代表王亚非还是那么开朗地笑,笑声中有感动,有泪水,有忧伤,有喜悦,更有她永远不变的对杂技艺术的追求!
几次无奈又无怨的“转身”,铸成王亚非的成熟、坚定和美丽。
命运的“转身”:被迫中断自己热爱的舞蹈生涯,她常常半夜从梦中哭醒
1976年,对于王亚非来说,不同寻常。这一年,她的事业跌到了谷底。
因为一次意外的腰伤,重庆歌舞团的舞蹈演员王亚非被迫离开了自己热爱的舞台,进入重庆杂技艺术团担任舞蹈教师。
由于热爱舞蹈表演,“离开”使她常常“半夜从梦中哭醒”。
到杂技团十几年了,她的口头禅还是“我们歌舞团”。
舞蹈教师在杂技节目的排演中只是点缀,传功老师主宰一切;文艺院团效益持续滑坡,演出没有市场,她找不到事业的支点。而当时,同为歌舞团演员又下海经商的丈夫,顺风顺水,发了财。于是,她“做了十几年太太”,“打了十几年麻将”,在婚姻的幸福、事业的失落中,她自我麻醉了十几年。
转折在1993年,一天,杂技团书记找她谈话,“亚非,现在杂技团要更上一个台阶,重庆杂技艺术需要你!”团长何天宠力排众议,为她担保,将当时难得的出国演出名额给了她,何天宠说,“让你见见中国杂技在国外的辉煌”。
王亚非答应了两位领导的重托,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在转角处遇到的这一线曙光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
感性的她,报着一颗感恩的心,也带着一种重任在肩的冲动,开始了深深的思索。虽然一时还看不到舞蹈艺术在杂技中的辉煌,但从舞蹈的审美视觉出发,王亚非已经默默地观察了杂技十余年,对传统杂技的困境,洞若观火。一个大胆的计划,已在她胸中酝酿成熟,不吐不快了:博采舞蹈、戏曲、武术、美术甚至文学的要素,丰富杂技内涵,成就“杂”技艺术。
她患上了“杂技病”,且一发不可收拾。
1993年9月,在第二届全国杂技“新苗杯”比赛现场,一场名为《舞流星》的杂技表演抓住了杂技界人士的眼球,在极具时代感的音乐、舞姿中,流星满台旋转、飞舞,整场表演还采用了敦煌壁画中千手观音的造型,并以此作为贯穿全过程的基本舞蹈语汇。
人们评价,“这场表演,将杂技和其他艺术结合得无懈可击”。
《舞流星》获金奖,王亚非荣获 “最佳编导奖”。杂技界为之震惊。不仅因为时隔20年,重新看到重庆杂技艺术团焕发光采,更因为本届“新苗杯”的四个获奖节目出自同一个编导之手,而这个编导还不是杂技演员出身!有人把这称为杂技界的“王亚非现象”。
1994年1月,《舞流星》被文化部送到巴黎参加第八届“未来世界”国际杂技比赛,并夺得本次比赛唯一的金奖。
至此,王亚非的编导手法在全国杂技界引起了轰动,各地杂技团纷纷邀请她编导节目。
1995年,她的事业达到了巅峰。9月,在沈阳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杂技比赛几乎成了王亚非的天下,她为各地方团编导的7个节目全部获奖,其中5个是金奖。
国际奖项也接踵而至。1996年1月,《单手倒立》获法国巴黎“明日”和“未来”两项国际杂技比赛金奖,《腾空飞杠》、《顶技》分获第二十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比赛“银小丑”奖和特别奖。
1998年,王亚非在全国率先将杂技与晚会形式结合,编导了大型杂技晚会《丝绸之路》,赴日本商演,轰动一时;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她编导了大型杂技晚会《年轮》,受到社会各界赞扬……此后,多台大型杂技晚会出炉,倾倒了众多的观众和杂技界的专业人士。
在王亚非之前,全国各地的杂技团都没有专门的编导,传功老师就是编导。
王亚非的进入,让编导成为杂技团的一个专门职业,成就了全国杂技比赛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奖项,并让非杂技专业的艺术家成为杂技艺术中的顶梁柱——目前,全国很多杂技团都有了专业编导。
