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福一叶香茗伴百载

来源 :茶·健康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j82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茶人,毕生事茶历尽苦甘;因茶胸怀大志,为茶痴心不改;百年人生,身体力行。他就是中国当代杰出的茶学家——茶界泰斗张天福。去年年底,茶界传来一件大喜事,张天福百岁再结良缘。众人在惊喜之余,对于张天福传奇的一生更感惊叹!
  
  一生离不开茶业
  
  张天福,1910年8月18日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中学毕业后,张天福面临上什么样的大学这—人生择业的关键一步。作为名医世家的独生子,父母希望他能够继承祖业,攻读医学。成为一名医生。但他想到祖国农业落后,人民缺衣少吃,又看到家乡——福建三大特产之一的茶叶衰败不堪,就和几个同学决心报考农业学校,为振兴祖国的农茶业出力。张天福于1929年先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旋即于1930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2年毕业时,张天福获农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张天福回归故里,应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之聘任,任生物系助教。他除积极参加建立实习农场,为筹办农学院系创造条件外,还大量搜集并研读有关茶叶资料。1934年6月,张天福获福建协和大学资助,东渡日本,并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1942~946年,他回到协和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兼该校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天福先在崇安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实业厅崇安茶厂厂长,后调中国茶叶公司任技术科长,退休后的1982年,张天福受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任技术顾问,主持省重点攻关课题研究。他先后被选为福建省政协第一、第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委。1990年后,张天福虽年届八旬,但仍积极宣传中国茶文化,参加优质茶评比、茶王赛等茶事活动,为推动茶叶发展,不懈努力。现任福建茶叶学会名誉会长,中华茶人联谊会名誉会长,福建茶人之家会长。
  
  饮茶长寿的“活标本”
  
  “我每日都离不开茶。”他指着桌上小茶杯说,“我每天至少喝100小杯茶。我平均每天接待10批客人,只要陪每批客人喝10杯茶,就有100杯了。古人云‘茶为万病之药’,茶叶含有茶多酚、维生素C、E等多种成分,具有调节生理功能、保健作用。经常喝茶可以长寿,我就是‘活标本’,从青年到老年,没有一天不喝茶、谈茶、研究茶。茶就是我的生命。”他喝茶不讲究种类,喝茶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生活。
  张老认为,饮茶养生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他说,茶具有营养和药用价值,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益处,可以降脂。如饮含有多种香气的武夷茶,可以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
  张老在评茶上一丝不苟、实事求是。评茶时,他总是带一支防水油性笔在杯底编号,生怕弄混杯样影响审评,对不起辛苦种茶的茶农。张老评茶,第一泡刚完,绝不开口,待二、三泡后,他总是先问其他评委的看法。如果有不同意见,他会重评,直到看法一致。张老说:“上品乌龙茶者,每每至二、三泡后才渐显其香、味精华。即泡即露者往往难有上乘佳品,此其一。其二,既然是感官评审,见仁见智在所难免,这也是茶叶魅力。所以,只有大多数人认可的好茶才能是真正的好茶。”或许这种平和、谦逊的大师风范。也是张老保持长寿的秘诀之一吧!
  
  知足常乐的如茶人生
  
  早睡早起是张老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他每天早上5:55准时醒来,随后打开收音机收听天气预报,他说,自己就是“生物钟”,连广播电台天气预报迟了两分钟,他也“算”得出来。吃过午饭再午睡1小时,每天晚上洗完澡9点就上床睡觉。
  张老饮食很清淡,早餐一般是牛奶泡麦片,午餐为面食、米饭,晚餐多是地瓜粥。他从不挑食,没有特别喜欢什么食物,除了一日三餐,从不吃零食,更没有抽烟喝酒。他认为:“只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有健康的身体。”
  家中不大的阳台是张老每天晨练的好地方,一套“北京医疗操”运动他已经坚持了20多年。他一般在20分钟内完成50多个动作。做“自己打自己”的操,有伸臂、踢腿、弯腰等动作,有时候随着心情也会适当延长锻炼时间,创新体操动作。张老说,这种锻炼方式既不占空间又风雨无阻。即使出差在外,他也坚持健身运动,照样早起运动做操。
  张老淡定从容,达观自在的性情,还更多地体现在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他的“一足五忘”便是保持愉悦心情。坦然面对人生的写照:一足即知足常乐。五忘即忘形(不悲观)、忘劳(把劳动当娱乐)、忘怀(忘却烦恼)、忘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忘年(忘记年龄)。张老说,要想让他生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别人生气到最后只是在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子女成人后,他就不再干涉子女的生活,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没必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女儿家住得很近,但他也很少去串门。
  良好的心态是张老长寿的重要因素。他的茶室里挂着亲手书写的条幅:“俭清和静”。这是他在长期茶事实践中形成的内涵博大、影响深远的茶学理念,是他对中国茶礼的理解和概括。张老说:“茶尚俭,就是节俭朴素,唐朝陆羽茶经写道:‘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贵清,就是清正廉明;茶崇和,就是和衷共济;茶致静,就是宁静致远。在现代,尤其要以安静的心对待工作和生活。”他每天除了接待来访客人,外出参加会议。余下的时间就是进行茶叶研究。对茶执着、对事认真、对物超然,这就是张老的养生之道。
  
