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薯叶,按照蔬菜的标准,它似乎不是纯粹的蔬菜,只是粮食即红薯的副产品。吾乡陕西关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麦子产量低,红薯的产量大,依靠红薯度过那个缺粮的阶段,所以当时红薯的种植面积十分大。红薯有多种吃法,叶子就炒熟了当菜吃。记得那时候炒红薯叶并不好吃,因为缺油。现在广东客家菜卖的炒薯叶,需要一定的油伺候它。
关中每到秋天,气候使然,通常会有淋雨。淋雨下得人心里发凉,长了霉似的,类似今天说的季节性抑郁,雨过天晴就没事了。数十天的淋雨,下得地里、路上、街道上,到处都是积水。田地被淹,以至于卖菜的都没菜可卖,记得镇上那个漏雨的小菜店里,仅仅有一点水淋淋的青红辣椒、带着湿泥的葱和长得极其猥琐的生西红柿之类,物少价昂,卖菜的冻得面色青灰,但却因为居奇而沽,又自然敷上了一层倨傲。
买一点辣椒回去,加一把从地里涉水摘来的红薯叶,一起切碎炒熟。和面擀面,切成旗花状即菱形,下锅煮熟,将炒好的辣椒红薯叶与盐酱醋一起调到汤面锅中—外面淋雨索索窣窣,似无霁晴的意思,天色灰暗厚深,阒如远古,但是,一碗热乎乎的旗花汤面捧在手里,给人以极大的安慰和温暖。
关中人吃面,无论炒什么菜佐食,都叫炒葱花,比如用韭菜炒的,就叫韭菜葱花,用红薯炒的,叫红薯叶葱花。我的记忆中,红薯叶就是这一种吃法。从前人们不用别的吃法,是因为别的吃法更费食材,比如用红薯叶蒸菜卷—红薯叶洗净略切,加生葱花、盐、油,拌好,油要稍多一些,也有加辣椒面的。和面,面要软,多揉,面片擀薄,擀好醒一会儿,再在中间用刀划十字,你抠个窟窿也行,将拌好的红薯叶均匀平铺在面皮上面,从中间的十字花或窟窿翻起,由里向外翻卷,卷成一个封闭的菜卷,用刀切成两寸长的段儿,整齐地码在笼屉中,上锅蒸熟,出锅后装在盘子中可直接食用。这个小吃,我现在经常做,南方似乎四季都有红薯叶。我也将此方法传授给了很多人。
红薯叶这种易得而价贱的菜,就这样在食物充足的今天,有了新的吃法,关中老家,再也未闻有人用其炒葱花。
潮州菜用红薯叶做菜羹,曰“护国菜羹”—单看这菜名,就能联想到故事来。传说是宋末小皇帝退守潮州,缺粮乏食,以红薯叶充饥,后应潮人之请,小皇帝敕封红薯叶为“护国菜”。然而考诸红薯传入中华的历史,应该在明代。所以,潮州人当年给小皇帝吃的,应该是别的野菜。可能后来发现用红薯叶做菜羹味道更好,所以,反而把原来的野菜忘了。
关中有一样不是野菜的野草,差点或者说已经受到敕封—明嘉靖八年,陕西、河南和山西三省交界的大面积区域,庄稼颗粒无收,遭遇饥馑。当时任陕西佥事的齐之鸾,巡视灾区,看到田地里所有的东西都被老百姓收芟尽净了。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到处都是流亡逃难的灾民。在河滩盐碱地,有一些老百姓在收一种草籽,老百姓介绍说,这是一种名叫篷子的野草,有非常小的籽实,可以磨面,这一带老百姓靠这东西活命,已经五年了!齐之鸾见有人吃用篷子面做的东西,取了一个来吃,极其难吃,气味难闻不说,还蛰口刺喉,入口即欲呕吐,但他不愿意当着百姓的面呕吐,强行咽下去,但是,过后几天,他都在呕吐。齐之鸾请求皇帝下旨敕封这种非常低贱的野草,因为他们救了不少百姓的命。嘉靖皇帝看了奏折,下旨赈济。