她,使杂技编导成为了众所公认的真正的杂技艺术家。她,让杂技越来越美。
艺术的“转身”:杂技不能只靠国家养,要自己走出一条生存之路
今年初的一天,重庆人纷纷带着孩子到重庆杂技艺术团排演厅去看一场叫做《红舞鞋》的杂技表演。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国王拥有12个美丽的女儿,不知为什么,每天早上起床时,她们的鞋子都是破的……”美丽的格林童话《跳舞跳破了的舞鞋》被改编成大型情景杂技童话剧《红舞鞋》。
在演出现场,奇异的童话,精彩的杂技,梦幻的魔术,这些艺术形式被贯穿在《红舞鞋》的表演中,让人目不暇接。现场还设置了互动环节,开场时,小演员们手提花篮,向观众席散发糖果;演出途中,几个女孩脚踏滑冰鞋,帅气地出现在观众席的通道上;演出将结束时,可爱的小公主还跑到台下,与现场观众热情握手,整场气氛十分热烈。
演出三天,场场爆满,掌声不断。第四天,王亚非回到办公室,电话铃响个不停,全是各单位预订《红舞鞋》演出的来电。
“杂技不能只靠国家养,要自己走出一条生存之路”,这是2006年,王亚非担任重庆杂技艺术团团长后,提出的第一个思路。
《红舞鞋》因此应运而生。
“从编排到演出,《红舞鞋》走的是一条完全市场化之路”,王亚非顿了顿,“25块钱一张票,除去场地费用,演员的劳务费、车马费,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利润。但我不后悔,这是我们迈入市场的第一步。现在,《红舞鞋》进入社区、学校、区县演出,已经表演了五十多场,目前,与国际市场的洽谈也在进行之中。”试水市场,《红舞鞋》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成功的背后,是尽情流淌的汗水和泪水。《红舞鞋》排练和演出的六天六夜,王亚非始终和演职人员在一起。她精神高度紧张地站满全场,直到双脚发软……事后,王亚非才听说,在演出的最后一幕,公主们从天上飞下来时,由于保险绳被卡住放不下来,为了保证节目的完美,12名饰演公主的演员不顾危险,硬生生地从一米多的空中跳到舞台上。王亚非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感动,和大家一起相拥着放声大哭。这是演出成功后喜悦的泪水,也是对演员全身心付出的感激的泪水啊。
情感的“转身”:付出了婚姻的代价,走过沧桑满怀追求
1995年3月,在加拿大的一辆汽车上,一个女人把头深深地埋进双手之中——女儿要过生日了,她却突然想不起跟着奶奶的女儿有多大了,十四岁还是十五岁?
直到一个越洋电话打回重庆,她才问清楚。
这个女人,就是王亚非。当时,她正带领艺术团在加演出,此前几天,她的心都被表演满满地占据。
一方面,女儿为她自豪,“你做编导是成功的”。另一方面,女儿不满了,“你的心里只有金奖和银奖”。
十几年压抑过后的十几年喷发,王亚非倍加珍惜自己的事业。
家离单位远,她常常忙得连三餐都端到排练场吃,时常在中午继续排练节目。
她天天早出晚归,一天累下来筋疲力尽,但第二天仍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排练。
1998年她担任副团长后,没有因公务繁忙而放弃编导工作,没有节假日、星期天,就连发高烧生病也强撑着。
倾心投入事业的王亚非做梦也想不到,她为此付出了一段婚姻的代价。
“尽管有很多遗憾,但后悔无用,如果重新来过,也许我能做得更好。”对这段经历,王亚非说。
有谁知道,作为一个女人,她独自吞下了多少泪水。
执著于事业,痴迷于杂技,二十年的艰辛,走过沧桑,换来了荣誉,也换来了崭新的王亚非。
“让杂技艺术引领重庆文化走向全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梦想,党的十七大代表王亚非还是那么开朗地笑,笑声中有感动,有泪水,有忧伤,有喜悦,更有她永远不变的对杂技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