  喜做“百岁新郎”
  
  2009年12月17日,已过百岁华诞的张天福先生与57岁的张女士,在福州庄重登记,低调完婚。提及“大喜”,张老先生调侃:“我这一生,本来已经有些传奇,现在看来就更加传奇了。”
  张天福先生结识张女士,其实缘于其已故的丈夫。他是南京颇有名气的茶文化学者。张天福先生读其作品后对他颇为赏识,于是以文会友,以茶会友,君子相交。前些年,在一场活动中,他们一起与北京的朋友聚首,交谈甚欢。闲谈中提及张女士,张先生得知张女士7岁开始习艺,是个贤内助。
  3年前,张老的这位文友患病住院,张女士在病榻前精心服侍了八个多月,未能挽回丈夫驾鹤。消息传来,众人惋惜。去年,张天福先生一百华诞,北京的朋友见其依然精神矍铄、思维灵敏,有意撮合他与张女士。张老认真考虑后,觉得这的确是一位合适的伴侣,乐于接受。然而,张女士却婉拒了。原因有二:一是自己远在南京。还有未竟的演艺事业;二是两人岁数悬殊,世俗定有偏见。
  张老心头燃起的希望并未黯淡,寻找合适的老伴相互搀扶度余生的愿望一直萦绕心头。今年,他再次向张女士提出了这一愿望。这一次,张女士犹豫了。她被这位百岁老人的真诚与执著打动了,她也的确仰慕这位茶界泰斗的声名。可是,自己能逾越无形的压力吗?!思虑再三,张女士慎重地与已成家立业的儿子谈话,并把张天福的传记和论著让儿子拜读。儿子说,这位老人家很了不起,就是年纪大了点,如果您能接受,我们支持!张女士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了自己的演艺事业,告别了在南京优裕的生活,收拾了三大箱行李,风尘仆仆赶到陌生的福州。
  在张老看来,简单而纯粹的姻缘无需过多粉饰,但个别亲友的不理解多少让他感到无奈。对于这个选择,他是笃定的:“将来,他们也许会懂。”“我在100岁之前,始终是忙碌的。我希望100岁以后,是平静的。生活的本质,就是平平淡淡。”张老的原配夫人,1991年去世。此后十几载。耄耋之年的张老孤身一人。鱼贯步入花甲之年的儿女各有各同样忙碌的生活。尽管有保姆服侍生活起居,张老觉得生活还是缺失的。他需要有个伴,确切地说是“伴侣”,相互交谈、相扶前行、相知相依。
  早些年,他就萌生了寻找伴侣的念头,他,0-下定了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共同的信仰,二是没有拖累,三是身体健康。可以相互照顾。
  缘分让他如愿了。如同冬日的暖阳,张女士踏入了家门,张老请年轻的朋友上门为他们拍了合影,贴在了烫金的红本本上。非同寻常的结婚证记载着老人特殊的情感。
  对于外界质疑当中的“爱情成分”,张老泰然作答:“其实,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爱情)已跟生理无关,我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交流。如果能交流得好。心情愉悦,这种感觉其实跟年轻人是一样样的。”
其他文献
渗灌技术可以提高灌溉的质量,从而改善蔬菜品质、增加蔬菜产量,降低保护地蔬菜栽培的成本。文章主要探讨渗灌技术,渗灌技术在保护地蔬菜栽培中的优势以及渗灌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