其实,人与食物有如贫贱之交者,如红薯、玉米、谷子等粗粮,还有如红薯叶、篷子这种不是菜的菜,在缺少粮食的时候,救了人的命,而人的味蕾却在后来将它们厌弃或者说遗忘了。厌弃或遗忘,也许只是生物的选择,即味蕾的选择,但多数人似乎情感上对此不太在意。
关中每到秋天,气候使然,通常会有淋雨。淋雨下得人心里发凉,长了霉似的,类似今天说的季节性抑郁,雨过天晴就没事了。数十天的淋雨,下得地里、路上、街道上,到处都是积水。田地被淹,以至于卖菜的都没菜可卖,记得镇上那个漏雨的小菜店里,仅仅有一点水淋淋的青红辣椒、带着湿泥的葱和长得极其猥琐的生西红柿之类,物少价昂,卖菜的冻得面色青灰,但却因为居奇而沽,又自然敷上了一层倨傲。
买一点辣椒回去,加一把从地里涉水摘来的红薯叶,一起切碎炒熟。和面擀面,切成旗花状即菱形,下锅煮熟,将炒好的辣椒红薯叶与盐酱醋一起调到汤面锅中—外面淋雨索索窣窣,似无霁晴的意思,天色灰暗厚深,阒如远古,但是,一碗热乎乎的旗花汤面捧在手里,给人以极大的安慰和温暖。
关中人吃面,无论炒什么菜佐食,都叫炒葱花,比如用韭菜炒的,就叫韭菜葱花,用红薯炒的,叫红薯叶葱花。我的记忆中,红薯叶就是这一种吃法。从前人们不用别的吃法,是因为别的吃法更费食材,比如用红薯叶蒸菜卷—红薯叶洗净略切,加生葱花、盐、油,拌好,油要稍多一些,也有加辣椒面的。和面,面要软,多揉,面片擀薄,擀好醒一会儿,再在中间用刀划十字,你抠个窟窿也行,将拌好的红薯叶均匀平铺在面皮上面,从中间的十字花或窟窿翻起,由里向外翻卷,卷成一个封闭的菜卷,用刀切成两寸长的段儿,整齐地码在笼屉中,上锅蒸熟,出锅后装在盘子中可直接食用。这个小吃,我现在经常做,南方似乎四季都有红薯叶。我也将此方法传授给了很多人。
红薯叶这种易得而价贱的菜,就这样在食物充足的今天,有了新的吃法,关中老家,再也未闻有人用其炒葱花。
潮州菜用红薯叶做菜羹,曰“护国菜羹”—单看这菜名,就能联想到故事来。传说是宋末小皇帝退守潮州,缺粮乏食,以红薯叶充饥,后应潮人之请,小皇帝敕封红薯叶为“护国菜”。然而考诸红薯传入中华的历史,应该在明代。所以,潮州人当年给小皇帝吃的,应该是别的野菜。可能后来发现用红薯叶做菜羹味道更好,所以,反而把原来的野菜忘了。
关中有一样不是野菜的野草,差点或者说已经受到敕封—明嘉靖八年,陕西、河南和山西三省交界的大面积区域,庄稼颗粒无收,遭遇饥馑。当时任陕西佥事的齐之鸾,巡视灾区,看到田地里所有的东西都被老百姓收芟尽净了。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到处都是流亡逃难的灾民。在河滩盐碱地,有一些老百姓在收一种草籽,老百姓介绍说,这是一种名叫篷子的野草,有非常小的籽实,可以磨面,这一带老百姓靠这东西活命,已经五年了!齐之鸾见有人吃用篷子面做的东西,取了一个来吃,极其难吃,气味难闻不说,还蛰口刺喉,入口即欲呕吐,但他不愿意当着百姓的面呕吐,强行咽下去,但是,过后几天,他都在呕吐。齐之鸾请求皇帝下旨敕封这种非常低贱的野草,因为他们救了不少百姓的命。嘉靖皇帝看了奏折,下旨赈济。
其实,人与食物有如贫贱之交者,如红薯、玉米、谷子等粗粮,还有如红薯叶、篷子这种不是菜的菜,在缺少粮食的时候,救了人的命,而人的味蕾却在后来将它们厌弃或者说遗忘了。厌弃或遗忘,也许只是生物的选择,即味蕾的选择,但多数人似乎情感上对此不太在意。